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平縣,隸屬于廣東省潮州市,地處粵東沿海,位于廣東省最東端,素稱“粵首第一縣”。 饒平縣境,秦朝平定南越后,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饒平縣境屬南???。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置揭陽縣,饒平縣境屬揭陽縣地。 東晉咸和六年(331年),析揭陽縣置海陽、潮陽、綏安、海寧四縣,饒平縣境屬海陽縣地。 隋朝開皇十年(590年),撤消海陽縣,置義安縣,饒平縣境屬義安縣地;大業(yè)三年(607年),饒平縣境屬海陽縣地。 唐朝時,饒平縣境屬海陽縣地,先后隸屬于潮州、潮陽郡、潮州。 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潮州為潮州路,領海陽、潮陽、揭陽三縣,饒平縣境屬海陽縣地。 明朝初,饒平縣境仍為海陽縣地;成化十三年(1477年),析海陽縣太平鄉(xiāng)的宣化、信寧二都,光德鄉(xiāng)的灤州、清遠、弦歌三都,懷德鄉(xiāng)的秋溪、龍眼城、蘇灣三都,共8都置饒平縣,縣治設于弦歌都(清時改稱為元歌都)下饒堡(今三饒鎮(zhèn)),并建筑縣城(土城)。 嘉靖五年(1526年)析饒平地灤州、清遠二都置大埔縣,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析蘇灣都置澄??h;萬歷四年(1576年)析南澳島的青澳、云澳歸福建省詔安縣管轄。 1912年置南澳縣,析隆澳、深澳歸南澳縣。 建國后,饒平縣先后隸屬于潮汕專區(qū)、粵東行政公署、汕頭地區(qū)、汕頭市。 1991年,潮州市成立后,劃歸潮州市管轄至今。 饒平縣總面積2227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1694平方公里,海域面積533平方公里,下轄21個鎮(zhèn)、1個林場,總人口110.4萬人。 饒平縣歷代皆屬潮州,是傳統(tǒng)的潮州八邑之一,饒平取“饒永不瘠,平永不亂”之意,自古就有“嶺南佳勝地,瀛洲古蓬萊”的美稱。 饒平縣歷史名人:張競生(“中國第一性學家”)、詹安泰(著名古典文學學者,文學史家和書法藝術家)等。 張競生(1888年—1970年),原名張江流、張公室,生于廣東省饒平縣浮濱鎮(zhèn)大榕鋪村,民國第一批留洋(法國)博士。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思想文化界的風云人物,是哲學家、美學家、性學家、文學家和教育家。 1921至1926年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在大學課堂講授“邏輯學”和“美治”思想;他在中國最早提出和確立風俗學;最早翻譯盧梭的《懺悔錄》;最早發(fā)表人體裸體研究論文;率先提出計劃生育;2014年張競生的著作《性史》再次出版。饒平縣,隸屬于廣東省潮州市,地處粵東沿海,位于廣東省最東端,素稱“粵首第一縣”。 饒平縣境,秦朝平定南越后,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饒平縣境屬南???。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置揭陽縣,饒平縣境屬揭陽縣地。 東晉咸和六年(331年),析揭陽縣置海陽、潮陽、綏安、海寧四縣,饒平縣境屬海陽縣地。 隋朝開皇十年(590年),撤消海陽縣,置義安縣,饒平縣境屬義安縣地;大業(yè)三年(607年),饒平縣境屬海陽縣地。 唐朝時,饒平縣境屬海陽縣地,先后隸屬于潮州、潮陽郡、潮州。 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潮州為潮州路,領海陽、潮陽、揭陽三縣,饒平縣境屬海陽縣地。 明朝初,饒平縣境仍為海陽縣地;成化十三年(1477年),析海陽縣太平鄉(xiāng)的宣化、信寧二都,光德鄉(xiāng)的灤州、清遠、弦歌三都,懷德鄉(xiāng)的秋溪、龍眼城、蘇灣三都,共8都置饒平縣,縣治設于弦歌都(清時改稱為元歌都)下饒堡(今三饒鎮(zhèn)),并建筑縣城(土城)。 嘉靖五年(1526年)析饒平地灤州、清遠二都置大埔縣,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析蘇灣都置澄??h;萬歷四年(1576年)析南澳島的青澳、云澳歸福建省詔安縣管轄。 1912年置南澳縣,析隆澳、深澳歸南澳縣。 建國后,饒平縣先后隸屬于潮汕專區(qū)、粵東行政公署、汕頭地區(qū)、汕頭市。 1991年,潮州市成立后,劃歸潮州市管轄至今。 饒平縣總面積2227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1694平方公里,海域面積533平方公里,下轄21個鎮(zhèn)、1個林場,總人口110.4萬人。 饒平縣歷代皆屬潮州,是傳統(tǒng)的潮州八邑之一,饒平取“饒永不瘠,平永不亂”之意,自古就有“嶺南佳勝地,瀛洲古蓬萊”的美稱。 饒平縣歷史名人:張競生(“中國第一性學家”)、詹安泰(著名古典文學學者,文學史家和書法藝術家)等。 張競生(1888年—1970年),原名張江流、張公室,生于廣東省饒平縣浮濱鎮(zhèn)大榕鋪村,民國第一批留洋(法國)博士。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思想文化界的風云人物,是哲學家、美學家、性學家、文學家和教育家。 1921至1926年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在大學課堂講授“邏輯學”和“美治”思想;他在中國最早提出和確立風俗學;最早翻譯盧梭的《懺悔錄》;最早發(fā)表人體裸體研究論文;率先提出計劃生育;2014年張競生的著作《性史》再次出版。 |
|
來自: 昵稱VChmUhmv > 《漢風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