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文】道場山頂何山麓,上澈云峰下幽谷。我從山水窟中來,尚 【釋文】愛此山看不足。陂湖行盡白漫漫,青山忽作龍蛇盤。山高無風松自響,誤認石齒號驚湍。山 【釋文】僧不放山泉出,屋底清池照瑤席。階前合抱香入云,月里仙人親手植。出山回望翠 【釋文】云鬟,碧瓦朱欄縹緲間。白水田頭問行路,小溪深處 【釋文】是何山。山人讀書夜達旦,至今山鶴鳴夜半。我今廢學不歸山,山中對酒空三嘆。 【釋文】吾長兄之孫頗好學,性亦馴謹,時時來從吾求書, 【釋文】意甚嘉之。因其求寫此篇,遂書與之。子昂。 道場山頂何山麓,上徹云峰下幽谷。我従山水窟中來,尚愛此山看不足。陂湖行盡白漫漫,青山忽作龍蛇盤。山高無風松自響,誤認石齒號驚湍。 山僧不放山泉出,屋底清池照瑤席。階前合抱香入云,月里仙人親手植。 出山回望翠云鬟,碧瓦朱欄縹緲間。白水田頭問行路,小溪深處是何山。 高人讀書夜達旦,至今山鶴鳴夜半。我今廢學不歸山,山中對酒空三嘆。 吾長兄之孫頻好學,性亦馴謹,時時來吾從求書,意甚嘉之,因此求寫此篇,遂書于之,子昂。 趙孟頫《昔尋李愿詩卷》 此卷內(nèi)容取自唐代韓愈的《盧郎中云夫寄示送盤古子詩兩章歌以和之》詩。作為趙孟頫晚年作,該詩卷“規(guī)模李北海”,走出了早中期的圓潤華滋風格,在用筆上蒼勁渾厚,結(jié)體規(guī)整莊嚴,墨色厚重古樸,全卷先楷后行再草,從嚴謹?shù)綖⒚摚芍^運用自如,得心應手。 釋文: 昔尋李愿向盤古,正見蒼厓巨辟爭開張。是時新晴天井溢,誰把長劍倚太行。沖風吹破落天外,飛雨白日灑洛陽。東蹈燕川食曠野,有饋木蕨牙滿筐。馬頭溪深不可,借車載過水入箱。平沙綠浪榜方口,雁鴨飛起穿垂楊。窮探極覽頗恣橫,物外日月本不忙。歸來辛苦愿誰為,坐令再往之計墯渺茫。閑門長安三日雪,推書撲筆歌慨慷。旁無壯士遣屬和,遠憶盧老詩顛狂。開緘忽睹送歸作,字向紙上皆軒昂。又知李侯竟不顧,方冬獨入崔嵬藏。我今進退幾時決,十年蠢蠢隨朝行。家請官給不報落,無異雀鼠偷太倉。行抽手版付丞相,不待彈劾還耕桑。子昂 經(jīng)典!趙孟頫《王羲之軼事卷》趙孟頫(1254年10.20 —1322年7.30),字子昂,漢族,號松雪道人[2] ,又號水精宮道人、鷗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其父趙與訔曾任南宋戶部侍郎兼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臺侍御史程鉅夫“奉詔搜訪遺逸于江南”,將趙孟頫引見于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贊賞其才貌,兩年后任集賢直學士。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出任濟南路總管府事。元貞元年(1295年),回京修《世祖實錄》。鑒于元廷內(nèi)部矛盾重重,趙孟頫便借病乞歸。累官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名滿天下。至治二年(1322年)卒,年六十九,追贈江浙中書省平章政事、魏國公,謚號“文敏”,故稱“趙文敏”。著有《松雪齋文集》等。 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jīng)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chuàng)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他亦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于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jié)體嚴整、筆法圓熟,創(chuàng)“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并稱“楷書四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