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曼之恒(富書簽約作者),轉(zhuǎn)載請加微信:fushunamei 主播荔枝號:牙璋辭鳳闕 (FM1965863) 01 前段日子,微博上有一個粉絲忽然給我發(fā)了私信,他說:“你好,我關(guān)注了你一段時間,很喜歡你的文章,我們可以互關(guān)嗎?” 雖然不知道他是誰,但是自己的文章得到了別人的認可和鼓勵,當然是件好事,于是就很爽快地答應(yīng)了。 之后,他又讓我給他推薦幾本文學類的書,問我一些關(guān)于某些作家和作品的問題,凡是我了解的,都做到了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直到昨天,我刷微博的時候,忽然發(fā)現(xiàn)那位朋友發(fā)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與我之前某一篇的題目,內(nèi)容完全一樣。 奇怪的是,本該署上的我的名字和文章來源卻“銷聲匿跡”了。 老實說,那一瞬間,有一種自己辛辛苦苦種的糧食被一個不相干的人挖走的感覺。我立刻給他留言:
過了將近一個小時,他輕描淡寫地回復(fù)了:
我頓時感到好氣又好笑。給他回復(fù)道:
之后我迅速把他拉黑了。我小氣?我跟你熟嗎? 在我都不知道你是誰的情況下,你說話的口吻卻仿佛我們之間是個相識多年的老朋友一樣漫不經(jīng)心,我為什么要對你大方? 我深知“不與傻瓜論短長”的道理,但是這樣的人能夠輕車熟路地復(fù)制別人的文章再發(fā)表,難道他是真傻?不如說他是“裝傻”更為妥當。 我自以為的真誠,卻成為了被別人利用的籌碼。 到底是你得寸進尺、貪得無厭,還是我小氣吝嗇、不通情理? 02 有些人,總是仗著別人對自己好,就不斷地挑戰(zhàn)別人的道德底線,一次次以達到自己目的為標準,而這樣的行為,終將會失去身邊的朋友。 曾聽過這樣一個笑話:
得寸進尺的人,總是認為別人對自己的好是理所應(yīng)當,把對方對自己的幫助當成一種常態(tài),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一些要求,過度消費別人的善良。 別人幫助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沒有人有義務(wù)對你好。 心懷善意的人,胸中裝滿的是責任感,這種責任感波及身邊的每一個人,而不僅僅是你一個人身上。 當你習慣了別人的善意,并將其當成一種常態(tài)的時候,彼此關(guān)系之間的悲劇就開始釀成了。 03 有些人的心是“無底洞”,哪怕你對他再好,在他的心里,都不會留下印記; 有些人的心則是一個“量杯”,別人對他一點一滴的好都被悉數(shù)記住,等待恰當?shù)臅r機去回報和奉還。 一百多年前,在英國的一個鄉(xiāng)村里,一位農(nóng)民在勞作之余,聽見一個落水的孩子在喊救命,于是奮不顧身跳下水中,將孩子救了上來。 后來,待到一個貴族帶著孩子登門道謝,農(nóng)民才知道這個孩子是個貴族公子。 貴族為了報答農(nóng)民的恩情,決定資助農(nóng)民的兒子去倫敦接受高等教育。 多年之后,農(nóng)民的兒子品學兼優(yōu),受到了英國皇家授勛封爵,并因為青霉素的發(fā)明而獲得1945年的諾貝爾醫(yī)學獎,他就是亞歷山大·弗萊明。 而那位貴族公子,在二戰(zhàn)期間患上了嚴重的肺炎,生命一度危在旦夕,幸運的是,他依靠青霉素的治療,竟然很快就痊愈了,他就是英國首相丘吉爾。 善意,就這樣如同接力一般地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傳遞,無意間的一次善行,在冥冥之中的輪回,都是為自己積累下來的福報。 懂得感恩,是人與人之間情誼得以長存的關(guān)鍵。 交朋友,從某個角度來看,像是一種投資。 我對你好,希望你也能用同樣的態(tài)度來待我,這樣我們才能“長期合作”,如果我的單方面付出看不到“回報”,誰還愿意浪費時間和精力去維持? 《詩經(jīng)》中尚言道:“投之以桃,報之以李?!薄巴吨阅竟希瑘笾原傝ⅰ?。 儒家也提倡“禮尚往來”,得了別人的恩惠,就要想方設(shè)法地去報答,而不是心安理得地坐享。 俗話說:“滴水之恩,涌泉相報;銜環(huán)結(jié)草,以報恩德。” 感恩是靈魂上的健康,是精神上的寶藏。懂得感恩的人,人格才是健全的。 04 然而,換個角度來說,得寸進尺的“白眼狼”的背后,總有一個“縱容者”。 這種“縱容者”就是那些“老好人”們。 大一的時候,我通過一個興趣社團認識了曉瑩。 在互相介紹交談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我倆都愛音樂,來自同一所高中,而且生日只差了一天,因此有種惺惺相惜的感覺,彼此相言甚歡,很快就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在彼此熟悉了之后,她開始三天兩頭地找我出去逛街吃飯,我都欣言應(yīng)允。 她約我去看電影蹦迪,我答應(yīng)了; 約我去吃那家很火的網(wǎng)紅餐廳,我答應(yīng)了; 約我去小長假旅游,我還是答應(yīng)了。 當時的我認為:
到了十二月份,英語四級考試迫在眉睫,我開始克制自己少參加娛樂和社團的活動,專心致志地備考。 考試頭一星期的周末,我正在做模擬題做得焦頭爛額,這時曉瑩一個電話打了過來,讓我陪她看最近很火的一部電影。 我語氣里充滿了歉意:“對不起啊曉瑩,馬上要考試了,恐怕我不能陪你去了?!?/span> 她沉默了一兩秒,然后我聽見了她冷冰冰的聲音:“嗯,我知道了?!?/span> 然后她就掛了電話,從那以后,她再也沒有主動找過我。 剛開始我委屈了一段時間,后來漸漸明白了:
生活中,老好人往往扮演著吃力不討好的角色,他們的付出與回報往往不成正比,這就涉及到了“阿倫森效應(yīng)”:
老好人總是不懂得拒絕別人,哪怕委屈自己也要硬著頭皮答應(yīng)別人的請求。 然而,當某個要求超出了他的能力負荷,因而不得不拒絕的時候,這僅有的一次拒絕會激起對方的失望感與憤怒感。 而老好人幫他做的所有事情,似乎都在拒絕他的那一刻起,就像“100-1=0”這個公式一樣,變得毫無意義。 這就好比,一個人習慣了將另一個人當成自己的“支柱”,并把依賴對方當成了自己的習慣。 而有一天,這根“支柱”忽然抽身,他就會失去了慣性,變得手足無措,然后指責對方不通情理。 在家庭教育中,人們常說“慣子如殺子”,過分溺愛和縱容孩子,答應(yīng)他們的無理要求,孩子不僅不會感激你,反而會變本加厲地增加籌碼 。 而在人際關(guān)系中,何嘗不是如此? 一味地妥協(xié)、遷就和縱容,無異于引狼入室, 養(yǎng)虎為患,而結(jié)果,往往會適得其反。 為什么別人越來越不把你當回事? 因為你太好說話了。 什么事情,別人一找你就答應(yīng), 什么東西,別人一給你就要,這樣你就變得沒那么珍貴了。 做人除了說“好”之外,還是要經(jīng)常說“不”,親和力在人際交往中固然重要,但是一個人的價值,往往是靠拒絕而來的。 拒絕,可以讓你變得更珍貴。 學會說“不”,及時止損,是打擊“得寸進尺”這種行為的關(guān)鍵。 要記住,一輩子沒那么長,做好人,但不是“老好人”。 你對于任何人都不虧欠,不要委屈自己,慣壞了那些得寸進尺的人。 作者簡介:曼之恒,富書簽約作者,95后中文系女生,熱愛文學、旅行、音樂和舞蹈,理性與感性并存的雙重人格,外表高冷,內(nèi)心熱情,愿與你共同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微博@曼之恒,簡書@曼之恒。本文首發(fā)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萬新中產(chǎn)生活學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