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鱉子又名土木鱉、木別子,為較少常用中藥,系葫蘆科植物木鱉Momordica cochinchinensir(Lour.) Spreng.的干燥成熟種子。木鱉子的炮制方法始于唐代《理傷》,歷代炮制方法有凈制、炒制、醋制、麩炒、焙制、油制及制霜等多種方法。由于木鱉子毒性較大,臨床上多作外用,內(nèi)服者較少,內(nèi)服時(shí)須經(jīng)炮制后制成丸劑(或其他成藥)才可使用。那么,木鱉子是如何炮制的呢?
一、木鱉子古代的炮制方法 唐代有“去殼、細(xì)切、麩炒”(《理傷》)的方法。宋代有燒令煙盡(《博濟(jì)》)、炒焦(《局方》)、制霜(《朱氏》)等法。金元時(shí)代有干炒(《儒門》)、醋制(《瑞竹》)的方法。明代有去殼麩炒、去殼炒熟或炒黃、燒存性(《普濟(jì)方》)、焙制(《保元》)、油制(《正宗》)等炮制方法。清代則用陳土炒(《奧旨》)、慢火炒焦黑(《金鑒》)、油制(《串雅補(bǔ)》)、火酒浸(《拾遺》)等方法炮制。 二、木鱉子現(xiàn)代的炮制方法 1、木鱉子: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去殼取仁,搗碎。 2、木蹩子霜:取凈木鱉子仁,炒熱,碾末,用吸油紙包裹,外加麻繩包緊,壓榨去油,反復(fù)多次,至紙上不現(xiàn)油跡,色由黃變灰白色,呈松散粉末狀時(shí),研細(xì)。 三、炮制作用 木鱉子味苦、微甘,性溫;有毒。歸肝經(jīng)、脾經(jīng)、胃經(jīng)。具有散結(jié)消腫,解毒療瘡,止痛的功能。 1、木鱉子:生品有毒,多供外用,內(nèi)服宜慎。常用于癰瘡腫痛,跌打損傷,鼻淵,痔漏,禿瘡等。 2、木蹩子霜:制霜后其毒性降低,可入丸散劑內(nèi)服,其功用與木鱉子同。多用于筋骨疼痛,腳氣水腫,瘰疬等。 四、臨床應(yīng)用 1、生用 (1)癰瘡腫毒:?jiǎn)斡帽酒反啄フ{(diào)敷,治癰瘡腫痛,有餌毒,退腫,止痛的作用。亦可配草烏、小粉、半夏,炒焦,研細(xì),以水調(diào)敷(留出瘡頂),治一切諸毒,紅腫不消,如烏龍膏(《金鑒》)。 (2)痔漏:配伍荊芥、樸硝,煎湯熏洗,治療痔瘡(《普濟(jì)方》)。 (3)跌打損傷:用本品去殼,配伍桂(去粗皮)、蕓臺(tái)子(酒浸研)、丁香,研和均勻,用生姜汁煮米粥攤紙上,將藥末摻入粥內(nèi),裹之,一日一換,用于跌打損傷,瘀滯疼痛,如木鱉裹方(《總錄》)。 (4)鼻淵:配伍黃柏、黃連、當(dāng)歸、大黃等藥,作成外用膏,睡前貼于鼻上部(先用濕布拭凈鼻上部),早上揭下。能清熱解毒,活血,用于鼻淵,證見(jiàn)鼻塞流涕,頭痛,記憶力減退(《臨床方劑手冊(cè)》)。 (5)癬病、禿瘡:用本品去殼,醋磨取汁,睡前涂擦患處,每日或隔日1次(搽藥前用鹽水洗凈患部),用于牛皮癬、干癬、禿瘡等。 (6)牙痛:用本品去殼磨醋,用棉花濕敷,有止痛作用。 (7)咽喉腫痛:本品配山豆根、木香,共為細(xì)末,吹咽喉,用于急性咽喉炎、扁桃體炎等,能消腫止痛,如木鱉散(《中藥臨床應(yīng)用》)。 2、制用 (1)筋骨疼痛:可與川烏、白芍、乳香等同用,治筋脈骨節(jié)、手足腰背諸般疼痛,攣縮不伸,有祛風(fēng)活血,散寒止痛之效,如張走馬家飛步丸(《朱氏集驗(yàn)方》)。 (2)腳氣:可與草烏、威靈仙、白芍、北細(xì)辛、沒(méi)藥配伍,糊丸如梧桐子大,食后臨臥服7~10丸,木瓜湯下。用于寒濕腳氣,疼痛徹骨,不能行履,能散寒除濕,止痛,如烏藥丸(《朱氏》)。 (3)瘰疬:用木鱉子2個(gè),去油,研碎,以雞子調(diào)和,蒸熟,每日食后服,治瘰疬發(fā)歇無(wú)已,有解毒散結(jié)作用,如木鱉膏(《仁齋直指方》)。 綜上所述,木鱉子自古以來(lái)的炮制方法有很多種,但如今主要是去油制霜的炮制方法,其主要目的是為了除去木鱉子中的油分,降低其毒性,便于制成丸劑(或其他成藥)供內(nèi)服。
1 |
|
來(lái)自: 健康使者846A > 《中草藥及單味草藥的應(yīng)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