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海發(fā) 儒家的為人之道是——仁、義、禮、智、信。 就這么簡簡單單的仁、義、禮、智、信五個字,是由儒家文化的三位圣人歷經(jīng)三百多年才完整提出的: 儒家文化創(chuàng)始人——圣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義、禮三條做人道德標準; 儒家文化繼承人——亞圣孟子在孔子提出的仁、義、禮三條做人道德標準的基礎(chǔ)上,提出“智”,形成仁、義、禮、智四條做人標準; 儒家文化完成人——季圣董子(董仲舒)在孔孟提出的仁、義、禮、智的四條做人道德標準的基礎(chǔ)上,又提出“信”,從而形成儒家文化完整的科學的亙古不變的五條做人道德標準,這五條做人道德標準不僅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瑰寶,也是儒家文化的思想精華,更是中華民族做人的道德標桿。 所以,仁義禮智信,不僅是人獸的根本標志,而且是區(qū)分人獸的五條亙古不變的道德標準: 一、仁義禮智信的道德涵義: 第一、仁者愛人,不害人,這是做人的品德; 第二、義者助人,幫助人,這是做人的品行; 第三、禮者敬人,尊敬人,這是做人的品質(zhì); 第四、智者知人,聰慧人,這是做人的品質(zhì); 第五、信者誠人,不騙人,這是做人的品行。 一個人只有把做人道德銘記于腦,須臾不可忘記,才能形成一個人的品德; 一個人只有把做人品德內(nèi)化于心,融入到血液里,才能形成一個人的品質(zhì); 一個人只有把做人品質(zhì)外化于行,落實在行動上,才能形成一個人的品行,也叫德行。 二、仁義禮智信是區(qū)別人獸的五條亙古不變的道德標準即“五?!?/b> 人和動物的本質(zhì)區(qū)別并不在于人會思維、人會制造并使用工具,這些技能有些動物也具備。那么人和動物的唯一本質(zhì)區(qū)別在于人有“仁義禮智信”這五條亙古不變的道德標準。 孟子曰: 人皆有惻隱之心,惻隱之心,仁也。人沒有惻隱之心,非人也。 人皆有羞惡之心,羞惡之心,義也。人沒有羞惡之心,非人也。 人皆有恭敬之心,恭敬之心,禮也。人沒有恭敬之心,非人也。 人皆有是非之心,是非之心,智也。人沒有是非之心,非人也。 人皆有誠實之心,誠實之心,信也。人沒有誠實之心,非人也。 (最后這句話是我根據(jù)孟子的思路概括的,因為“信”字是漢代的董仲舒才提出的) 孟子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是因為人人皆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誠實之心??梢哉f只要有這“五心”,人人都可以成為孝子、善人、好人、君子、圣人。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蓖?也就是說人和禽獸的差別很小很小——僅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誠實之心,這“五心”而己。人只要缺少“五心”中的任何一心,都可能墮落成逆子、惡人、壞人、小人,甚至罪人。 三、真正的人與衣冠禽獸 1、 真正的人——時時處處崇尚、遵循、踐行仁、義、禮、智、信道德標準: 第一、仁者愛人,不害人,這是做人的品德; 第二、義者助人,幫助人,這是做人的品行; 第三、禮者敬人,尊敬人,這是做人的品質(zhì); 第四、智者知人,聰慧人,這是做人的品質(zhì); 第五、信者誠人,不騙人,這是做人的品行。 2、衣冠禽獸——時時處處向往、熱衷、惡行仇、利、暴、蠢、騙惡劣行為: 第一、仇者恨人,人恨人,這是衣冠禽獸的自私陰暗心理; 第二、利者忘義,人害人,這是衣冠禽獸的損人利己行為; 第三、暴者傲人,傲慢人,這是衣冠禽獸的自高自大行為; 第四、蠢者愣人,糊涂人,這是衣冠禽獸的是非顛倒行為; 第五、騙者哄人,人騙人,這是衣冠禽獸的爾虞我詐行為。 人跟禽獸的差別,就是人知道“五?!?、“八德”,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拔宄!?、“八德”,禽獸不知道。你看看《四書五經(jīng)》、《十三經(jīng)》,乃至于乾隆皇帝編的《四庫全書》,以及傳統(tǒng)戲曲、詩詞歌賦,都離不開這個,這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靈魂、綱領(lǐng),這就是滲透在中國人血液里的靈魂,這就是中國人亙古不變的道德。 綜上所述, 仁義禮智信做人品德、品質(zhì)、品行“三位一體”就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人品: A、品德是人腦子里記憶的做人準則,所以,人的品德在一個人的腦子里; B、品質(zhì)是人血液里流淌的做人習慣,所以,人的品質(zhì)在一個人的血液里; C、品行是落實在行為中的做人行動,所以,人的品行在一個人的行動里。 仁者愛人,首先愛自已的父母,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孝子;其次,推己及人、泛愛他人,做一個心存善念的善人、不做壞事的好人、言行合一的君子。否則,就是不孝、不仁、不義,粗暴、愚蠢、無信的逆子、惡人、壞人、小人,就是有人形、沒人性,披人皮、沒人格,穿人衣、沒人品的衣冠禽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