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11 09:31 天后宮,原名天妃宮,俗稱娘娘宮,在南開區(qū)東門外,三岔河口西岸。坐西朝東,面向海河。由東向西,有戲樓、幡桿、山門、牌樓、前殿、大殿、藏經閣、啟圣祠以及分列兩側的鐘鼓樓、配殿和張仙閣等建筑。1985年7月,國家文物局組織全國天后宮史跡調查,有關專家將天津天后宮與福建莆田湄州祖廟、臺灣北港朝天宮合稱全國三大廟。天后,南方多稱媽祖,是古代傳說中的護海女神。宋代以來,在我國沿海城鎮(zhèn)以及東南亞地區(qū),相繼修建供奉天后媽祖廟宇,多達千余處。 天津天后宮能夠榮膺全國三大廟,其原因有三:其一,如果說南、北運河與海河交匯的三岔河口是天津聚落形成的搖籃,天后宮則是天津城發(fā)展的歷史見證。元泰定三年(1326)修建天妃宮,明永樂二年(1404)天津設衛(wèi)筑城,衛(wèi)城就設在其西百米之地,這就是民諺“先有娘娘宮,后有天津衛(wèi)”的由來。明、清以來,宮南、宮北大街作為古代天津的繁華街區(qū)和年貨市場,一直沿襲至今。 其二,天后宮體現(xiàn)我國天后、媽祖文化特色,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人們需求的發(fā)展,天后娘娘亦由單一的護海保航發(fā)展到祛病免災、求嗣祈福的多元化神靈。在天津衛(wèi),則成為道、佛、儒教無所不包的“三津福至”,600多年來世代相傳,薪火不斷。天后宮的皇會更是名揚海內外。 其三,天后宮建筑特色獨具。天后宮大殿不僅是天津市區(qū)最古老的建筑,也是全國現(xiàn)存年代最早的天后宮之一,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天后宮院內筑有天街式的甬路,從山門、牌樓到前殿直至大殿,建筑中軸線甬路的路面要高出地面60厘米,由中心石、邊石和大青磚砌筑。這種天街甬路的做法,為我國古代廟宇罕見。 這種天街甬路的修建原因可從建筑學和民俗學兩個方面解釋。從建筑學來講,天后宮院內水位很高,每逢夏季連雨天,掀開地磚,就可見清水滲出。地坪潮濕,要將甬路地基長高。傳說宮內有七眼井,井水清澈,可取井水養(yǎng)魚。因此,舊時宮內賣金魚的特多。春節(jié)逛娘娘宮,天街上就擺滿了金魚缸和耍貨攤。從民俗學講,人們到天后宮,從天街走進大殿,好像已逐漸步入天界,融入天穹:眼前的天后娘娘是至高無上的,卻又近在咫尺,她可望又可及;甚至可以在她的身旁抱一個娃娃大哥,或者默許多種愿望。這是古代津門百姓對家庭幸福美滿的追求。(魏克晶) 天街注入著天津600年特有的民俗風情,期望得到修復。 稿源: 北方網—城市快報 編輯: 劉輝 |
|
來自: 網羅天津衛(wèi) > 《未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