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是明、清兩代帝王居住和處理國事的地方,舊稱紫禁城,是世界現(xiàn)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這樣一個紫禁城,又有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故宮為何會有半間房 北京故宮于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建成,是明清兩個朝代的皇宮,是一片規(guī)模宏大的宮殿群,以前被稱為紫禁城,對外號稱擁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房屋”。這里竟出現(xiàn)了半間房,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當初準備動工興建紫禁城時,永樂皇帝計劃修建一萬間宮殿。開工后的第五天晚上,永樂皇帝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他夢見自己被玉皇大帝召到了天官,玉帝責問他為何要將宮殿建得像天宮一般,也是一萬間。第二大,永樂皇帝醒后,感覺事情蹊蹺,就將謀臣劉伯溫召進宮來,向他描述了一遍自己的夢境。劉伯溫聽后也感覺很驚奇,稍思片刻后,他說:“玉皇大帝找們惹不起,既然他發(fā)話了,他的天宮是一萬間,那么咱們就建造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這樣既不蓋過玉帝的風頭,也不失我們皇家的氣派?!?/p> 永樂皇帝只好同意,決定就按劉伯溫說的辦,于是就有了故宮的半間房。如果你現(xiàn)在去故宮,還能看到那半間房。從故宮景運門外的箭亭往南看,會發(fā)現(xiàn)一座被院墻圍著的兩層綠色琉璃瓦建筑,那就是存放《四庫全書》的文淵閣。在那個樓閣的西邊,還有個與眾不同的閣樓,它的兩根柱子之間的間隔只有1.7米左右,而不是通常的3.3米,紫禁城半間房就在那里。 事實上,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只是一個約數,經統(tǒng)計,故宮內包含殿、宮、堂、樓、齋、軒、閣在內的總間數為8707間。 皇宮也有暖氣片 在古代,沒有像今天這般的市政供暖,對普通百姓來說,冬天是一個難過的季節(jié)。 但是皇帝貴為天子,當然不可能受凍,那么,紫禁城內在冬天又是怎樣來取暖的呢? 其實,紫禁城早在設計的時候,就充分考慮了北京的氣候特點,為了便于冬季充分利用陽光進行取暖,整個宮殿群設計成了坐北朝南向。所有的宮殿都有厚厚的圍墻和屋頂,再加上周圍一圈高大城墻的遮擋,因此,故宮內部的房間相對于普通住宅,從總體上來說在冬季就暖和了不少。 當然,僅僅依靠這些設計上的措施,是不足以完全驅走京城冬季的嚴寒的。不用擔心,在皇宮室內還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取暖措施。 故宮中的皇帝寢宮設有東西走向的暖閣,在暖閣外面的窗檐下,挖有一個深1.5米左右的地洞,里面砌有磚爐,是用來放置火爐子的。而室內暖閣的地下也修有縱橫交錯的火道,它是和外面的地下火爐相通的。這樣,爐火點燃后,寢宮內的溫度就會升高,從而達到取暖的目的。每年冬季,皇宮內都會有專門的司爐太監(jiān)負責燒爐取暖。 另外,宮室內還設有用來室內取暖的火爐,也被稱為火盆、熏籠。宮中的火爐不像民間的那么粗糙,隨便對付一下了事。它們設計精美,造型雅致,大小不一,大的有上百斤重,小的則可以拿在手中,隨身攜帶。宮中的這些火爐是通過燃燒木炭來取暖的,這些木炭都是由通州、蘇州等地的硬實木材燒制而成的,都是上好的“紅羅炭”。由于清宮人員眾多,所需的取暖火爐和木炭量也非常驚人。據記載,乾隆年間皇太后每月的木炭配額為120斤,皇后為110斤,有時,一次殿試就要用去上千斤木炭。 在清代,還設有一個惜薪司,衙署位于西安門內,是專門用來管理皇家薪炭的機構。此外,宮內還有三個類似的機構,即火處、柴炭處和燒炕處,各配有數十名太監(jiān)。 到了宣統(tǒng)年間,隆裕太后的延禧宮中還用上了最現(xiàn)代化的電暖爐,其中電暖爐和發(fā)電機等設備都是從西門子公司采購的,當時設備采購花去了9000兩白銀,而每年花去的取暖電費也很是驚人,每個月取暖消耗的電費竟高達1680兩。 有了這么多不計代價、只看效果的取暖措施與取暖設備,皇宮的冬天當然不會冷。 冷宮在何處 在影視劇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橋段:皇帝大怒,將某一個妃嬪關進冷宮。如今人們去故宮游覽。也會很好奇地探察冷宮究竟是個什么樣的地方。但事實上,查遍明清史料以及紫禁城各處,并無任何一處掛有“冷宮”匾額的宮殿。也就是說,紫禁城并沒有專門一個宮殿用來安置那些失寵的妃嬪。所謂“冷官”更多應該是對一個妃子失寵境遇的形象描述。后宮女子都只圍著皇帝一個人轉,若失寵于皇帝,在后宮就無任何地位可言,而宮中人又一向勢利,長此以往,門可羅雀,偌大的宮殿冷冷清清,可不像極了嫦娥仙子居住的廣寒宮。 所以,所謂的冷宮并沒有固定的居所,皇帝將哪個妃嬪禁足于哪所宮殿,此處即為冷宮。清朝時。長春宮、儲秀宮都曾囚禁過妃嬪,但不能因此就把這兩處宮室稱為冷宮。因為大權在握數十載的慈禧太后就曾長住儲秀宮。慈禧太后在儲秀宮發(fā)跡,一直視此處為吉祥地,長年在此居住。戊戌變法失敗后,慈禧太后將光緒帝的寵妃珍妃軟禁在內廷外東路的景祺閣,景祺閣便成了無人踏足的冷宮。 龍椅不好坐 龍椅專屬皇帝一人,是帝王權力最直接的象征。有清一代,多少皇子為了這把龍椅兄弟相斗,血濺宮闈。如今人們到故宮游覽,太和殿的龍椅也是游人最關注的物件之一。 太和殿的龍椅又俗稱為“雕龍髹金大椅”。通高172.5厘米,座高49厘米,座寬158.5厘米,座前腳踏高30厘米。龍椅為“圈椅”式椅背,上雕有形象生動的蟠龍,從中間向兩側扶手處逐漸走低。座面下不用傳統(tǒng)的椅腿形式,而采用須彌座的造型,顯得堅實穩(wěn)重,13條金龍盤繞其上,延至座面,皇家風范十足。整個座椅由金絲楠木制成,外髹金漆,與座后的雕龍髹金屏風相得益彰。 這張大椅由明代傳來,明崇禎時期曾被大火毀壞??滴跄觊g,康熙帝在命人重修太和殿的同時,也著工匠修復了這張龍椅,之后就一直擺在太和殿。直到1915年,袁世凱篡權稱帝,嫌棄這張龍椅太高,不適宜腿短的他,就撤去換了一把西式高背大椅。雕龍髹金大椅自此不知所蹤。 袁世凱的這個臨時“寶座”放至1947年才被故宮博物院挪走。為了恢復太和殿的原貌,起初博物館的一作人員只是想找一把清代風格的龍椅擺在此處,但找了幾個都不與后面的屏風相符。就在此時,古文物專家朱家溍先生從一張光緒二十六年(1900)的舊照片上發(fā)現(xiàn)了線索。這張照片偶然照到了太和殿的龍椅,根據照片提示,他在故宮一處放舊家具的庫房里,發(fā)現(xiàn)了已殘破不堪的雕龍髹金大椅。 1963年,故宮決定修復這張龍椅。專家們經過三年半的努力,終于使這個歷經幾百年風霜的大椅重現(xiàn)風采。據有幸坐過這張龍椅的人描述,椅面上因為有13條金龍盤旋,所以坐上去很不舒服。 過去皇帝們總是在椅子上放三層坐墊,如此自然坐得安穩(wěn)。 固若金湯的紫禁城 紫禁城是皇家禁地,從建成后就一直未被攻破過,用“固若金湯”來形容也不為過。紫禁城本身在設計上就充分考慮了安全的因素,它的四周被高大的城墻護衛(wèi)著,城墻外面還有一圈護城河。 紫禁城里面還有皇城,皇城是皇帝生活辦公的地方,是整個紫禁城的核心,它的安全問題非同小可,它的周圍也被城墻護衛(wèi)著。要想進入皇城,可以走東西南北四個門(分別是東安門、西安門、天安門、地安門),各門平時戒備森嚴,尋常人等一律不準隨意出入。里面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護衛(wèi),保護著紫禁城和皇城的安全。這些周密的設計構成了紫禁城的第一道天然防線,那么,負責紫禁城安全的宮禁結構又有哪些呢? 清軍入關后,原來的八旗軍被分成了兩個部分:禁旅八旗和駐防八旗,駐防八旗分散駐扎在全國各地,禁旅八旗(又叫京營八旗)就駐扎在京師,負責京城和紫禁城的安全。禁旅八旗又分為郎衛(wèi)和兵衛(wèi)。所謂郎衛(wèi),就是皇帝的貼身侍衛(wèi),下轄侍衛(wèi)處和親軍營,成員都是從滿蒙八旗將士中精心挑選出來的佼佼者。其中,侍衛(wèi)中的御前侍衛(wèi)是負責貼身保護皇帝安全的,成員都是來自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文武兼?zhèn)?,共有六百余人,由御前大臣指揮。 兵衛(wèi)是一支相對龐大的皇帝衛(wèi)戍部隊,下轄護軍營、前鋒營、驍騎營、步軍營、健銳營、火器營、神機營等,有1.5萬人,主要負責保護皇帝的安全、防守紫禁城各門、掌管門鑰、夜間巡邏、皇帝朝會筵宴的警衛(wèi)等。 此外,紫禁城中還有一大批世代為皇家服務的包衣群體(家奴),他們也是皇帝可以依靠的特別護衛(wèi)力量,關鍵時刻也能發(fā)揮極大的作用。 紫禁城的護衛(wèi)隊,人員眾多,裝備精良。他們的待遇非常優(yōu)厚,就連一個城門吏都是正七品,要知道當時一個好不容易金榜題名的進士也不過如此。還有至關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所有的禁衛(wèi)機構都只對皇帝一人負責,其他任何人與組織都無權調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