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不向生活示弱 在人生之路上.為了更好地生存與發(fā)展,有時固然可以示弱。但是,生命的高貴與尊嚴卻向我們昭示:我們不需要向生活示弱。不向生活示弱,就是要勇敢地承擔自己的責任。誰不渴望我們的世界美好、社會和諧?誰不贊美那些見義勇為的人?但很多時候,我們僅僅在渴望,僅僅在贊美,卻忘記了自己所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面對生活中諸多不良現象。我們很多時侯以“弱”示之,選擇了觀望,選擇了退讓,選擇了逃避。于是面對不盡如人意的生活,我們常常抱怨慨嘆。殊不知,在很多時候,我們也恰恰是別人抱怨的對象。《論語》中說:“見義不為,無勇也?!?/span> 是的,為了生活更加美好,我們更需要表現出勇敢,承擔起自己的責任與義務。不向生活示弱,就是面對挫折不幸永不放棄。生命如白駒之過隙。又如荷葉上的一滴露珠,在這短暫的生命中,難免會遇剄許多挫折與不幸。對此,我們仍然需要以百倍的熱情與努力來展現生命的高貴與尊嚴,而不可示弱。 失聰的貝多芬,發(fā)出了“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的吶喊;集聾啞盲于一身的海倫·凱勒依然沒有失去對生活的熱情,成就了偉業(yè);遭受宮刑的司馬遷依然頑強地完成了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力掃”的巨著。諸如此類,不勝枚舉。面對不幸甚至厄運,他們都選擇了頑強選擇了熱情與更為艱辛的努力。也正是這種不示弱的精神,使他們彪炳千古。不向生活示弱,就是堅守理想與真理。在追求理想堅持真理的過程中,有時會遇到不解嘲笑誹謗謾罵乃至失去生命的危險,對此,那些偉人已經用他們的行為為我們作出了最好的回答:永遠不讓理想和熱情擱淺,不向生活示弱與屈服。屈原面對“舉世混濁眾人皆醉”的現實,選擇了懷抱理想投江面死;張志新面對被割舌的危險,毅然選擇了堅持真理;布魯諾面對教皇的淫威,堅持日心說而投身烈火。他們以自己的鮮血與生命捍衛(wèi)了理想與真理的尊嚴。 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曲壯歌,以自己永不示弱的精神,讓人們在沉沉暗夜中堅守著對黎明的渴望。生命短暫而且僅有一次,如何看待這樣的生命,是一個永恒的命題。古人雖有“小不忍則亂大謀”之語,但其中的“小”己明確告訴我們,這僅僅是一種小智慧。面對生命這樣一個永恒的命題,永遠懷著高昂的斗志,永遠懷著永不熄滅的熱情,堅守理想與信念,勇于承擔自己的責任,這才是對生命最好的詮釋。讓我們把永遠不向生活示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篇二:行走在消逝中 老家的對面,有一幢搖搖欲墜的塵封的古樓。 我時常凝望這古樓,望得忘乎所以,想入非非,每當夕陽射在它墻角的青苔上,每當月光投影在它殘破的瓦片上,每當星輝揮灑在它古老的石磚上。望著它,我感到一陣時光的逝去的痛,我讓這痛深深地埋藏在我心里,反而感到一陣前所未有的快樂。 漸漸地,我凝望古樓的次數越來越多。如果可以,我想時刻都享受這痛之樂。我不想讓這悄無聲息的古樓坍塌,不想讓輝煌一時的它被人們遺忘??伤罱K還是消逝了,消逝在一片嘈雜的機器聲中。 雖然一開始我是失落的,但隨之而來的是更多即將消逝的美好的東西。該消逝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就像“明天”一樣,怎么也不會到來,因為它在到來時已經消逝,已經變成“今天”了。 可是,如今的今天一定比過去的今天美好。一定會有更好的東西取代已經消逝的東西,在取代那已經消逝的東西的同時,人們會在新物的身上看到舊物的影子。 行走在變化無常的大千世界,就如行走在消逝中,要保持一個好的心態(tài)。讓萬物自然地消逝,自然地取代,不要刻意去結束一樣東西的生命,也不要極力去挽回什么。要想挽留,就讓那樣東西永遠記在心里罷。心靈所要牢記的東西,是永遠也不會消逝和遺忘的,比如一位偉人,比如一個建筑,比如一個時間。萬物總有自然規(guī)律,正如: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 如今,我又回到老家,原來立著古樓的地方已崛起一群林立的高樓,霓虹燈閃得眩目,高射燈亮得耀眼。在透明的落地玻璃窗里,一群白衣的工作人員正在燈下緊張地工作者。我閉上眼,黑暗中又浮現出那幢和過去幾乎是一摸一樣的古樓,望得忘乎所以,想入非非,哪怕是當夕陽射在它墻角的青苔上的時候,哪怕是當月光投影在它殘破的瓦片上的時候,哪怕是當星輝揮灑在它古老的石磚上的時候。望著它,我不再感受我從前的感受,人生總是這樣,每時每刻都會有新的想法,但那舊日的體味總是不遠不近地跟著我,朝我微笑,向我揮手,令我回味無窮。 我不會忘了古樓,以及很多曾經逝去的東西。因為它們在消逝的同時,也迸發(fā)出了最最燦爛的火花。 篇三:“象棋”折射中西文化 中國與外國都有象棋,它們的祖先雖然都為古印度象棋,但經過數千年的演化,早已大相徑庭了。有趣的是稍稍觀察規(guī)則,竟能發(fā)現不同的民族、國家在文化、政治上的區(qū)別,實在發(fā)人深思。 凡略通棋術者一定知曉,國際象棋最厲害的是“后”,它可以直飛、橫飛、斜飛,真可謂“天馬行空,獨來獨往”。其他棋子的戰(zhàn)斗力遠遠弗如。由是可見,外國歷來不“重男輕女”,女子照樣可以“爵祿高登”,如現實生活中的英國女王。而中國的禮教早在幾千年前就規(guī)定了婦女的地位——“女子無才便是德”,只配做賢妻良母。武則天歷盡艱辛登上了皇帝的金鑾寶座,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死后,仍落個千古罵名,原因就在于“大逆不道”!唯其如此,中國象棋上就沒有女性的一席之地。 中國象棋在底線中央規(guī)定了一個四方框,將、帥只在框里活動,這大概是因為中國皇帝向來只在宮中度日,不能越雷池一步,除非國勢危急,斷不“御駕親征”的緣故。但在外國,皇帝領兵打仗卻是家常便飯,如英王查理為了平叛,親自帶兵去法國打仗。國際象棋中的“后”威力之大,是與此有關的。 有道是,“過河的兵頂個車”。誠然,中國象棋里的卒只要越過“楚河”“漢界”便可東南西北“任遨游”。殊不知,一旦沉底,就幾乎失去了戰(zhàn)斗力而任人宰割。這表明中國古代軍人為封建朝廷拼了一輩子的命,到頭來只會落個悲慘下場。即使韓信這樣僥幸從乞丐到將軍的人,也只是漢高祖手中的一件“工具”,定國安邦之后,難逃劫數,被處以極刑身亡。在國外則不同,只要士兵在戰(zhàn)斗中勇往直前,建立功勛,那么就有機會“平步青云”。當年拿破侖由普通士兵成為皇帝的史實就是證明。所以,國際象棋中的小兵到達終點線,就立即成了“后”,威力陡增。 象棋這一方寸世界乃是人類社會各不一樣的大千逸事之縮影,給人啟迪不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