第十四講 善用比興 “賦比興”是后人對我國最早的詩歌總匯《詩經(jīng)》藝術表現(xiàn)手法的歸納和總結(jié),也是歷代詩人詞家所遵循的重要創(chuàng)作方法。 最早解釋賦比興的是后漢的鄭眾。以后的詩人學者多有詮釋,而以宋代理學家朱熹的定義為多數(shù)人接受。他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北日撸员宋锉却宋镆??!薄芭d者,先言他物引起所詠之物也”。毛澤東十分推崇比、興手法,他在給陳毅的信中說:“比、興二法是不能不用的,賦也可以用?!?/font> 在講比、興之前,先簡略地介紹一下什么是“賦”。按照朱熹說的的意思,就是說:詩人在抒發(fā)對社會生活的感受時,采取直敘的或白描的手法,直抒胸臆,直論其事,不加曲折。“賦”法是詩人最常用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不僅用于敘事詩,也用于抒情詩。直敘的白描的詩,如果主題鮮明,感情真摯,也可以寫出很好的詩。如毛澤東的《西江月·黃洋界》“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個重,我自巋然不動。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遁”,沒有用比、興手法,只是鋪陳直敘。但由于感情濃烈,形象鮮明,剪裁適當,勾勒合理,有實有虛,有聲有色,一幅紅軍不畏強敵,以逸待勞,眾志成城,敵軍宵遁的井崗山保衛(wèi)戰(zhàn)圖畫躍然紙上。 但是,賦法有它的弱點,那就是容易產(chǎn)生平板、蕪雜、不精煉、不生動的毛病,即使歷史上的大詩人也難于避免。所以歷代詩評家主張運用多種藝術手法來寫詩,特別推崇“比、興”二法。 (一)什么是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就是比喻,就是打比方,通過打比方,能以短小的篇幅表現(xiàn)深遠的意境,增強詩的藝術感染力。當然,“比法”也不是詩詞的專利,其他文體也常用打比方的手法,《寓言》用得就更多,但不同文體的比喻有不同的作用,議論文借喻明理,記述文借喻感人,詩詞借喻達情。詩詞的比法有多種。 (1)明喻:就是明顯的比喻。一看就知道是在打比方,字里行間有“如”、“似”等字樣。如杜甫《旅夜書杯》“飄飄何新似?天地一沙鷗”。把自己顛沛流離、飄忽不定的生活比成沙鷗,十分貼切。李煜在《虞美人》詞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把自己的去國愁思比成一江春水,流不盡,流不斷,同樣十分形象。再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似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來形容琵琶的樂聲更是生動傳神,如果不用比喻法,很難想象能把琵琶聲描寫得如此逼真。 (2)博喻:就是運用幾個事物來比喻一個事物,使這件事物突顯出來。如蘇軾《百步洪》第一首寫水波沖瀉:“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用七種事物來比喻百步洪水波瀉落的迅、猛、快、捷,形象逼真氣勢磅礴,是任何描寫和敘述都不可比擬的。 (3)隱喻(也叫暗喻),是一種本質(zhì)和內(nèi)在意義的比喻,詩人不愿或不便于直吐胸臆,借這種隱喻來表達。如張九齡的《感遇》第二首“江南有丹桔,經(jīng)冬猶綠林,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表面上看是頌桔,實際上是說自己有耐冷的品質(zhì),不求別人提拔。再如蘇軾的《花影》:“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表面上看是寫花影,實際上是詩人遭貶后對當朝一些小人用事的不滿。 古往今來,寫詩很少不用比喻的,只不過有人用得精巧、貼切、傳神,他的詩就更有詩味,比喻要運用得成功,應掌握以下四點: (1)通過常見、易懂的事物(喻體)來說明陌生、難懂、抽象的事物(本體)。 (2)有感染力的比喻都是貼切生動的。所謂貼切,就是抓住喻體和本體二者某種相似的特征加以突出。 (3)比喻是有感情色彩的。用于歌頌,大都選用美好的形象作喻體,用于詛咒或譴責,大都選用丑惡的形象作喻體。 (4)比喻要新鮮:詩是藝術創(chuàng)造,要有新鮮比喻才能在人們頭腦中形成鮮明深刻的印象。否則,老是重復自己的或別人的比喻就失去了美學價值。 (二)什么是興?不少人同意朱熹的說法:“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意思是“興”只是一個“引子”,起個頭,把要表達的內(nèi)容引出來,但是,經(jīng)過古今學者的深入研究,認為“興”有兩種,一種是只是起個頭,“引起所詠之辭”,另一種除了開頭,還有暗比的意思,前者叫做“賦而興”,后者叫做“興而比”?!肚仫L·蒹葭》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是一首思念和追求自己愛人的情歌。秋天,是容易引起戀人思念的季節(jié),用“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起興,既渲染了環(huán)境氣氛,又深化了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這種起興并無比喻意義是“興”還是賦,難于辨別,所以稱為“賦而興”。另一種叫“興而比”。如周南《關睢》“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相傳睢鳩這種鳥是有一定配偶的,雌鳥不和其他公鳥亂交。用它來起興,暗比淑女具有貞潔的品德。這是“興而比”。再如韓愈的《青青水中蒲》“青青水中蒲,下有一雙魚,君今隴上去,我在誰與居”前兩句也是發(fā)端和比喻,一雙魚就是夫妻兩,所以常常是比、興并稱。 不論是“賦而興”,還是“興而比”,想象總要有一個起點,聯(lián)想總要有個契機,這個起點和契機就是“興”。“興”是詩的開端,大部分起“興”與下文意義關聯(lián),兼有比喻作用,也有的“興”與下文并無直接聯(lián)系,只是發(fā)端起情和定韻作用。如“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者即是。 本人也曾用比興手法寫過一些詩詞,這里介紹一首《當代閩北詩詞聯(lián)薈萃出版感賦》請大家斧正。 “不死神蛇凍復蘇,涅磐老鳳已將雛, 九峰清唳傳聲遠,應是山城種碧梧?!?/font> 這首詩是第一句:以神蛇起興(興而比)毛澤東稱傳統(tǒng)詩詞是一條“打不死的蛇”。我順著他的意思說神蛇在寒冷的冬天已經(jīng)凍僵,現(xiàn)在春天氣候溫暖,蛇緩過氣來,這“春天”是指改革開放的春天,也是指傳統(tǒng)詩詞復蘇的春天。第二句:“涅槃老鳳已將雛”的老鳳是指傳統(tǒng)詩詞和老詩人,涅磐是佛家語,即“入滅”。和尚尼姑死了叫“涅槃”、“圓寂”,意思是死后重生到極樂世界。老詩人經(jīng)過血與火的洗禮,又新生了,而且還“將雛”,帶了下一代。以上二句總的意思是:“閩北詩詞聯(lián)薈萃”是在全國這樣的大氣候下,老詩人從困惑中走了出來,而且?guī)С鲆慌略娙?。第三句:“九峰清唳傳聲遠”的九峰是指南平九峰山,它是閩北的標志,“唳”是鳥鳴也是鳳鳴的聲音;“清唳”是化用“雛鳳清于老鳳聲”的意思,傳聲遠,是說鳳鳴聲音傳得遠,也是說閩北出了詩詞好作品并已編印成冊,聲譽傳得很遠。為什么會有鳳凰棲息在九峰山上,而且叫出很好聽的聲音呢?“應是山城種碧梧”,那是這個山城種了很多梧桐樹。傳說鳳凰是要棲息在梧桐樹上的,也就是說當?shù)攸h政領導重視,發(fā)揚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為詩詞創(chuàng)作提供了很好的條件(梧桐樹),所以出了這么多好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