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治療上,選用中成藥靜脈滴注、中藥保留灌腸、中藥外用貼敷、耳穴貼敷等。綜合療法的合理使用,有助于改善臨床癥狀和體征。常用的療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中藥保留灌腸法: 本法是將中藥濃煎至100—150ml,臨睡前排便后作保留灌腸。每晚1次,經期停用。主要適用于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較劇,或盆腔包塊、后穹窿結節(jié)觸痛明顯者。是本病最常見的輔助療法。代表性的經驗方有: 1.三棱9g,莪術9g,蜂房12g,赤芍12g,皂角刺12g。(《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95{2)) 2.白花蛇舌草12g,敗醬草12g,紫草根20g,丹參12g,黃柏12g。(《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3(1)) 3.紅藤15g,敗醬草15g,三棱9g,莪術9g,延胡索9g,丹皮9g,白花蛇舌草15g,紫草根15g,黃柏9g。(《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82(3)) 4.丹參30g,石見穿30g,赤芍15g,三棱15g,莪術15g。(《浙江中醫(yī)雜志》1989{9)) 二、局部上藥法: 鐘乳石、乳香、沒藥各等分,研末,均勻過篩消毒。于經凈后上于后穹窿,每次1小匙,每周2次。上藥后用帶線棉球塞住,24小時后取出。用于病變位于子宮直腸窩者,有明顯縮小包塊作用。(《福建中醫(yī)藥》1988(6)) 三、外敷藥法: 子宮內膜異位癥包塊貼近腹壁者,可配合外敷法。可選用麝香粉、丁桂散或七厘散,將其倒入臍孔中或病灶部位,上貼香桂活血膏。有止痛消癥作用。 四、耳穴貼敷 取子宮、卵巢、交感等穴。一般在每次月經來前1—2天,用王不留行籽作穴位貼敷。適用于本病痛經較劇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