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位朋友問道,李世民是有道還是無道?有德還是無德?可能有人說,李世民殺兄屠弟逼父傳位,怎么能是一個有德之人呢?當(dāng)然,李世民為父親李淵打下大唐江山是第一有功的兒子,大家也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開創(chuàng)了大唐盛世。關(guān)于他與父親和兄弟之間的家務(wù)事,咱們暫且不論誰是誰非,今天咱們通過李世民的一次更改地名的事,從大德的高度和長遠(yuǎn)的角度看看他是否有道有德。 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后,發(fā)現(xiàn)天下竟然有兩個永安縣,一個在山西,一個在四川,為了防止混淆,唐太宗就和宰相房玄齡商量,想要更改其中一處的地名,想不到由更改地名開始,唐太宗開啟了以德治國,以孝治天下的治國方略。 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繼位,任命房玄齡為宰相,一天君臣議事,談到山西的永安縣和四川的永安縣同名,應(yīng)該更改其中一處的地名,李世民問這兩處地方,可有奇聞異事以供參照。 房玄齡回答道,可巧剛接到山西永安縣的一份奏折,說當(dāng)?shù)爻隽艘粋€大孝子,叫鄭興,他16歲就開始抄寫《孝經(jīng)》,勸人孝敬父母。 鄭興父親去世他守孝三年,母親有病不愈,他服待床前衣不解帶,他聽說新鮮的鹿肉可以治愈母親的頑疾,他就四處尋覓,無奈尋覓不見??蓱z他救母心切,竟然將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了一塊煎入藥中,給母親服下。更難得的是此人不僅孝敬父母,還和睦鄉(xiāng)鄰。 山西的永安縣是李世民收降愛將尉遲恭的福地,唐太宗聽了鄭興的故事,既欣慰又感動,脫口而出此人有孝有義,可謂大孝至愛之典范,不如就把山西永安縣更名為孝義吧! 宰相房玄齡聽了以后大為贊賞,孝義正好是大唐教化百姓治理天下的法寶??!, 從此以后,山西永安縣啟用新的地名孝義。唐太宗也借此向天下推行孝義治國的大政方針,為了表彰鄭興的孝義之舉,唐太宗還為鄭興故里賜名大孝,并將流經(jīng)此地的兩條河更名為孝河和義河。鄭興的故事也被寫入二十四孝,成為后人學(xué)習(xí)的榜樣。 自從唐太宗把鄭興樹立為孝道楷模以后,開始推行以孝治國的治國方針。此后唐朝的歷代皇帝都非常重視以孝治國。到唐玄宗時期,皇帝尤其注重推行孝道,唐玄宗曾詔令天下,命令每一個家族都要收藏一部《孝經(jīng)》,以方便子弟精讀學(xué)習(xí)。 《孝經(jīng)》認(rèn)為,孝是天經(jīng)地義之事,是人們應(yīng)當(dāng)具有的重要品行,只要認(rèn)真推行孝道,就可以治國治家治天下。正是因為這個道理,唐玄宗又在公園744年親自書寫并注釋了《孝經(jīng)》,并把它刻在了石碑上,永世流傳。 唐朝統(tǒng)治者積極褒獎和宣揚孝道典范,有時由地方官府表彰,有時由地方舉薦給朝廷,由皇帝給他們授官賜物,甚至載入史冊傳之后世。 唐朝統(tǒng)治者除了用褒獎以外,還用嚴(yán)苛的法律懲治那些不孝的人,歷代法律都把不孝定為十惡不赦的大罪,那些不肯撫養(yǎng)父母甚至是辱罵毆打父母的人,將會受到法律的懲治。在法律的約束和榜樣的帶領(lǐng)下,唐朝百姓以孝為基礎(chǔ),以義為行為品德。孝義起于唐,興于宋,盛于明清,直到現(xiàn)在也是教化百姓治理天下的法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