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上明造”,也稱“徹上露明造”,簡稱:“露明”,是指屋頂梁架結構完全暴露,使人在室內(nèi)抬頭即能清楚地看見屋頂?shù)牧杭芙Y構的建筑物室內(nèi)頂部做法。即對室內(nèi)頂部空間不作任何掩蓋處理,梁、檁、椽等木構架盡露。此法古已有之,可以說我們的先祖在懂得蓋屋頂時就衍生了露明法。遠古人類是無能力進行露明以外的裝修處理,只能聽之任之,隨其自然。當后人有能力對屋頂?shù)目臻g界面進行裝修時,露明處理是一種選擇,它可以展現(xiàn)屋頂木構架的結構美,是無為而為。露明法對本構架的工藝處理、細節(jié)把握及整體關系的要求更高。露明法用于早期建筑和次要建筑,南方民居建筑中亦多見,多用于廳堂式建筑。徹上露明造又稱明袱。 梁架分件示意圖 “徹上明造”在學術術語上便有諸多爭議:梁思成,中國著名建筑學家,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參與了人民英雄紀念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等作品的設計。梁老曾在自己的書中有寫成“徹上露明造”的,因此,此后也為很多學者著述使用。但值得注意的是《營造法式》中并沒有這個帶“露”的五字表述,同樣也是中國建筑學的奠基者——陳明達,陳老先生就不認同隨意衍一“露”字。 《營造法式》是宋崇寧二年(1103年)出版的圖書,李誡在兩浙工匠喻皓的《木經(jīng)》的基礎上編成的。是北宋官方頒布的一部建筑設計、施工的規(guī)范書, 這是我國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術書籍,標志著中國古代建筑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較高階段。也是我國古建的重要參考書目。 不論如何爭議,“徹上明造”指的是建筑內(nèi)不用天花,全部構架都顯露可見的形式。 遼寧義縣奉國寺殿,進入殿內(nèi)整個建筑的梁架、包括屋頂?shù)拇尤恳挥[無遺,為典型的“徹上明造”做法,而非“徹上明造”的建筑,室內(nèi)裝設有天花,屋蓋主要承重梁架(草架梁栿)均隱蔽于天花之內(nèi)不可見。 而非“徹上明造”的建筑,室內(nèi)裝設有天花,屋蓋主要承重梁架(草架梁栿)均隱蔽于天花之內(nèi)不可見。 山西五臺佛光寺殿,裝有天花(平闇) 《營造法式》在大木作制度中按殿堂、廳堂、余屋三類建筑,規(guī)定各種構件材份。殿堂材份最大.廳堂次之,余屋最小。反映出殿堂是高標準建筑,廳堂次之,余屋又次之。所謂殿堂,一般是指那些對觀賞要求較高、氣氛莊嚴隆重的建筑,如宮殿建筑和壇廟建筑。而廳堂,建造在建筑組群縱軸線上的主要建筑,常作為正式會客、議事或行禮之所。 從結構形式上區(qū)別,它們都是古代木構建筑的架構形式。殿堂型:以大木作(豎向四排柱)為例,可分為三個結構層:由等高的柱子構成的柱網(wǎng)層、由斗拱梁等構成的鋪作層以及之上的屋架層。這里的鋪作層層層緊扣除承接上部載荷轉于柱網(wǎng)外亦能穩(wěn)定橫向結構防止跨塌,順便說下唐的斗拱較大是因為補間鋪作的受力尚未完全發(fā)育,上部的力只能大部由柱間鋪作和轉角鋪作承擔,宋后由于補間鋪作的完善斗拱便比之前的小。 廳堂型:也是大木作為例,和殿堂型一樣或者也可分為三層,不同點在于廳堂型的內(nèi)排柱上升幾至屋頂,由于內(nèi)排柱子的抬高破壞了鋪作層的完整,斗拱便無法聯(lián)合成了孤立的節(jié)點,只??捎锌蔁o的承托作用。同時內(nèi)柱的升高使乳(外柱與內(nèi)柱間的梁)的端部可以直接插入內(nèi)柱柱身而另一端伸入柱間鋪作成為一個承擔屋檐重量的杠桿。而且內(nèi)柱的上升在沖破鋪作的同時也使柱梁之間的斗拱連接變得簡潔。 在《營造法式》中,是否采用“徹上明造”是“殿堂”與“廳堂”的區(qū)別要素之一。其實用最直白的話來講,徹上明造就是沒有天花,可以看到椽子檁條屋架。采用“徹上明造”的古建筑不計其數(shù)。 佛光寺東大殿內(nèi)平闇天花,金箱斗底槽。 徹上明造就是沒有天花,可以看到椽子檁條屋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