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沿著桃河岸邊的公路行不多久,便來到了亂流村。亂流村位于桃河和南川河的交匯處,兩條河流在此匯集后,東西向的河道突然轉(zhuǎn)身北去,洪水暴發(fā)時候,河水奔騰澎湃,呈“滄海橫流”之勢——我想,這就大概是亂流村得名的緣由吧! 汽車在河道的南面停下來,隔河相望,山崖下面一道紅墻圍著兩座寺院。那山崖很是特別,遠遠看去就像一只臥著的雄獅——它是寺院的屏障,使得開河寺的千年石窟免遭北來的風(fēng)沙的侵。寺院的左側(cè)有一座孤峰,當河而立,正好擋住了夏秋時節(jié)洶涌的洪 水,也使寺院免遭滅頂之災(zāi)。風(fēng)沙和洪水都對寺院奈何不得,遂使這座背靠懸崖,瀕臨大河的千年古剎歷盡滄桑而安然無恙。 汽車穿過橫跨在河上的水泥橋來到對岸,一行人在 石窟里佛像兩旁的石壁上刻有碑文,中間一窟和右側(cè)一窟的碑文的字跡模糊難辨,但是左側(cè)一窟的碑文卻十分清晰:“河清二年”四個字赫然在目,查一查史書,是公元563年——距今已經(jīng)有1451年的歷史了。導(dǎo) 看完魏齊三龕的石窟,前行數(shù)十步,上幾級臺階,又是一座廟門,這就是開河寺。開河寺的石窟很大,門額上有“大雄寶殿”的字樣。石窟高約 北魏是鮮卑族建立的朝代,其 以云岡石窟為代表的北魏石刻雕塑,是人類文化的瑰寶。北魏的雕塑熔印度雕塑、希臘雕塑、中國雕塑為一爐,在世界造型藝術(shù)史上,占有獨特的地位。如果我們仔細審視開河寺的雕塑,你就會覺得:那佛像的頭,具有希臘雕塑的風(fēng)采;其身軀卻有印度雕塑的風(fēng)格;而那佛穿的袈裟,菩薩帶的瓔珞卻是中國化了的。后于它幾十年的“魏齊三龕”里的東魏和北齊的雕塑就不是如此。因為定都于洛陽的東魏,經(jīng)過為孝文帝大刀闊斧的改革,已經(jīng)徹底“漢化”了;而北齊又是漢人建立的朝代,可以說兩者“雖不同種卻同文”,因此在“魏齊三龕”里的雕塑,更多呈現(xiàn)出來的是秦始皇兵馬俑的風(fēng)格。 在北魏石窟的旁邊,還有一尊佛像,是一座彌勒佛。它比寺院里的所有雕塑都要高大,通體用金粉涂抹——據(jù)說這原來是一座古人沒有完成的塑像,今人集資補雕而成。這座不倫不類的雕塑可真是大殺了開河寺的風(fēng)景。同行的陽泉圖書館原館長、畫家楊謙云說:“文物保護要修舊如舊,對于原來沒有完成的作品,寧可讓它殘缺不全,從而保留了古人的風(fēng)格;也不能狗尾續(xù)貂,使它成為不倫不類的東西?!边@不禁使我想起了世界雕塑的珍品——殘缺不全的希臘女神維納斯。有多少“高明”的藝術(shù)家想把她彌補完整,卻都是無功而返。還是讓她保留原來的樣子吧,也許殘缺不全的美,才是美的最高境界!如果人們不去“狗尾續(xù)貂”,讓開河寺里未完成的雕塑保留原貌,也許它還能和維納斯媲美呢? 話還是回到開河寺里的古石刻吧!如果說,云岡石窟的雕塑是北魏造型藝術(shù)的代表,太原二龍山石窟的雕塑是北齊造型藝術(shù)的代表,洛陽龍門石窟是東魏造型藝術(shù)的代表;那么陽泉開河寺的石窟雕塑,卻在這塊方寸之地里把三者集中地呈現(xiàn)人們在眼前——我要說:“開河寺的雕塑是中國雕塑藝術(shù)的凝聚,也是世界古代造型藝術(shù)的薈萃。”大概,你不覺得過分吧!
二
汽車離開開河寺,進入亂流村,來到一處古院落——石家大院。這是一座三進式的四合院,一進院和二進院的過廳都已經(jīng)阻塞,三進院大體完好。最引人注目的是堂屋前面木柱子上的兩幅楹聯(lián):上聯(lián)是“斗室安居未及積金先積德”,下聯(lián)是“布衣隨分雖無恒產(chǎn)有恒心”??礃幼樱郝涞闹魅嗽瓉硎莻€發(fā)了財?shù)纳倘?。楹?lián)介紹了他發(fā)家致富的經(jīng)驗,并且向他的子孫們傳授經(jīng)商的原則:“未富起來之前,要先積德行善,然后以德經(jīng)商,積累資金;生活雖不富裕,沒有固定資產(chǎn),但只要有恒心,自然會發(fā)家致富。”——這是典型的儒商治家格言。因為那“以德立身”是孔子的處世原則;“無恒產(chǎn)有恒心”就來自《孟子·齊桓晉文之事》里的一句話:“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span lang="EN-US">
三
汽車從亂流村駛出來,為時尚早,大家便繞路去大陽泉村的張穆故居去參觀。來到村前,村東口有一座石牌坊,古香古色很有文化韻味;但是兩旁胡亂擺著的蔬菜攤、小吃攤,亂哄哄的,卻與此很不協(xié)調(diào)。 走過一段水泥路,前面就是魚池。魚池里的水來自獅腦山下的幾個泉眼,四季不涸,清澈見底,是為漾泉,大陽泉村的得名,乃至陽泉市的得名概出于此。八百年前的金代大詩人——元好問的名句:“開窗納山影,推枕得溪聲”中的溪聲,就是指的漾泉玉佩瓊環(huán)鳴響似的流水聲。張穆的祖父張佩芳,曾經(jīng)在池上建有一亭名叫“問渠亭”,“問渠”二字,典出宋代儒學(xué)大師朱熹一首名曰《觀書有感》的七言絕句:“半畝方溏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彼€在魚池邊種下了三棵楊樹,暗喻著祖孫三代揚名后世的意思。 筆者在2012年受三晉文化研究會的委托,寫過一本《名邦碩儒張穆.》的小冊子,在寫作過程中,曾經(jīng)來過大陽泉考察。雖然是個晚秋時節(jié),但魚池里的水清澈見底,水面徘徊著天光云影;幾株樹葉金黃的百年古楊,在夕陽的映照之下,就像盛裝的新娘;魚池周圍有幾個漁翁在悠閑的垂釣;岸邊有孩子們嬉戲玩耍······ 而僅僅過了兩年,魚池已經(jīng)變成一潭臭水。那樣子,就和聞一多的詩《死水》描寫的一模一樣:“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清風(fēng)吹不起半點漪淪”。水面上“油膩給它織一層羅綺,霉菌再給它蒸出些云霞”;魚池邊,參天的古樹好幾株已經(jīng)枯死,像幾架死人的骸骨似的挺立在那里;魚池四周空無一人,一片死寂。 而這些都發(fā)生在大陽泉被國家命名為“歷史文化名村”的時候。難道,在“大戰(zhàn)鋼鐵”時期,在“文化革命”時代沒有被破壞掉的文化遺產(chǎn),要在大陽泉被命名為歷史文化名村的時候破壞掉嗎?眼前的景象只能令人扼腕! 幾個人一邊議論,一邊向前走,來到了“陽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穆故居門前。這里倒是沒有多大變化,依然破舊不堪。不過門口新添了一景:大門的門檻上,一前一后釘了兩根長長的爛木頭——大概是為了摩托車出入方便??磥恚瑢@種明目張膽的破壞被保護的文物的行為,并沒有人去制止。 順著長長的巷道,來到一戶人家門前,推門而入,是一座很氣派的四合院。主人見有人來,就出來打招呼,他認識黃順榮和馬玉 主人把我們領(lǐng)到堂屋前面,臺階兩旁有兩座花池。左邊的一座栽種牡丹,花葉已經(jīng)凋謝,但花枝上爆滿了美人指尖似的紅芽。主人說,這池牡丹已經(jīng)有百余年的歷史;周圍的人都說,這樣長的花齡,在我們陽泉恐怕是絕無僅有吧。右邊的花池栽種芍藥,花枝已經(jīng)被剪短,出土的部分不足半寸。原來芍藥根是“塊莖”,必須蓄根過冬,明年才能生長。張穆有一組詩叫《復(fù)題煙雨歸耕圖》,其中的一首有兩句是“竹徑春鏟新筍茁,栝園秋拔藥苗肥。”“藥苗”就是芍藥的塊莖,秋天芍藥的塊莖肥大,來年的芍藥花必定會開得更好。“栝園”是張家花園的名字。如此看來,栝園里的的芍藥花代代相傳,歷經(jīng)170多年而不衰,到了 日影移墻,大家驅(qū)車返回陽泉市區(q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