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郡祁連”后,金城(今蘭州)、河西并南山(祁連山)至鹽澤(羅布泊),空無匈奴;漠北決戰(zhàn)后,“幕南無王庭”,匈奴主力北遁漠北,再難威脅戒備森嚴、重兵戍守的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通道敞開。 好奇心極強的漢武帝仍然不時詢問罷為庶人的張騫西域大夏等國的情況。大漢男人的最高理想就是立功封侯,已經(jīng)失去侯爵的張騫立功心切,告訴漢武帝,他當年在匈奴時,聽聞烏孫王號“昆莫”,昆莫的父親難兜靡本來與大月氏俱在祁連、敦煌間游牧,月氏攻殺難兜靡,奪其地,烏孫民眾逃亡到匈奴。難兜靡的兒子昆莫剛出生,被匈奴老上單于撫養(yǎng)。長大后,率領(lǐng)父親的部眾為匈奴打仗,幾次立功。此時,月氏被匈奴擊敗,西遷攻打西域的塞王(游牧于歐亞草原的塞種人,印歐人種),塞王南遷,月氏占領(lǐng)其地。昆莫為報父仇,向西進攻打敗了大月氏,大月氏被迫再次西遷,占領(lǐng)了大夏地盤。 金城郡與河西四郡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 這是兩千多年前發(fā)生在亞洲內(nèi)陸的多米諾骨牌式的民族大遷徙。大月氏人后來建立了貴霜帝國,成為蔥嶺以西、伊朗高原以東的霸主。大漢、貴霜、安息(帕提亞)、羅馬是絲綢之路上的四個主要帝國。貴霜繼承了大夏的希臘文明,后來信仰了佛教,創(chuàng)立了“犍陀羅藝術(shù)”,沿著絲綢之路,翻越蔥嶺,東傳至中國,這就是中國的漢傳佛教,深刻影響了中國歷史。 大漢、貴霜、安息(帕提亞)、羅馬 (圖片來自于網(wǎng)絡) 張騫向漢武帝分析中亞草原的形勢,烏孫昆莫勢力大增,正逢養(yǎng)父老上單于去世,不再臣服于匈奴。匈奴攻打烏孫,沒能取勝?,F(xiàn)在匈奴單于北逃漠北,烏孫故地空無人居。烏孫懷念故地,又貪圖大漢財物,如果送財物賄賂烏孫,招他們回故地居住,再嫁給公主為夫人,結(jié)為同盟,則是“斷匈奴右臂(面南,西為右)也”。與烏孫結(jié)盟,再向西可以招大夏等國為外臣。 伊犁河谷的烏孫古墓 (圖片來自于網(wǎng)絡) 漢武帝認可了張騫建議,于是任命他為中郎將,率領(lǐng)三百人,馬六百匹,數(shù)萬頭牛、羊,帶著價值億萬的金幣、帛出使烏孫及其附近各國。這次他到達了位于匈奴以西,伊犁河谷與中亞草原的烏孫,但是烏孫王對大漢了解不多,不能答應張騫聯(lián)合攻打匈奴的建議,只是派人送張騫回國,順便訪問大漢。張騫出訪當時并沒有達到目的,一直到幾十年后的漢宣帝時期,漢與烏孫結(jié)成政治軍事同盟,終于達到合圍匈奴的戰(zhàn)略目標,合擊摧毀了匈奴,匈奴被迫向漢投降,小部分遠遁中亞,漢元帝時被漢軍追擊殲滅。 烏孫、大宛諸國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 第二次出使回來后,漢武帝提拔張騫為大行(掌管中央與四夷、諸侯、地方交流事務的官員),一年多后,這位兩千多年前的探險家張騫去世。因為是張騫“鑿空”(開辟孔道)西域及其中亞、西亞直至地中海諸國,他享有崇高的聲譽,以后大漢使者往往自稱為“博望侯”,以取信這些國家。 張騫時代的絲綢之路西端諸國 (圖片來源:根據(jù)侯楊方《絲綢之路地理信息系統(tǒng)》制作 http://silkroad.fudan.edu.cn/) 張騫在烏孫時又派遣多位副使一直繼續(xù)西行至大位于伊朗高原與兩河流域的安息(帕提亞帝國),安息騎兵兩萬人在東界迎接,其余副使至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身毒等中亞、西亞、南亞諸國,以后的漢使更進一步到達最遠至條枝(地中海東岸的塞硫古帝國)、黎軒(地中海南岸的托勒密帝國),中國從此與地中海地區(qū)有了直接的政治、經(jīng)濟聯(lián)系。 安息帝國 (圖片來自于網(wǎng)絡) 張騫第一次出使只是單向的交往,第二次出使后,西域諸國也派遣使者前往長安,由此大漢與西域諸國開始了常態(tài)化的官方、民間雙向交往;商人沿著西域南道、北道進行貿(mào)易往來,西域的特產(chǎn)石榴、黃瓜、葡萄、葡萄酒、苜蓿、樂器、良馬以及以后的佛教東傳,中國則以特產(chǎn)絲綢為代表的商品向西輸出,終于形成了由長安至地中海的“絲綢之路”。 安息(帕提亞)錢幣 (圖片來自于網(wǎng)絡) 張騫不僅直接影響了大漢向西北開辟絲綢之路,還間接影響了大漢向西南的擴張。第一次出使他親身到過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四國,并聽說了其他五、六個鄰國的情況,他將這些國家的地形物產(chǎn)全部告訴了漢武帝,并提供了一個信息,可以另辟蹊徑,繞開匈奴,從蜀郡經(jīng)過身毒(今印度)可以到達大夏。 安息武士 (侯楊方拍攝) 張騫認為大宛、大夏、安息都是大國,多奇珍異物,也是定居生活,和大漢風俗相差不大,但軍力孱弱(幾十年后,安息在卡萊會戰(zhàn)中全殲羅馬軍隊,俘殺統(tǒng)帥、曾經(jīng)鎮(zhèn)壓斯巴達克斯的克拉蘇,這是羅馬損失最慘重的戰(zhàn)役。),看重大漢的財物;他們北邊的大月氏、康居軍力兵強勁,可以用贈送財物的方式誘使他們來朝見?!扒艺\得而以義屬之,則廣地萬里,重九譯,致殊俗,威德遍于四?!?,如此一來可以開拓萬里疆域,將皇帝威德遍于四海。 卡萊會戰(zhàn)(Battle of Carrhae) (圖片來自于網(wǎng)絡) 不愧是曾經(jīng)朝夕相處的警衛(wèi)員,張騫的這些話非常對漢武帝的胃口,激發(fā)了他的雄心,決定從蜀郡、犍為郡派出四路使者分別從冉駹、莋都、徙邛、從僰向身毒進發(fā),但各路都走了一、二千里就被周邊部族阻攔。后又聽說昆明以西一千余里乘坐大象的滇越國(今云南騰沖一帶),與蜀郡有商業(yè)往來,漢武帝為了尋找通往大夏道路于是與滇國開始交往,并最終征服。原來大漢經(jīng)營西南夷事業(yè)因為耗費人力、物力太大已經(jīng)中止,直到張騫回來說可以從西南尋找通往大夏的道路,從而使得這一事業(yè)獲得了新生 。 西南夷簡圖 (圖片來自于網(wǎng)絡) 張騫通西域與經(jīng)營西南夷事業(yè)可以稱得上是兩千多年前中國地理大發(fā)現(xiàn),漢武帝欲將“威德遍于四?!钡男坌氖沁@一地理大發(fā)現(xiàn)的源動力,直接促成了大漢向西域、西南夷的大擴張。 張騫不僅是歷史記錄的從中國到達中亞的第一人,也是從中亞到達中國的第一人,而且是史載將中國文明圈和波斯-希臘-地中海文明圈直接聯(lián)通的第一人,他的路線被《漢書·西域傳》記錄,兩千年后,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將它命名為“絲綢之路 近來有一種觀點很流行,即早在張騫出使之前,中國與中亞甚至更遠的西方就有交通往來,因此“絲綢之路”早就存在。那么這個說法究竟有無道理? “絲綢之路”在地理空間上究竟是如何分布的? “絲綢之路”最重要的地標在哪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