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化科門診中,筆者經(jīng)常見到燒心泛酸,嘔惡噯氣,口苦口臭,胃脘脹痛,嘈雜似饑,舌暗紅、苔黃膩,脈象弦滑的病人,胃鏡檢查常有食管或胃黏膜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腫、糜爛、潰瘍。這種情況,多屬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反流性食管炎、膽汁反流性胃炎、淺表性胃炎、糜爛性胃炎或消化性潰瘍等疾病,屬于中醫(yī)“胃脘痛”、“吐酸”、“胃反”、“嘈雜”等病證范疇。其病機屬于本虛標實,與脾胃肝膽有關。本虛為脾失健運,標實則肝胃不和,胃氣上逆,濕熱內(nèi)蘊,胃絡瘀阻。由于脾胃失調(diào),脾氣當升不升,胃氣當降不降,肝不隨脾升,膽不隨胃降,膽胃不和;膽氣上逆而見膽汁反流入胃、甚至食管而為病。
針對病機,筆者常采用除濕化痰、和胃止嘔、制酸止痛、活血斂瘡之法治療,方用左金丸、溫膽湯、烏貝散加減。 組成:黃連6克,炙吳茱萸3克,竹茹10克,枳實10克,清半夏6克,陳皮6克,茯苓15克,炙甘草6克,烏賊骨15克,浙貝母10克,柴胡10克,三七粉3克,金錢草20克。 功能:除濕化痰、和胃止嘔、制酸止痛、活血斂瘡。
主治:燒心泛酸,嘔惡噯氣,口苦口臭,胃脘脹痛,嘈雜似饑。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服。 加減:證屬肝胃氣滯者,加香附10克、佛手10克舒肝理氣;寒邪犯胃者,加吳茱萸8克、干姜8克溫中散寒;胃熱熾盛者,加石膏15克、蒲公英15克清胃泄熱;食滯胃腸者,加炒麥芽30克、神曲10克和中消導;瘀阻胃絡者,加丹參15克、元胡15克活血止疼;胃陰虧虛者,加玉竹10克、麥冬15克滋陰養(yǎng)胃;脾胃虛寒者,加蒼術15克、白蔻仁6克溫運脾陽;痰飲停胃者,加生姜3克、杏仁8克散水化痰。 95%以上的病人均可在一到兩周內(nèi)取得滿意療效。 方解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黃連有抑制胃液分泌和胃出血的作用,清半夏有鎮(zhèn)吐作用,三七粉能縮短凝血時間,炙甘草能解痙鎮(zhèn)痛。方中溫膽湯(竹茹、枳實、清半夏、陳皮、茯苓、炙甘草)除煩祛濕化痰、健脾和胃止嘔;左金丸(黃連、炙吳茱萸)和胃降逆止嘔、清肝瀉火解毒;烏貝散(烏賊骨、浙貝母)制酸和胃止痛;三七粉活血斂瘡生??;柴胡、金錢草疏肝利膽排石,全方共濟除濕化痰、和胃止嘔、制酸止痛、活血斂瘡之功。
課程推薦 古人云:三折肱,知為良醫(yī)。納尼,三!折!肱! 不!需!要! 恭喜你,關注了大家中醫(yī),使用人工智能技術輔助辨證,良醫(yī)之路,目測范圍可以抵達哦~ 長按加入大家中醫(y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