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郭沫若,一邊倒都是批評的聲音;在筆者上學的時候,語文老師們就像躲瘟神一樣躲著郭沫若的大作;教材中涉及到郭沫若的文,老師們都是一句“大家自學”。 后來讀的書多了,也知道了一些郭沫若的風流韻事或者是個人成就;他是中科大首位校長,還是“甲骨四堂”之一,為甲骨文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然而還是有很多人“談郭色變”,這是為什么呢? 首先,郭沫若德行有虧。我們的民族文化,延續(xù)了幾千年,融入民族血脈里的是仁義孝悌,顯然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郭沫若在這些方面,做得并不好。 眠花宿柳,風流成性,拋棄妻子,讓人心寒;郭沫若的這些做法,挑戰(zhàn)了大眾的道德底線,在人們的一貫印象中,德不配位是一件很危險的事。 殊不知,一個人的成就和他的道德并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 唐太宗李世民,毫無疑問,他是一位好皇帝;可是,玄武門事變也是不爭的事實并且還霸占弟媳。像唐太宗李世民這樣的歷史人物離我們太過遙遠,有郭沫若這樣一個典型,會有更多的人對他做出評價。 其二,和郭沫若同時代的文人,對他的評價,給了后人借鑒。脫離歷史環(huán)境評價歷史人物的行為是在耍流氓。和郭沫若同時代的文人比如魯迅先生,用了“流氓文人”四個字評價郭沫若,可謂十分恰當了。魯迅先生不否認郭沫若的才華,對他的評價也不是文人相輕,實在是瞧不起郭沫若的做法。 其三,對美好品德的追求。 有這么多的人瞧不起郭沫若,也從側(cè)面反應了大家對美好品德的追求從未停下腳步。花心,懦弱,膽小,沒有骨氣,缺乏氣節(jié),這都是大多數(shù)人想要摒棄的。 與其說是在瞧不起郭沫若,不如說是在時刻提醒自己,要注意自己的德行。 綜上所述,也不難理解為什么有那么多人瞧不起郭沫若了。魯迅先生的四字評價十分恰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