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萇乃周(1724年—1783年)清代汜水縣萇家村人,萇家拳的創(chuàng)始人。與陳家溝相距不遠,隔河相望?,F(xiàn)在陳家溝還流傳著萇乃周學藝陳繼夏的故事。 陳繼夏農(nóng)閑時不是練拳,就是繪畫,他不僅畫藝高超,還精太極拳。陳繼夏無意中使出的功夫,讓他大開眼界,敬佩不已,陳繼夏教萇乃周太極拳。 武術家之間的交流之風非常盛行,尤其是本地域幾家:陳家溝、萇乃周、二仙娘娘廟(黃庭經(jīng)產(chǎn)生地)、少林寺、王堡,而且很多相互之間還有親戚關系,各自拳譜內(nèi)出現(xiàn)其他家里的理論也多次出現(xiàn),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槍殺太平軍驍將獲朝廷封賞的陳仲甡據(jù)傳就是王堡的女婿,而陳仲甡沖鋒陷陣慣用兵器就是30斤的鐵槍,王堡和陳家溝拳術槍法交流一定在所難免。王堡槍譜內(nèi)也存在晚清太極拳忽雷架高手楊虎的太極拳論?!氨瞬粍?,我不動;彼欲動,我先動?!逼湔摮鍪衷疲骸皟?nèi)固精神,外示安逸?!边@是萇乃周拳譜所在與太極拳論相近的理論,下面附錄《萇氏武技書》全文,大家仔細看看,里面還有哪些早期陳繼夏與萇乃周交流換藝傳入萇家的太極拳理論! 附:萇乃周《萇氏武技書》原文 萇氏武技書者,清萇乃周所撰也。舊本分培養(yǎng)中氣論及武備參考兩種,都一百三十一篇。簡編錯雜,文字訛謬,不知草稿未厘整者歟?將傳抄之誤歟?今為芟除重復,條次先后,是正文字,寫定為六卷,凡七十四篇,更名曰《萇氏武技書》。從其質(zhì)也,目錄具如右。乃周字純誠,河南汜水人。乾隆時舉明經(jīng),嘗撰《周易講義》一書。顧自成童,即耽武技,籀誦之暇,輒習搏擊。既十載,遇洛陽閻圣道,技大進,卒以此獲大名。所著有:《中氣論二十四氣》、《武備參考》、《武備擇要》、《青龍入海》、《羅漢拳》、《黑虎拳》、《白虎拳》、《炮拳》、《小紅拳》、《二十四大戰(zhàn)拳》、《六合棒》、《猿猴棒》、《六零奇槍》、《飛云八勢槍》、《十七槍》、《春秋刀》、《單劍對槍》、《雙劍對槍》、《雙劍交對》、《劍指七星》、《虎尾蛾眉鐮》等書。人以其文士而好武,故號為儒拳師也?;蛟蝗O氏初學于禹讓,后遇閻圣道,技益精,周流四方,聞見即廣,學乃大成。嘗游開封,開封人方苦劇盜王倫。一夕,倫置衣巡撫署門石柱下,附書曰:“衣出則倫去。”乃周聞之,取衣懸諸高竿,揚言曰:“倫三日不去,吾且取爾首。”倫遂逸。乃周妻家秦姓,河陰世族也,宅宇崇閎,庭除石級厚二尺許。秦姓子弟見乃周至,戲提以石,乃周舉手揮之,石應手糜散。秦姓子弟復強之裂除石,乃周登石皆中斷。又能行于水面,身貼于壁。若此奇怪不常之術傳說紛紜,不可備論。然其書言:拳技主于養(yǎng)氣,務使氣藏于腹,精神合一,氣力乃成。氣力者,即精神能勝物之謂。言應敵,則重在虛實相濟。言運功,則謂兩膊宜柔而活,不可使著力。言仆人,則必前腳速進敵之身后,而不拘在人腳之內(nèi)外。言練法,則須因勢之自然,務使外形一家,再令圓熟,將筋節(jié)松開。皆微妙淵深,得其樞鍵矣。其論打法云:“彼不動,我不動;彼欲動,我先動?!逼湔摮鍪衷疲骸皟?nèi)固精神,外示安逸。”此太極拳家之要義,而萇氏亦得之,又足見 其采摭之情也。乃周之弟子有柴如桂者,最知名。當川楚教匪之役,常帥團練捍衛(wèi)鄉(xiāng)里,教匪憚之。萇氏子孫亦有能傳其學者,及乃周五世孫德普,以技授汜水 袁宇華,宇華當民國十年,任鎮(zhèn)嵩軍拳技教習,此編始得宣布。陜西馮君超如得 其一部,以示余。余惟乃周所著武技各書本要,已具于此編。自余皆枝葉耳,得 此一編,固可見其技術之全,故為理而董之,使具統(tǒng)紀焉。 徐震哲東甫撰 一九三二年七月 卷一 中氣論 陰陽入扶論 入陽附陰入陰附陽說 入陽扶陰入陰扶陽說 陰陽并入陰陽并扶說 陰陽分入陰陽分扶說 陰陽旋入陰陽旋扶說 陰陽斜偏十字入扶說 陰入陰扶陽入陽扶說 陰陽亂點入扶說 卷二 陰陽轉結論 三尖為氣之綱領論 三尖照論 三尖到論 十二節(jié)屈伸往來落氣內(nèi)外上下莆居前后論 過氣論 剛柔相濟論 面部五行論 咽肉變色論 聚精會神氣力淵源論 行氣論 點氣論 得門而入論 頭手二手前后手論 論頭 論足 論手 論拳 卷三 拳法淵源序 合煉中二十四勢 養(yǎng)氣論 煉氣訣 納氣 中氣 論外形 大小勢說 論用功 借行氣 奪氣 三氣合為一氣 承停擎 肝起肺落 老少相隨 陰陽轉結 勇氣根源 五行能司 中氣歌 頭 胯 手 足 肘 膝 平肩 仄肩 講出手 講打法 講點氣 論打 論攔 論手足 捷快用法 起縱說 打法總訣 卷四 論初學入手法 初學條目 卷五 二十四拳譜序 二十四字論 二十四字圖說 二十四字偏勢 卷六 槍法(四大綱領 八大條目 十二變通 托槍式 降手) 猿猴棒 雙劍名目 論正氣 萇氏武技書 卷一 ——汜水萇乃周著 武進徐震重編 中氣論 中氣者,即仙經(jīng)所謂元陽,醫(yī)者所謂元氣,以其居人身之正中,故武備名曰中氣。此氣即先天真乙之氣,文煉之則為內(nèi)丹,武煉之則為外丹。然,內(nèi)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也。蓋動靜互根,溫養(yǎng)合法,自有結胎還元之妙。俗學不諳中氣根源,惟務手舞足蹈,欲入元竅,必不能也。人自有生以來,稟先天之神以化氣,積氣以化精。當父母構精,初凝于虛危穴內(nèi),虛危穴前對臍,后對腎,非上非下,非左非右,不前不后,不偏不倚,正居人一身之當中,稱天根,號命門,即《易》所謂太極是也。真陰真陽,俱藏此中,神實賴之。 此氣之靈明,發(fā)為五臟之神:心之神、肝之魂、脾之意、肺之魄、腎之精與志。賴此主持,呼吸依之,吸采天地之氣,呼出五臟之氣。呼自命門而腎而肝而脾而心而肺,吸自肺而心而脾而肝而腎而命門,十二經(jīng)十五絡之流通系焉。經(jīng)絡者,氣血之道路也。人一呼氣血流三寸。呼吸定息,共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晝夜行八百一十丈,陽行二十五度,陰亦行二十五度,共計晝夜凡五十度,遍周于身。自臟腑而出于經(jīng)絡,自經(jīng)絡而入于臟腑,從此而生兩儀。乃生腎而骨(腎有左陰右陽),腎屬水臟,水能生木。肝屬木臟,而生筋;筋附于骨,乃生肝而長筋,木能生火。心屬火臟,而主血脈,火能生土。脾屬土臟,而生肌肉,土能生金。肺屬金臟,而主皮毛,乃生肺而長皮毛。五臟以次而長,六腑以次而生,是形之成也。因真乙之氣,妙合而成,氣之聚也,由百骸畢具而寓。一而二,二而一,原不可須臾離也。武備如此,練形以合外,煉氣以實內(nèi),堅硬如鐵,自成金丹不壞之體,則超凡入圣,上乘可登。若云敵人不懼,尤其小焉者也。 ...... 萇氏武技書 卷二 陰陽轉結論 天地之道,不外陰陽,陰陽轉結,出自天然。故靜極而動,陽繼乎陰也。動極而靜,陰承乎陽也。推而至于四時,秋冬之后,續(xù)以春夏,收藏極而發(fā)生隨之。春夏之后,接以秋冬,發(fā)生極而收藏隨之。陰必轉陽,陽必轉陰,乃造化之生成,故能生生不窮,無有止息。人稟天地之氣以生,乃一小天地。其勢一陰一陽,轉結承接,顧可不論哉?故高者為陽,低者為陰;仰者為陽,俯者為陰;伸者為陽,屈者為陰;動者為陽,靜者為陰;正者為陽,側者為陰。勢高者必落之低,陽轉乎陰也。若高而更高,無可高也,勢必不連,氣必不續(xù)。勢低者,必起之以高,陰轉乎陽也。若低而更低,無可低也,勢必不連,氣必不續(xù)。俯仰屈伸,動靜側正,無不皆然。間有陰復轉陰,陽復轉陽者,此一氣不盡,復催一氣以足之也。非陰盡轉乎陰,陽盡轉乎陽也。明乎此。轉關有一定之勢,接落有一定之氣。無悖謬,無牽扯矣。蓋勢之滑快,氣之流利,中無間斷也。一有間斷,則必另起爐灶,是求快而反遲,求利而反鈍也。 三尖為氣之綱領論 凡事專一則治,以其有主宰,有統(tǒng)帥。雖有千頭萬緒之多,而約之總歸一轍也。如行軍有主帥之運籌,治家有家長之規(guī)矩,方同心協(xié)力,于事有濟。練形煉氣,動關性命,其氣之統(tǒng)領,氣之歸著,可不究哉?頭為諸體之會,領一身之氣,頭不合,則一身之氣不入矣。如俯勢而頭仰,則陽氣不入矣。仰勢而頭俯,則陰氣不入矣。左側俯勢而頭反右歪,則右牛之陰陽不入。右側俯勢而頭反左歪,則左半之陰陽不入。側仰勢亦然。直起勢頭反縮,則下氣不得上升。直落勢頭反頂,則上氣不得下降。旋轉而右,頭反左顧,則氣不得右入。旋轉而左,頭反右顧,則氣不得左入。三陰止于手之內(nèi),三陽起于手之背,為臂臑(rú)血氣之道路。指法之屈伸聚散,手腕之俯仰伸翹,一有不合,則膊氣不入矣。如平陽手直出者,而反掌勾手,氣亦不入。平陰手直出者,而反掌勾手,氣亦不入。陰手下栽者,掌翹,則陽氣不入。陽手上沖者,掌翹,則陰氣亦不入。平陰手前蕩者,腕勾,則陰氣不入。平陽手栽打者,腕勾,則陰氣亦不入。側手直打者,跌手,則氣不入。側手沉入者,翹手,則氣亦不入。余可類推。三陽止于足之背,三陰起于足之下,為腿胯往來血氣之道路。一足之尖根楞掌,腳脖之伸翹內(nèi)外,一有不合,則身氣不入矣。如仰勢踢腳,若尖伸,則陽氣不入。俯勢栽腳,若尖翹,則陰氣不入。起勢直攛,若尖伸,則氣不得上升。落勢下墜,若尖翹,則氣不得下降。 三尖照論 練形不外動靜,動則氣擎不散,靜如山岳難搖,方能來去無著。每見俗學,動靜俱不穩(wěn)妥,蓋未究三尖之照與不照也。三尖照,則無東斜西歪之患、三尖不照,則此牽彼扯,必有搖晃之失。如十字左腳前右手前者,右手正照左腳尖,頭照右手,則中下一線,不歪不斜,必穩(wěn)。側身右腳前右手前順勢者,頭照右手,右手照右腳。余仿此。 三尖到論 三尖到者,動靜一齊俱到也。不此先彼后,不此速彼遲,互有牽扯而不到也。蓋氣之著人,落點雖只一尖,而惟一尖之氣則在全體。一尖不到,即有牽扯,身氣不入矣,自練不靈快,摧人不堅剛,皆是此失。凡練形者,須刻刻留意此三處,方為合竅 十二節(jié)屈伸往來落氣內(nèi)外上下前后論 三尖為氣之領袖,乃氣所歸著之處。人但知此三處宜堅實猛勇,不知落點宜全體堅硬如石,方能不懼人之沖突,不慮我之不敵也。其所以堅硬者,則在逐處之骨節(jié)。骨節(jié)者,空隙也,乃人身之谿谷,為神明之所流注此處精神填實,則如鐵如銅,屈之不能伸,仲之不能屈,氣力方全、手有肩肘腕三節(jié),腿有胯膝腳脖三節(jié),左右相并,共十二節(jié),乃人身之大骨節(jié) 手之能握,足之能步,全賴乎此。如石砂袋,逐層填實,雖軟物可使之堅硬 但氣落隨勢,有前后內(nèi)外上下之分。 如側身直勢,雙手前攉者,肘心氣填于上,手腕氣翹于上,肩俱脫,膝前彎后凸,氣填于后,腳脖伸展;氣填于前,跨俱內(nèi)收,氣頂于內(nèi)。側身雙手下劈者,肘心氣填于前,手腕氣榨于下,前肩脫下,后肩提起,前膝曲頂膝蓋,腳脖撅填脖,后胯屈,后膝伸,外側腳脖伸蹈,外側顛提,胯提。正身前撲,雙手側豎前打,肘心氣填于中,手腕氣實于外,肩俱脫,膝蓋前頂,氣實于前,腳脖屈握;氣頂于后,胯屈握。小四平兩手平托,肘心氣填于上,手腕氣填于內(nèi),肩俱脫,膝分擺,氣實外側,腳脖內(nèi)側著力,外擺開 余可類推。 過氣論 落點堅硬,猛勇莫敵,賴全身之氣,盡榨一處也。然有用之而氣不去,氣去而牽扯不利,未知過氣之法也。蓋人身之氣發(fā)于命門,氣之源也,著于四末,氣之注也,而流行之道路,總要無壅滯,無牽扯,方能來去流利,捷便莫測。故上氣在下,欲入下莫牽其下。下氣在上,欲入上勿滯其上。前氣在后,順其后而前自入。后氣在前,理其前而后自去。左氣在右,留意于右。右氣在左,留意于左。如直撞手,入氣于前,不勒后手。撐后肘,氣不得自背而入。上沖手,下手不插,眉不下脫,氣不得自脅而上升。分擺者,胸不開,則氣不得入于后。合抱者,胸不閉,則氣不得裹于前、直起者,須勾其腳、直落者,須縮其頂。左手氣在右腳,右手氣在左腳。俯勢,栽勢,前探勢,掀其后腳之根也:墜落者,坐其臂、舉勢者,顛其足。栽磕莫翹其足,恐上頂也。蹄撩勿伸其腳,慮下扯也。擴而充之,勢勢皆然??傊畾庵湟?,歸著一處;氣之未也,不自一處,惟疏其源,通其流,則道路滑利,自不至步步為營,有牽扯不前之患矣。 剛柔相濟論 勢無三點不落,氣無三盡不盡,此陰轉陰中間一陽,陽轉陽中間一陰之謂也。蓋落處盡處是氣聚血凝止歸之所,宜用剛法;而間陽間陰,是氣血流利,宜用柔法。不達乎此,純用剛法,則氣鋪滿身,牽拉不利,落點必不勇猛。純用柔法,則氣散不聚,無有歸著,落點亦不堅硬、應剛而柔,則氣聚不聚。應柔而剛,則氣散不散。皆不得相濟之妙故善用剛柔者,如蜻蜓點水,一沾即起、過氣如風輪,旋轉滾走不停,必如是,則剛柔得宜,方能無氣欠不實,澀滯不利之患。 面部五行論 怒動肝兮聲動心,鼻縱氣促發(fā)肺金,唇吻開撮振脾氣,眉皺睛注腎中尋。五行之氣,內(nèi)合五臟:肝合木,心合火,脾合土,肺合金,腎合水;外通七竅:目為肝之竅,耳為腎之竅,口為脾之竅,鼻為肺之竅,舌為心之竅。其精華注于目,其五色分于五岳。額顱為南岳,色赤;地閣為北岳,色黑;左顴為東岳,色青;右顴為西岳,色白;鼻準為中岳,色黃。又眉側生屬肝木;鼻通清氣屬肺金;眼聚精華屬腎水;舌司聲音,發(fā)自丹田,屬心火;唇司容納,屬睥土。凡一動之間,勢不外屈伸,氣不外收放。面上五行形象,亦必隨之相合,方得氣勢相兼之妙。故收束勢者,氣自肢節(jié)收束中宮,面上眉必皺,眼包收,鼻必縱,唇必撮,氣必吸,聲必噎,此內(nèi)氣收而形象聚也。展脫勢者,氣自中宮發(fā)于肢節(jié),面上眉必舒,眼必突,鼻必展,唇必開,氣必呼,聲必呵,此內(nèi)氣放而外像開也。留心熟練,內(nèi)氣隨外,外形合內(nèi),內(nèi)外如一,堅硬如石,方用引法初以手拍之,次以拳打之,末以石袋木棒擊之。由輕而重,漸引漸實,自不慮面上無氣矣、俗學不悟,謂故作神頭臉,怪模怪樣以驚人,豈通元達理之士哉? 咽肉變色論 此煉氣煉到成處,真元充足,由內(nèi)達外,氣聚血凝,結成一塊之候也。人之生也,稟賦雖一,而得氣則殊,以五行有五性五形五色之同也。故稟木氣而生者,其形瘦而長,其性多怒,其色蒼。稟火氣而生者,其形尖而削,其性多喜,其色赤。稟土氣而生者,其形短而厚,其性多郁,其色黃。稟金氣而生者,其形白而美,其性多悲,其色白。稟水氣而生者,其形肥而潤,其性多恐,其色黑。煉氣練到至處盡處,無以復加,則功成圓滿,真氣充足。氣一收結,氣止血聚。血者,華色也,氣血不行,肌膚隨氣,收貼于骨,五形真氣,盡現(xiàn)于外,各隨所稟以呈,乃有青黑赤白黃五樣顏色。其有一人而五色兼見者,此五氣兼稟,而色故雜見也。有遍體其冷如冰者,此真陽盡收中宮,而不達外也。明此,則知肉之咽也。隨氣而來,色之變也,隨氣而化,出于天然,無幻術也。 聚精會神氣力淵源論 神者,氣之靈明也,是神化于氣,氣無精不化,是氣又化于精矣。蓋人之生也,稟先天之神以化氣,積氣以化精,以成此形體。既生以后,賴后天水谷之津液以化精,積氣以化神,結于丹鼎,會于黃庭,靈明不測,剛勇莫敵,為內(nèi)丹之至寶,氣力之根本也、故氣無形,屬陽,而化于神。血有質(zhì),屬陰,而化于精。神虛,故靈明不測,變化無窮。精實,故充塞凝聚,堅硬莫敵。神必借精,精必附神,精神合一,氣力乃成。夫乃知氣力者,即精神能勝物之謂也。無精神,則無氣力矣。武備知此,惟務聚精會神,以壯氣力,但不知精何以聚,神何以會,是殫畢生之心力,而漫無適從也,豈知神以氣會,精以神聚。欲求精聚神會,非聚氣不能也。聚之之法,惟將谷道一撮,玉莖一收,使在下之氣,盡提于上,而不下走;采天地之氣,盡力一吸,使在上之氣,盡歸于下,而不上散,下上凝合,團聚中宮,則氣聚而精凝,精凝而神會,自然由內(nèi)達外,無處不堅硬矣,即南林處女所謂內(nèi)實精神之說也,但須練之于平日,早成根蒂,方能用之當前,無不堅實。不然,如炮中無硝磺,弩弓無弦箭,滿腔空洞,無物可發(fā),欲求勇猛疾快,如海傾山倒,勢不可遏,必不能也。此練形煉氣之最緊者,謹之秘之,切勿妄泄,以遭天譴。 行氣論 此交手認路法也。手一出,氣著一面,不能四面俱著。力直出者無橫力,我截其橫;橫出者無直力,我截其直;上出者無下力,我挑其下;下劈者無上力,我打其上,斜正屈伸,無不皆然,此搗虛之法,攻其無備也。我出手,他若用此法,我不回手,惟轉手頭催二氣以打之。他再變,我再轉手頭催三氣以打之。此埋伏之法,出其不意,但須占其行氣,方能入彀。蓋彼氣方來,其氣未停,我乘而催之,則可東可西,無不左右逢其源。其機只在一動,他動我即動,他自不暇為力,若待他不動我方動,他反乘我之行氣矣。其間不容毫發(fā),學者宜留心。 任他勇猛氣總偏,此有彼無是天然。直截橫兮橫截直,一氣催二二催三。由他滑快歸遠路,守我安逸自粘連。為問是何來妙訣,只在行氣一動間。 點氣論 似夢地著驚,似悟道忽惺,似皮膚無意燃火星,似寒侵腠打戰(zhàn)悚。想情景,疾快猛,原來真氣橫濃。震雷迅發(fā),離火煙烘,俗學不悟元中竅,丟卻別尋那得醒。此看人肌膚,堅硬莫敵,而深入骨髓,截斷榮衛(wèi),則在乎氣。氣之所著,未有不痛。痛則不通,理應然也。能隔氣血之道路,使不接續(xù),壅塞氣血之運轉,使不流通,可以分骨截筋,斃性命于傾刻,氣之為用大矣哉。但須明其聚,知其發(fā),神其用,方能入彀。如射之中的,正形體,不偏不倚、如矢之端直,鍭羽勻停,聚中氣,神凝氣充。如開弓弛張,方圓勒滿,而中的之神勇,可穿楊葉,可透七札,乃在撒放之靈不靈也。故氣發(fā)如炮之燃火,弩之離弦,陡然而至。熟玩此詞,自然有得心應手之妙,切勿間語略過。 余謂此精神之至極,不為異也。蓋神之所注,氣即聚焉,氣之所聚,神亦凝焉神氣凝聚,象即生焉,象之所麗,跡即著焉。生者之神氣動乎此,亡者之神氣應乎彼,兩相翕合,遂結此形,故曰緣心生象,又曰至誠則金石為斷也。 得門而入論 語云:活有外門,非外門及門外也。蓋拳之催人,必近其身,方能跌出。如物之藏室,不得其門而入,縱有神手,不能為也。手之門有三,手腕一也,此大門也;肘心二也,此進一層外二門也;膀根三也,此更進一層三門也,進此三門,已近內(nèi)院,可以升堂入室矣。故交手只在手腕者,則屈仲往來,任意變化,無窮無盡,手捷者先得,手慢者吃虧,終不能催人,一點即倒。著意肘心者,雖進一層,亦有變化,不能操必勝之權。唯一眼注定他之膊根,不論他先著手,我先出手,只在此處留心,邀住他手,粘連不離,隨我變化,任意揮使,無不如意,他自不能逃我范圍。 頭手二手前后手論 外門入手相交,多失著者,以其有十失,故不能取勝。未交手不能聚氣于未然,空腔無物,氣發(fā)不疾不猛,其一失也;不知二手擱胸下,以顧上下沖擊,二失也;未交手先擱勢,空隙顯然,三失也;閃勢而進,不敢直進,舍近就遠,勞而不逸,四失也;進必上步,橫身換勢,寬而不秀,五失也;交手只在手腕,不知近身,六失也;放過頭手不打,七失也;二手敕住還不打,八失也;三手四手方才沖打,九失也;躲閃隔位,粘連不住,十失也。有此十失,交手焉能不敗?未交手即聚氣凝神,兩手交擱胸下,看他那腳在前,即貼近那邊身子,著意他膊根,制住他膊根,此閃門之法。以待他之動靜,我先出手,照他膊根一伸,頭手即得,不俟二手。他先出手,我亦照住他膊根即得,不必顧住他手,然后沖打,則遲而有變矣。蓋此法乃開寸離尺之巧,照他膊根,此地開一寸,則手梢離一尺矣。又截氣搗虛之妙,所謂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疾雷不及掩耳者,此也?;蛴鼋菔滞嘶未颍也粨Q手,不屈膊,催二氣以打之。我去打他左,他退左進右,我不回手,挪打他左膊根,蓋我在圈內(nèi),他在圈外,我以逸他以勞,任他滑快,無不奇中。此前出手而前手打之秘訣。間亦有繼以后手,此用所當用,非強用也若不當用而用,則動必橫身,每見用此而迎人之打者,蓋未見其有此失也。 萇氏武技書 卷三 拳法淵源序 夫拳者,蓋非神出鬼沒之勢也。凡人自有生以來,三周未過,閑玩時,即能側正俯仰,高低伸屈,平踏亂顛,進退蹬踢,各樣等勢,往往帶出,惜未能聯(lián)貫以充之耳。余自從師四十余年,屢屢時驗,微開茅塞,遐想隱隱相合,方知書言“子歸而求之,有余師”信不誤矣。余今同志多人,從余學習,故明言以書之,令其易入。今將打法,開列于后,以此為序。 合煉中二十四勢 合煉之法,為練形第五層功夫,乃形氣合一,成功之法也。其中起落高低,側正俯仰,斜歪紐縹,各有一定之法,統(tǒng)其勢,則有七十二,以應七十二候;充其勢,則有三百六十,以應三百六十五度。三百六十,繁而難演,惟撮其要而為七十二,又分而三之,則有上中下各二十四以應二十四氣。上二十四勢,起縱飛舞也。下二十四勢,地盤滾伏也。中二十四勢,不起縱,不地盤,中平之勢也。蓋人稟天地陰陽之氣以生,其升其降,自高而低,高而復低,三才分配,自然之理。但起縱地盤,初學不能驟習,惟此中二十四勢,雖不能盡中勢之變,然從此入手,可為初學階梯,習之殊覺易易,如式練成,再將上下四十八勢練熟,則奇正變化,自然生生不窮,又何必多記套數(shù),以為歲月之累。前此練腿,練膊,練手,練足,練頭,練肩,練肘,練身,煉內(nèi)氣,煉引氣,煉元氣諸說,皆是分練之法。至于頭手腳如何合法,勢已轉接;如何連法,宜剛宜柔;如何用法,不經(jīng)此番講究,此番磨煉,則三尖不照,落不穩(wěn)當;三尖不到,此前彼后;陰陽舛錯,氣不接續(xù);剛柔顛倒,牽上拉下,欲求穩(wěn)如泰山,捷若狡免,必不能也。蓋形以寓氣,氣以催形,形合者氣自利,氣利者形自捷,非兩事不假借也。練之之法,勢勢窮,則三尖配合;動靜驗,則三尖畢集。陰轉陽,陽轉陰,勿隔位而另起爐灶。柔過氣,剛落點,須相濟而莫失倫次。上氣在下,下氣在上,詳其牽拉。前氣在后,后氣在前,理其阻滯。勢無三點不落(頭手腳),必三點方落點。氣無三催不至,不至三催莫出手(心氣神)。殺勢審其變化,救勢詳其周密。如是練去,熟極巧生,不失規(guī)矩;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而世之練形者,不明此為最后成功練法,入手使用,又不洞晰此中詳細,以至倒行逆施,用力多而成功少,豈知此番講究,乃內(nèi)丹根基,為天地所珍秘,非其人不傳,非其時不傳,非其地不傳。得吾道者,大可以返本還源,超脫飛升;小可以強筋健骨,卻病延年,非僅劈堅破銳,成此技藝而已也。凡我同志,宜謹之慎之,珍之秘之,勿致妄泄匪人,庶不至獲罪天譴,有負授者苦心。 練形合氣,煉氣歸神,煉神還虛。形者,手足官骸也;氣者,陰陽周流也;神者,心之靈妙,觸而即發(fā),感而隨通也;虛者,無極也。陰陽本太極,太極本無極,至無而含天地之至有,至虛而含天地之至實,不參色相,不著蹄筌,以跡求之,則失矣。始不著力,方能引出自然之力,且可便于轉換.不至發(fā)難。 此說二十四字頭一勢,此二十四字,只是一個氣,每勢必有氣,皆管此二十四字,但用去隨應變有差別耳。二十四勢,皆是納氣之法,納氣頭面形容之說,凡納氣皆以頭面為先,其要只是轉四個圈,左往右,轉一圈;右往左,轉一圈;前往后,轉一圈;后往前,轉一圈,皆是皺眉促鼻,上唇后束,下唇前朝,如象卷鼻之狀,所云納氣如吞川是也。蓋必如以口吞物,盡力一吸,氣方納得充實飽滿。前后左右四圈因勢之自然,一勢只有一圈,非每一勢皆有四個圈。 養(yǎng)氣論 夫氣者,上通九天,下通九淵,中橫九州,無處不有,無處不貫,密之在一心,充之周一身,發(fā)之有道,約須得訣。六腑雖主氣,而氣盡發(fā)于五臟、五臟雖約氣,而氣還出于六腑。六腑何在?在乎上。五臟何在?在乎下。上下之中為何物,一曰黃房,二日元吳,三曰大極室,四曰道之樞紐。充于上為天關(乾南為首),極于下為地軸(坤北)。天關出月窟,地軸發(fā)天根,天根月窟間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氣之發(fā)也,若水之流,一呼千里,一吸千里,妙在盡心。氣之斂也,入于神室(即黃房),其硬若金丹,其圓若走珠,其方必中矩。其發(fā)于頭也,有五行之分,其中于身也,有陰陽之殊,五行須隨陰陽(陰陽交也),陰陽還自一氣,成至大至剛,天地不能容,所謂道通天地有形外,即此是者也。 此書所言煉氣,皆外壯法。若內(nèi)壯,在易筋經(jīng)。初學莫言煉氣,先將身法步眼比清。又不可使力,須因勢之自然,徐徐輪舞,務將外形安放一家,再令輕活圓熟,轉關停頓,操縱開合,一一如式,勢勢展施,將筋節(jié)骨骸,處處松開方得,每日約得百遍。 上在離,下在坎,離中虛,在頂際為陰。又坎中滿,在命門為陽。中宮在臍下為黃房,陰陽交會之處。心為君火,命門為相火,君火動,相火隨之;君火為主,相火輔之?;鸺锤螝猓栆?。坎宮之陽氣,由后而過于前,自下而升于上。離宮之陰氣,自上而降于下,二氣相交于中宮,則氣聚矣,氣聚則力生矣。 煉氣訣 氣以心為體(氣必隨心),心以氣為用(心能運氣)。五行本一心,陰陽無偏重。上下周一身,部位各不同。前陰而后陽,仰輕而俯重、陰還陰處結,陽還陽處動。上本是陰始(即離宮),下卻是陽充(即坎宮)。上下凝乎中,中氣甚堅硬。周上沖乎天,周下勢如山。左歸須右轉,右歸須左牽。前進若流水,上打如舉山。落點似飛石,機發(fā)離弩弦。氣發(fā)若風聲,氣納如吞川。前奔星趕月,后退如蓬轉。指須勾連用,兩肩如運鉗。上下一氣結,民富國自安。曉得此中訣,煉之自無難。 凡一身之進退動靜,以心為主,心君也,出令者也。(心無形,惟無形,故能形形而不形于形,以意知者也。以命門為輔,命門氣之所從生,乃一身樞紐,宰相也,傳君之令也。以頭倡率手足,頭為眾臣之主事者,為總督元帥,欽差大臣之類,皆是也。手足庶尹百執(zhí)事之類是也。故每一勢之操縱收發(fā),心先,命門為次,頭又次之,手足則次而又次之。 神動天隨,純?nèi)巫匀?,若一矯揉造作,則鑿矣。操縱在手,變化從心,隨機而動,人力不與。 納 氣 頭面往上揚,則咽喉之氣易入??谏洗酵衔⒖s,下唇往前朝,如象卷鼻。兩小眼角兩脈往下抱,至兩口角止。脊后之脈,自腰而上,從頂際過來,至上口唇止,前心自下直上,至下口唇止。納氣之形,只是四個圈,由左向右轉一圈,右向左轉一圈,由下往上轉一圈,由上往下轉一圈,頭面之形如此,總因捶勢用之。 中 氣 氣由腎發(fā),自后而前,由襠中過來,自下而直往上沖,必須下閉谷道,氣方不下泄。至氣上沖至胸上,幾乎欲出矣,必須用口盡力一吸,上閉咽喉,氣由上下,至丹田。兩肩一塌,兩肘一沉,兩脅一束,氣自擎于中宮,不至胸中無物矣。吸氣即所謂納氣如吞川也,氣須在身正中,直上直下,只可以意知之,以神會之。若必執(zhí)而求其模樣若何,形跡若何,則鑿矣,摸矣,不惟無功,而且得病不輕。 論外形 頭為一身之領袖,身使臂,臂使指,而命門乃一身之樞也。頭似蜻蜓點水;拳似山羊抵頭;腰如雞鳴卷尾,卷則氣由后往前收而不散;腳似紫燕入林;襠口前開后合,中間圓。咽頂百會穴在頂,涌泉穴在足心,會陰穴在二便之間。百會氣往丁榨,涌泉氣往上提,會陰氣擎住一身,上下之氣,皆收入中宮,是之為合。 大小勢說 合勢不嫌其小,欲氣舍得足也。開勢不嫌其大,欲力發(fā)得出也。非徒長身為大,屈身為小。 力是自然之力,故初學必以不著力為是。 論用功 起勢時氣要松活,氣要擎而不硬,落點方一齊著盡,使盡平生氣力,始得剛柔相濟之妙。 按盡者,回環(huán)之后,再將骨肉往一處一盡,是盡向里面,此則似盡向外矣。 通身俱要氣擎,頂心往上一領,然后發(fā)勢,總之身要擱于兩腿正中,直起直落,方無邪歪不停之病。 腳不可平放,全腳履地,將力用死,致犯轉勢不捷之病。惟用腳尖著地,落點一盡,方無不穩(wěn)不靈之患。 第一要三尖照,三尖,頭手腳三尖也。其次要氣催三盡,盡者(角秦)也,頭手腳三(角秦)也。 按此說講盡字亦是盡向外,與骨肉一處一盡,似有謬處,再證。 第一用功時兩胳脖俱要柔活,切不可使著力,拳頭要搦得緊,與胳脖平直相對,不可上仰下勾外邪。胳脖來去柔活,方能練到疾快猛地位,不致落于強硬死筋墜里。拳頭搦得緊,直對胳脖,方能練得筋法出來,乃粘著人皮時,渾身如打電形象。怒力一(角秦),三尖照落,方能打得結實著筋,而人難招架矣。若拳頭上仰如抬頭狀,下勾如提勾形,外邪如扭頂樣,不惟力用不出,打人不著重,落到人身,必致?lián)p傷自己手脖,而難用功矣。 攢骨節(jié)者,前骨節(jié)往后攢,后骨節(jié)往前攢,上骨節(jié)往下攢,下骨節(jié)往上攢,所謂合則無處不合也。 回環(huán)者,合之半,盡者,小回環(huán)。凡單勢,有直入者,此發(fā)勢也,有掄圓圈者,有將手一擰者,皆是回環(huán)之意,只以退為進一語盡之。但合在未合手之先,先將自己氣力一振,一聚回環(huán),則即交手之時。所用之勢,因我身初進,未粘他身,上下必著力發(fā)泄,故必須回環(huán)以擎其氣。若既近彼身上,即便發(fā)勢,恐仍力有未足,故須再加一盡,氣力方勇而人莫當。故學此道者,先掄大圈,漸掄漸小,迨于成時,則有圈而不見圈,純以意知,自不著跡。 借行氣 借行氣者,借人之氣方行而打之也。蓋彼之勢既發(fā),已近我身,尚未落點,我即趁此機會,發(fā)我之勢,彼欲退不得,欲攔不及,再無不妙之理,若稍前,則彼尚可退回,稍后,則我已吃虧,所謂后發(fā)先至者此也。如此,則迎機赴節(jié),隨時得宜,不患技之不高矣。諸家所謂將計就計,借力使力,不外此訣,所謂驚戰(zhàn)(禁力)正于此時用之。 奪氣 聞之,與人交手,先有奪人之氣。夫交手而攔其手,謂之頭門;攔其肘,謂二門;制其膀根,謂之三門。故必出手先制其膀根,是謂登堂入室,探而取之,彼自不能轉手,而縱橫唯我矣。 志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又曰:其勢險,其節(jié)短。又曰:貴神速,以逸待勞、此意須善領會。 靈活之法,無他道謬巧,總由熟而生,由靜而得一。 盡者,將落點時,嫌力不足,氣不充,再將骨肉往一處,吃力一盡。如鳥銃,藥既裝入,再用鐵充充瓷,令藥堅實,見火方有力,故曰回轉。他本云:如飛電,當是既盡之后,發(fā)勢之時如此,非盡字莫解也。 三氣合為一氣 頭一勢未交手,先聚氣。聚氣者,君火動,相火輔,由腰后而收于前,陽氣從下上沖胸膈,口中納氣,由肺而落,陰氣下降,入于丹田,陰陽相交,所謂肝起肺落者也。此謂一合二勢。渾身俱往前進,下氣再往上沖,口再一納氣,納于臍之上、心之下,上身往下一榨,渾身骨節(jié)節(jié)節(jié)攢住,務令堅實。身子雖猛勇向前,胳脖手俱往后攢,名為回還。回還者,牛合也。如此,則勢進而氣益聚矣。蓋渾身向前一撲,手再回還,骨節(jié)自能攢緊,堅于鐵石,此二氣也。臨落點時,仍嫌力有不足,無可回還,再將骨肉往一處一束,名之曰盡,此謂三氣。譬如炮然,卷得愈緊,則響得愈有力。始用功時,先要學聚,次學回還,再次學盡。功力熟時,三氣合一,方能有用。合則無處不合,開則無處不開;上為陽,下為陰;靜為陰,動為陽;退為陰,進為陽;氣往上沖為陽,下納為陰;背為陽,腹為陰;出乎為陽,回手為陰,不可執(zhí)一而論。仰為陽,覆為陰,柔過氣,剛落點。 承停擎 天地交合萬物生(陰陽交也,交則力生),不偏不倚氣勻停(而勢不空矣)。千秋萬歲常擎聚,唯有和合一氣通。 肝起肺落 終始萬物春與秋,陰陽升降一氣周,欲明肝起肺落者,只在呼吸個中求(肝木肺金一氣者兩相交也,交于中官)。 蓋肝屬木,故能生火、肝火動,則氣自下而升于上,陽也(坎宮之陽)。氣者,力之所由生也。而氣力之根源在命門中極,故曰陽氣在下。肺屬金,金克木,故能約肝氣而使之丁降,降者陰也(離宮之陰),故曰陰氣在上。在下之氣發(fā)動而不可遏者,陽氣上升也;在上之氣納閉而不使出者,陰氣下降也。二氣相交于中宮,故曰中氣。 老少相隨(隔打一氣不少留停,方謂之隨) 少隨老兮老隨少,老少相隨自然妙。同心合意一齊出(疾疾疾,手快打手遲),哪怕他人多機巧(疾者,后發(fā)先至。乘彼之間而動,借其氣之方行,勢之未止,迎機而發(fā),則愈疾愈妙) 陰陽轉結 陰轉陽兮陽轉陰,陰陽轉結互有根。欲知陰陽轉結理,還向陰陽轉處尋。 尋氣根源 天地正氣集吾中,盛大流行遍體充。孟氏所謂浩然者,更有何氣比其能。 五行能司 肝司主持居震東,脾能統(tǒng)攝在中宮。心主離火神變化,腎能盈滿氣力充,欲知肺家何所司,分布節(jié)制是其能。五行妙用真如此,會得呼吸自精通。 中氣歌 莫道嬰姹兩離分,中有黃婆作奇姻。顛倒交媾黃屋里,相偎相抱更相親。 頭 女像天兮卦屬乾,側正俯仰自天然。少陰少陽皆從此,陰陽入附非等閑。 胯 一胯擎起一胯落,起落高低使用多。下體樞紐全在此,莫把此地空蹉跎。 手 兩肩垂兮十指連,生克制化五行全。敵吃橫推看三至,當面直入是三傳。 足 足履地兮勢如山,點顛平踏自天然。唯有隨跳與亂點,擎氣多著在腳尖。 肘 兩手垂兮兩肘彎,三請諸葛人難防。屈可伸兮伸又屈,看來用短勝用長。 膝 肘有尖兮膝有蓋,膝蓋更比肘厲害。左右勾連一跪倒,金雞獨立法無奈。 平肩 兩肩擎起似運擔,擎氣全在肩骨尖。前開后合天然妙,雙峰對峙自尊嚴。 仄肩 一肩高兮一肩低,高高低低不等齊。低昂遞換多變化,七搒十勢亦出奇。 講出手 內(nèi)實精神,外示安逸;見之如處女,奮之如猛虎。得吾道者,以一當百。 講打法 一、凡側正諸勢,宜將身子擱于兩腿中間,三尖照落,不可此前彼后。 二、兩腿不可過寬,兩手不可探遠。過寬則轉身不利,難免傾跌之患;探遠則轉關不靈,下勢不生。 三、打字即如常山蛇勢,打首尾應,打尾首應,打中則首尾俱應。 講點氣 氣未動兮心先動,心既動兮氣即沖。心動一如炮如火,氣至好似弩離弓。學者若會渾元氣,哪怕他人有全功。 莫道點氣零零星,須要全神運在中。如夢里著驚,如悟道忽醒,如皮膚無意燃火星,如寒栗打戰(zhàn)悚,如云深就里打電蹤。急急就里打戰(zhàn)悚,想情景,疾快猛。 論 頭 頭圓像天,為諸陽之會,為精髓之海,為督任交會之處,統(tǒng)領一身之氣,陰陽入扶,全視乎此。此處合,則一身之氣俱入。此處不合,則一身之氣俱失。其氣之結聚落點,有一定之處,不可不知。正俯勢為入陽氣,頭必俯而栽,氣落額顱印堂間。正仰勢為入陰氣,頭必仰而掀,氣落腦后風府間、正側勢為陰陽氣俱入,頭必側而栽,氣落頭角耳上邊。斜側俯勢為陰陽氣斜入,頭必俯而歪。氣落額角日月間。直起勢不偏不斜,不俯不仰,為陰陽氣直入,鼻必正而直,氣落百會正頂心。又要知催氣之法,乃不牽扯。如仰勢入陰氣,下頦掀,胸必昂,腹必鼓,斗必舉,足必蹺,則三尖一氣,陰氣自入矣。俯勢入陽氣,下頦勾,背必弓,手必落,腳跟掀,則三尖一氣,陽氣自入矣。側勢陰陽齊入,腮必掀,肋必提,一腳顛,一腳落,一膊起,一膊插,則三尖一氣,陰陽并入矣。直起勢陰陽上沖,頭必頂,肩必聳,腳起縱者,翹必提膝,不起縱提膝者,顛尖伸膝,則三尖一氣,陰陽俱入矣,側斜俯仰,可以類推。 論足 古人云:頭圓像天,足方像地。又云:手有覆有反,以像天。足有覆無反,以像地,能載一身之重,靜如山岳,有盤石之穩(wěn);動如舟揖,無傾仄之憂,如地之鎮(zhèn)靜而不動,平穩(wěn)而難搖也。其用法有虛實,有兩腳一虛一實者;有兩腳前虛而后實,后虛而前實者;有左虛而右實者,右虛而左實者;有一腳之尖根楞掌,應虛而應實者、總之不實則不穩(wěn),全實則動移不利,而有傾倒之患;不虛則不靈,全虛則輕浮不穩(wěn)而有搖晃之憂,虛實相濟,方得自然之妙。足有伸蹺,足尖伸而下入者,氣下降而沉栽也。足尖蹺而上勾者,氣上升而浮飄也。有橫順,有兩腳齊橫者,有兩腳齊順者。有丁字步,一腳橫,一腳順。有八字步,兩腳微往外開,如八字樣也。有雁行步,兩腳半橫半順,排列一樣,如雁行之齊也。有輪擺,輪有半旋輪、側栽車輪、俯仰無底斤斗輪、擺有外擺、內(nèi)擺。有灑蹬,灑腳后伸,蹬腳前盡。有踢跺。踢腳前蹺,跺腳橫截。有擰搗,擰腳尖旋,搗腳跟蹺,能催送一身之氣,身去腳不去,則牽扯而氣散,何以扶助前子之力。前手之氣在后腳,后腳不隨,身氣不入,終只半勒,氣不充滿。足為百骸之舟楫,一身之領袖,少有不合,全體之氣俱不入矣。步法之用,不可不細為區(qū)別。側勢前撲者,雁行步,半斜半順也。十字步前探者,丁字步前微橫,后全順也。倒吊曳身者,亦丁字步,前步后橫,后步顛順也。小四千墜落者,八字步尖往外開。直身上竄者,雙顛步井齊展,腳背尖直豎也,起縱步一腳起一腳落,前進者,后步先動,后退者,前步先動。起要蹺腳尖,落要伸腳尖,擠步側身前進者,俱橫步。擠步正身進者,前步微橫后全順,俱足后步先動,擠步前進,后催前也。搶步仄身前進者,俱橫步。搶步正身前進者,前步橫,后步順,俱是前步先動、搶進攜后,前帶后也拉身側身后退者,兩腳俱橫。拉步側身后退者,前步橫,后步順頁,俱是后步先退,將前步扯回也起縱橫剪者,左剪先動右步,右剪先動左步,起蹺腳尖,落伸腳尖也亂點無定步,兩腳尖驚點任意也。紐縹步,輪旋腳俱顛,落點外楞著力。推我后退,兩腳尖顛擎;推我不倒,外摟前栽。弓背磕頭,兩腳齊顛,硬膝退剪,車輪腳伸尖直腿,不可勾腳以退。氣平徜步,兩腳猛踢,平身直竄略單大概以明變化,總之以隨勢為妙,不乖其勢,不逆其氣,步法之用,斯得之矣。 論手 吳氏澄曰:手有五指,指有三節(jié),而大指一節(jié),隱于大指之內(nèi),像太極也,共十五節(jié),兩手合數(shù),共三十節(jié),以像一月三十日。日冬短夏長,春秋平,故中指屬心,主夏,獨長,火也。小指屬腎,主冬,獨短,水也。食指屬肝,主春木。無名指屬肺,主秋金。二指等齊,春秋平也。大指屬脾,主土,旺于四時,兼乎四德,獨當一面,故四缺其一二,尚能持物,若無大指,則無用矣。其相合之妙,不假借,不強制,自有天然之巧。其指法,研手,氣落小指外側;蕩手,氣落后掌。此二手五指并排一片,指尖翻翹,余手俱宜五指圈撒,羅列周圍,指節(jié)勾握如弓,氣方擎聚不散。 如豎敵手,回勾手,大指與小指相對領氣,水必合土,天一生水,得地之五而成六也,平陰手,平陽手,大指與中指相對領氣,火必合土,地二生火,得天之五而成七也。仰邀手,大指與食指相對領氣,木必合土,天三生水,得地之五,而成八也。陰掤手,大指與無名指相對領氣,金必合土,地四生全,得天之五,而成九也。是金木水火一無上之不可也,知此,則指相合有一定不易之理也。分毫有錯,氣即不入矣。至于用法,則有九則,直出直回,一也;仰上攉挑,二也;俯下沉栽,三也;外勾外擺,四也;內(nèi)勾抱摟,五也;斜攉右上,六也;斜劈左下,七也;斜領左上,八也;斜掉右下,九也。四正四隅,兼以直出中路,又合乎九宮焉。 論拳 拳者,屈而不伸,握固其指,團聚其氣。其揝法,以大指尖掐對食指第三節(jié)橫紋,四指蜷緊握固,一齊著力,必使分之不開,擊之不散,方為合竅,此乃土貫四德,五行團聚之法也。其用法亦有四正四隅,合之中宮九法,其氣亦非鋪滿身,落點有一定之處,隨勢體驗,不可混施。如平陰拳下栽者,中指二節(jié)領氣。平陽拳上沖者,中指根節(jié)領氣。側舉上挑者,大指二節(jié)領氣。側拳下劈者,小指根節(jié)領氣。不拘側平直沖,小指根節(jié)二節(jié)中間平面領氣。明乎此,余可以類推矣。 講點氣 氣未動兮心先動,心既動兮氣即沖。心動一如炮如火,氣至好似弩離弓。學者若會渾元氣,哪怕他人有全功。 莫道點氣零零星,須要全神運在中。如夢里著驚,如悟道忽醒,如皮膚無意燃火星,如寒栗打戰(zhàn)悚,如云深就里打電蹤。急急就里打戰(zhàn)悚,想情景,疾快猛。 論打 直出彼掤并攀送,掤插送跺攀用擎。剛柔相濟如輪轉,恰似無意燃火星。 論攔 彼擊左兮吾擊右,何須一處苦相求。豎來橫截勇如電,我承彼沉只用丟。 論手足 出手脫肩里合肘,左右扶助似水流。擊動首尾一線起,打法何須掤攀勾。 捷快用法(目不及瞬如炮燃火動) 懈又懈來松又松,吾氣未動似病翁。忽然一聲春雷動,千車萬馬把陣沖。 起縱說 工夫總在呼清倒?jié)?,尤在養(yǎng)靜。 打法總訣 彼不動兮我不動,彼欲動兮我先動。 萇氏武技書 卷四 萇氏武技書 卷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