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干半島被稱為歐洲的火藥桶不是徒有虛名,巴爾干半島上曾發(fā)生過俄土戰(zhàn)爭、巴爾干戰(zhàn)爭、薩拉熱窩事件引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南斯拉夫內戰(zhàn),以及后來的科索沃戰(zhàn)爭等。 一個巴爾干半島為何會發(fā)生那么多戰(zhàn)爭?有些戰(zhàn)爭甚至會導致世界格局的變動,銘蘇先生在此做個簡單分析: 一、巴爾干半島地緣環(huán)境因素 巴爾干半島位于歐洲東南部,面積約55萬平方公里,是歐洲大陸向地中海凸出部分,是歐洲伸向地中海的三大半島之一。 巴爾干半島十分之七的面積為山地,為阿爾卑斯山的支脈,僅有東部和北部地區(qū)有平原分布,由于半島上山脈縱橫,板塊切割嚴重,在山脈與山脈之間形成一些山間谷地。北界是多瑙河及其支流薩瓦河,與歐洲大陸相接處十分寬闊,沒有高山阻隔,交通很便利。 巴爾干半島雖然整體板塊品質較差,但是其地理位置卻出奇地好,地處亞歐非三大板塊的交界地帶,北靠歐洲大陸,東鄰黑海,南部隔愛琴海與土耳其相望,西部緊鄰亞得里亞海和地中海。巴爾干半島由于靠近地中海重要航線,扼守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因此地理位置極為重要。 巴爾干半島雖然是古希臘文明的發(fā)源地,但是由于巴爾干半島多山地分布,缺乏適合農耕和建設的平坦地形,再加上被山脈分割的支離破碎,因此這一地區(qū)在歷史上并未形成強大的大一統(tǒng)的本土政權。反而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成為周邊強勢文明的征服對象。由于沾了君士但丁堡的光,巴爾干半島長期處在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統(tǒng)治之下,近代奧斯曼帝國衰落后又成為列強爭奪的對象。 二、民族矛盾尖銳 近代,巴爾干半島上分布著南斯拉夫人、希臘人、土耳其人、阿爾巴尼亞人等眾多的民族,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各民族掀起了民族解放運動,但是各族在爭奪領土、利益、權力分配等方面沖突不斷,導致戰(zhàn)爭頻發(fā)。比如第一次巴爾干戰(zhàn)爭后由于對戰(zhàn)利品的利益分配問題,導致了第二次巴爾干戰(zhàn)爭;南斯拉夫內戰(zhàn)等。 三、宗教矛盾不可調和 巴爾干半島地區(qū)由于曾受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奧斯曼帝國等多個外來勢力的統(tǒng)治,因此居民多信仰基督教、東正教和伊斯蘭教。各宗教矛盾夾雜著民族矛盾,成為巴爾干發(fā)生沖突的重要根源。 四、外來勢力的干預 近代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列強掀起瓜分奧斯曼帝國的狂潮,外來勢力頻繁介入巴爾干半島。第一次巴爾干戰(zhàn)爭,俄英法支持由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四國結成的反土同盟,而奧匈帝國支持土耳其,結果土耳其被打敗。在此之后,德奧集團,協(xié)約國集團紛紛支持巴爾干半島不同勢力,薩拉熱窩事件直接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 俄國為了獲得黑海的出??谕瑠W斯曼進行了數(shù)十次戰(zhàn)爭,但始終無法取得黑海出??冢谑嵌韲鴱臇|歐平原南下巴爾干半島,介入巴爾干局勢以便從巴爾干半島直下地中海。 綜上,巴爾干半島由于自身的稟賦無法形成大一統(tǒng)的強國,但是卻處在歐亞非三大洲的交界地區(qū),地理位置優(yōu)越,所以成為外來勢力征服的對象。再加上自身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復雜,使外來勢力為了謀取自身利益而趁機介入,使巴爾干半島成為名副其實的火藥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