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嘴 大嘴讀史 在很長一段時間,一直覺得“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既霸氣又提氣的口號,是漢武帝說的,想象武功赫赫的漢武帝戟指遠方、睥睨天下的神態(tài),熱血上涌。 好吧,我錯了。 這句話不是漢武帝說的,甚至一開始并沒有從口中說出來,因為它原本是在一本奏章中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 這份奏章是兩個人聯名寫的,這兩個人,一個叫甘延壽,一個叫陳湯。據《漢書·陳湯傳》和《漢書·甘延壽傳》,從兩個人的文武分工來看,這句話更可能出自陳湯之手。 另外,奏章中的原話其實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這份奏章向皇帝匯報的是發(fā)生在公元前36年的著名的“郅支之戰(zhàn)”。 在現在的哈薩克斯坦國塔拉斯河附近,甘延壽和陳湯做到了連衛(wèi)青霍去病都沒有做到的事——斬殺一個正牌的匈奴單于。 這場戰(zhàn)爭的緣由,還得從匈奴那邊說起。 曾經嘯聚草原的匈奴人在漢朝軍隊的多次“摧殘”下,元氣大傷,內部也開始分崩離析,“五單于相攻”,冒頓單于的后代子孫們相互攻擊,打出狗腦子。其中,最激烈的戰(zhàn)斗來自郅支單于和呼韓邪單于之間。 兩個單于打到兩敗俱傷之后,都做出了一個舉動“遣子入侍漢廷”作人質,表示向漢朝臣服。呼韓邪單于的臣服更恭敬也更純粹,漢朝“千金買馬骨”,對呼韓邪單于也特別關照。 原本只是想獲得外援,并不真心臣服的郅支單于看見呼韓邪單于的待遇,顧影自憐,惱怒成羞,埋怨?jié)h朝一碗水沒有端平。 致支單于一方面表示“愿為內附”,另一方面向漢朝討還做人質的兒子。漢朝很有大國風范,當時人質也是你們自己主動送過來的,要走就走吧,漢朝還派人一路護送。 但是,致支單于居然、竟然把護送兒子歸來的漢朝使者殺了!不但如此,漢朝想討回使者的尸體,致支單于也不答應。 跑到哈薩克斯坦的致支單于覺得這地方夠遠了吧,漢朝不會來討伐自己了,自己可以另起爐灶,重新打造一個強大的匈奴帝國。 致支單于想得太簡單了。 時任西域都護的甘延壽得到致支單于的消息后,當然很生氣,但甘延壽是個純粹的軍人,一切行動聽指揮,最多就是隔空大罵幾句,沒有實際的行動。 甘延壽有個副手,名叫陳湯,擔任副校尉的職位,陳湯也很生氣,和甘延壽不同的是,擁有冒險家氣質的陳湯做出了實際的行動——矯詔出兵。 甘延壽被陳湯裹脅,大軍西進,一路召集小國的軍事力量,直撲致支單于所在的致支城,只花了兩天時間,破城,斬殺郅支單于。 大功告成。 從后來陳湯向皇帝分析敵我戰(zhàn)力的時候,我們知道,當時的漢朝士兵對上胡人武士,可以一個對五個,所以,這場戰(zhàn)事更大的難點其實是出兵的決心和長途跋涉的艱辛,真正打起來,幾乎是拳打南山敬老院、腳踢北海幼兒園那樣的so easy。 在向長安發(fā)去的捷報中,陳湯解釋了自己矯詔出兵的理由,說出了“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樣振聾發(fā)聵的語句。 議功論賞的時候,麻煩來了。立下如此大功,不賞說不過去,但因為是自行其是的出兵,名不正言不順,賞的話,豈不是在鼓勵不聽命令嗎? 一番爭吵之后,皇帝決定先赦免甘延壽、陳湯擅自出兵的罪過,然后再封賞,甘延壽直接封了侯爺,陳湯作為始作俑者,功勞大,罪過也大,封了個稍微低一點的關內侯。 對于甘延壽,《漢書》的記載比較簡單,但對陳湯,則比較詳盡。 縱觀陳湯一生,一生起起落落,冒險、貪婪、投機,卻又有真才實學,既有斬殺單于的威風,也有喝涼水也塞牙的倒霉,可以說的毀譽參半。 陳湯家里條件不好,雖然寫得一手好文章,但還是被人看不起,好不容易有個侯爺推薦陳湯做官,在等待分配的時候,陳湯的爸爸去世了,去奔喪還是等待當官,陳湯選擇了后者,結果被斥為不孝,不但自己被投入大牢,也引薦人也受到了牽連。 在遠征致支單于之后,老牌宰相匡衡,就是鑿壁偷光的那個家伙,一直看陳湯不順眼,認為最多功過相抵,不賞不罰,漢元帝頂住了壓力,讓陳湯升官加爵,但換到漢成帝,匡衡又把陳湯不聽招呼拿出來說事,陳湯又因為一次誣告,結果被免官去爵,一擼到底。 陳湯有見識,有膽魄,但也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貪財。 早在遠征致支單于的時候,陳湯就搜羅了大量財物占為己有,還被人攔路搜查,要不是功勞夠大,當時就要被拿下。等到后來再度復起被委以重任后,陳湯變著法子收錢受賄,結果又被發(fā)配,晚年凄慘。 話說回來,如果沒有冒險和貪婪的因子,又怎會建立如此不世的功勛。 其實,一輩子有那么一件事、一句話名垂青史就足夠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