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郎》被譽(yù)為朝鮮民族的“第一國歌”,不僅在韓國、朝鮮等地十分知名,在我國朝鮮族居住的地區(qū)也廣為傳唱,在國外許多地區(qū)同樣有著極高的知名度。 2011年6月,《阿里郎》被收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12年12月5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阿里郎》列入“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視頻:方初善、卞英花《阿里郎》 《阿里郎》的背后有許多故事,其中有一個大致是這樣的:丈夫想為了夫妻二人能夠過上好日子而外出打工,但妻子認(rèn)為兩個人在一起才是幸福。有一天夜里,丈夫悄悄出門打工了。一年后,丈夫掙了錢回來,夫妻倆還沒來得及高興,村里卻傳起了妻子的閑話。這時,丈夫起了疑心賭氣要離開家,任妻子怎么解釋也攔不住。之后,妻子依靠這段《阿里郎》融化了丈夫冰冷的心,夫妻二人才恩愛如初。二人一起離開了故鄉(xiāng),去了京城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視頻:雷佳《阿里郎》 《阿里郎》的由來有許多傳說,其中較為可信的是慈悲嶺傳說。中國漢武帝時在朝鮮半島上設(shè)置漢四郡,大陸北方民族出于壓迫,開始了越江大遷移。這些移民輾轉(zhuǎn)于慈悲嶺之間,老弱婦孺多病死途中。流離之中,《阿里郎》便流傳開來。 翻山越嶺后,這些人將阿里郎曲傳到了朝鮮半島的中部。史學(xué)家相信這些被漢人視為東夷的化外民族就是古朝鮮民族,而“阿里郎”便是朝鮮古語“樂浪”之?dāng)M聲語。 視頻:朝鮮國立管弦樂團(tuán)《阿里郎》 作為朝鮮半島一直流傳的歌曲,《阿里郎》在古時地位并不高,甚至被社會定義為“艷曲”或“荒音”。朝鮮半島一共有超過30個版本的《阿里郎》,除了京畿道的《本調(diào)阿里郎》以外,以《旌善阿里郎》最為有名。到了日本殖民統(tǒng)治時代,特別是1926年電影《阿里郎》問世以后,《阿里郎》開始作為一首朝鮮民謠而得到重視,并逐漸定型。 至此,《阿里郎》才承載起朝鮮民族的民族意識,被譽(yù)為朝鮮民族的“第一國歌”。到了現(xiàn)代,《阿里郎》開始作為朝鮮民族的品牌形象展現(xiàn)在國際舞臺。而在我國,《阿里郎》也是朝鮮族最為珍視的歌曲之一。
來源:微信@民歌中國(mingechin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