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那個帶條“小魚”來觀察的小朋友嗎?現(xiàn)在出了新版本: 春天來了,蘇州一幼兒園老師讓小朋友帶一些植物,可以放到植物角給大家欣賞觀察,稱“肉肉”植物也可以。但是有一位小朋友可能沒聽清 ,卻帶來了一塊真的肉。 也別說幼兒園套路深,哪一行還沒幾句“黑話”,一不小心就聽叉了。話說地震圈兒里好笑的“黑話”,必須有下面這個: 為啥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因為圖中兒子口中的“西瓜皮”其實指的是這個: 有時在一些地震的產出中會看到這個紅白(或者黑白)相間的圓球,如果留心的話會發(fā)現(xiàn)它有好多個樣子: 這個球就是我們所說的西瓜皮——震源機制解。官方昵稱“沙灘球”,戲稱西瓜皮。 太長不看版 沙灘球是地震學家研究斷層的利器,形象生動又簡潔; 繪制過程比較困難,且需要較強的空間想象力; 為板塊大地構造學說的創(chuàng)立立了大功。 (看完這幾句話就可以拉到最后了) 我們知道,地震是由斷層引起的,那么破裂及地震斷層的其它性質應當與引起這個破裂的、作用于地球內部的應力有關。所以通過分析記錄到的地震波,就有可能確定產生地震的斷層的取向及其它有關性質,進而了解使地球介質變形、引起地震、使山脈、裂谷、島弧和海溝形成的力的性質。而這個震源機制解,正是最直接、最簡潔的表示出了斷層破裂的情況。 假設有一個圓球包裹了震源,想象這個球的下半部分在水平面上的極射赤平投影,這個投影就是我們看到的西瓜皮,當然,模型是這么建立的,實際分析的時候,我們沒法真的去給震源裹上這么一個“球”,再計算出它的投影。一般是使用多個臺站觀測到的P波初動方向來計算的。看到這個球,科學家們“腦洞大開”,就能知道發(fā)生地震的是正斷層、逆斷層、走滑斷層,或兼而有之。 沙灘球圖形是下半球赤平面投影,顯示由兩個互相垂直的大圓弧分成的兩個黑色象限和兩個白色象限。大圓弧代表節(jié)面,其中一個對應產生地震的斷層面。將對應斷層的大圓弧與沙灘球圖形外邊緣的兩個交點之間連一條直線,即表示斷層的走向。例如下圖所示,用虛線表示斷層大圓與基圓的交線。 一個相對簡單的方法,解釋沙灘球圖中表示的沿特定斷層面滑動的方向。借用下圖的走滑機制,假如我們知道活動斷層的走向為北北東(沿黑色直線),想象一下,把自己放在其中一個白色象限上,朝輔助面另一側與斷層平行的黑色象限看去。黑色——黑洞——吸引一切,我們被'黑洞'吸引過去,而移動的方向(從白色象限到黑色象限)就指示沿斷層滑動的方向。 在板塊大地構造學說創(chuàng)立過程中,地震震源機制解是立過大功的。 在大洋盆地中部,綿延6萬千米的海底山脈,叫大洋中脊。在1960年代中期以前,地球科學家就已經(jīng)了解了大洋盆地這種大地構造現(xiàn)象,但是對其作用與成因并不清楚。直到1960年代中期,威爾遜(Wilson,1965)認為,洋脊-斷裂帶乃大陸漂移開始時大陸最初分開的地方, 洋脊-斷裂帶不是將洋脊錯開成一段段、比較常見的走滑斷層,而是由一段洋脊轉換到另一段洋脊的走滑斷層,即轉換斷層。 隨后沙灘球(震源機制解)反推出的結果完全證實了威爾遜的預測。位于大洋中脊的地震(E),其震源機制是與海底擴張概念一致的正斷層。沿著斷裂帶發(fā)生的地震(A),其震源機制是以沿水平方向滑動為主的走滑斷層。 加利福尼亞州的圣安德列斯斷層系及相應的地震震源機制解,虛線表示圣安德列斯斷層系。由圖可見圣安德列斯斷層右旋走滑斷層錯動方式與由地震震源機制解得出的結果及板塊大地構造學說的概念相符。 哼,我還沒祭出那些公式大殺器呢! 你看懂今天的內容了嗎? 沒看懂真的很正常,上學時我們學習這一部分都耗費了好大精力,一篇微信就弄明白那你就really really棒棒噠。其實小編只是想說,在普通人眼里,它們只是一個個普普通通的沙灘球、西瓜皮,但在地震人的眼里,它們可是了解地球深部發(fā)展機制的鑰匙。是不是對“地震是照亮地球內部的一盞明燈”這句話了解更深了呢。 資料參考: 《地質學家震源機制解入門》Vince Cronin 李萬金 譯
|
|
來自: LibraryPKU > 《Geophys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