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床經驗】淺述,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 作者——恬苑秋實 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是脾胃論開篇之首方,它代表著脾胃論的中心思想,但在臨床應用和有關書籍卻報道甚少,甚至連權威性的高校教材方劑學中也難查找到。但我對此方卻情有獨鐘,究其原因還要從我剛接觸臨床說起,當時過于重視理性論的東西,經驗少,看病開方比較機械單調,效果不太理想,病人也少,心理上有壓力同時也很不服氣,后來通過觀察我院影響大療效好的老中醫(yī),發(fā)覺他們開的方劑,一方之中寒,熱,補,理氣,除濕等樣樣俱全,看似雜亂,但療效卻很好,內心感到很疑惑。后來看過脾胃論發(fā)現此方后才恍然明白其中原因。 現根據以往的心得淺述如下。 組方;黃芪,人參,蒼術,羌活,升麻,柴胡,黃連,黃芩,石膏,甘草等10味藥物組成。 方解;柴胡以升陽氣下陷為主藥,【現代研究證明;柴胡有解熱,鎮(zhèn)靜作用】人參,黃芪,炙甘草健脾益氣。【黃芪,人參均有興奮中樞的作用,可減輕疲勞。黃芪可增加機體耗氧量,加強心臟收縮力,增強體表血液循環(huán)?!可n術,羌活,升麻升陽除濕?!旧n術能使十二指腸的蠕動減慢,升麻能興奮膀胱和未孕子宮】石膏,黃連,黃芩瀉陰火?!臼嗤ㄟ^抑制產熱中樞,以收解熱之效,故有解熱,鎮(zhèn)痙,消炎作用。黃連有較強的廣譜抗菌作用】 功能;健脾益氣,升陽除濕,瀉陰火。 主治;飲食傷胃,勞倦傷脾,火邪乘之而生大熱。癥見;神疲倦怠,氣短懶言,心熱而煩,肌膚灼熱,身體困重,口苦咽干,大便泄瀉,小便頻數。脈浮弱或玄,或浮數。 經我在臨床實踐中體會到此方療效確實不錯,尤其是中年婦女和久病不愈的慢性病患者,其陰陽氣血紊亂,寒熱虛實夾雜,即有氣血虧虛的癥狀,又有濕熱陰火的癥狀,按常規(guī)治療,是先扶正后去邪,或是先祛邪后扶正,或是攻補兼施。此種治療原則不但療程長而且還很難把握。但用此方加減治療一般三劑,患者大多反映心慌氣短,疲乏無力,煩熱體困等癥狀減輕大半,如繼續(xù)加減治療基本都能達到預期的理想效果。 此方看似有諸多矛盾之處,一般而言;方中補益藥滋膩礙胃,清熱瀉火藥苦寒易傷脾胃,升陽除濕藥大多易耗散陽氣,損傷津液,理論上似乎有矛盾,但進一步對脾胃論的理解才真正掌握其要領。因脾胃論其理論認為心,脾,肺,肝,腎五臟,脾胃為樞紐,如以調理脾胃為重點,脾胃健則樞紐開,中樞疏通則陽氣升,陽氣升則濕氣除,濕氣除則陰火降,這也是脾胃論的理論中心。但在臨床治療中應重在根據癥狀隨證加減,尤其是藥物加減和劑量比例很重要。其中;脾土累及肺金引起的氣短,氣喘,咳嗽等應加桔梗,杏仁等。心火衰微不生脾土和心火亢盛反傷脾土引起的心煩而熱,肌膚灼熱等應加黃連,山梔,苦參等。肝木克伐脾土而引起的寒熱往來,胸脅痛,口苦咽干等應加黃芩,麥冬等。腎水反侮脾土引起的骨乏無力,睪丸冷,多尿,腰脊痛,哈欠等應加附片,肉桂,山芋肉,菟絲子等。總之臨癥中應抓住重點,隨證應變,不可拘泥于一方一藥。就像仲景書中所說;脾胃之病,不可一例而推之,不可一途而取之。毫厘之失,則災害立生。 祖國醫(yī)學博大精深。尤其是醫(yī)方眾多,浩如煙海,如何取長補短,融匯貫通,靈活運用,只有不斷探索和實踐才能得其精髓。本人才疏學淺,理論水平低,實踐經驗少,以上淺述也是我以管窺天,肯定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偏差,甚至是謬誤 。希望吧內同行斧正。 對于剛接觸臨床的年輕醫(yī)生一樓經驗或許有所借鑒,因為書本知識比較局限,臨床經驗較少,所以病人自然也少,因此苦悶,疑惑,甚至有懷才不遇之感,我想大多數年輕醫(yī)生都有這種處境和心情。這種心情只能說明你還不了解社會,沒有掌握病人心理特點,沒有臨床過硬的有效方藥,如果突破這三道防線,如有一個特別有效的那手方子,病人自然會多起來。這也是我的經驗之談。 |
|
來自: 李靜曦 > 《88.我的醫(y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