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看中醫(yī)書,有沒有想過,仲圣傷寒,為什么是
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 這個順次? 按常規(guī)的傳病順序是:陽,先表后里再半:陰,先里后表再半,因此傷寒傳病的順序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 少陽在表里之間,太陽,陽明的中間,為什么傳在陽明之后? 太陰,太是太過,是三;少陰是不及,是一。厥陰是二。這沒疑問吧。 張錫純說少陽是油膜。用這來解釋。我當年是將信將疑。 后來,我試用:太陽寒水,生水者金,再一步陽明燥金,生金者土,太陰濕土,生土者火,少陰君火,生火者木,厥陰風木。 人體內(nèi)生長而外收藏。 似是較通。 一生二,二生三,一為不及,三為太過。再物極必反。一陰生二陰,二陰生三陰,三陰生一陽,生二陽,生三陽,再生一陰。 衡陽王東海 仲圣這樣按排,自然是常態(tài)下的,正常的順次。若病人本身不大虛,不有大的內(nèi)因。外邪必循此。 而為什么循此,是造化生成之妙。 如此生成,始終利于邪的外去路近而暢通 21:03:38 衡陽王東海 病在某處,醫(yī)當就近而驅(qū)邪。 要將人體看作是一海參樣。 海參,明白么? 從視覺來看,太陽經(jīng)為最外一層,陽明為最里,少陽為半表半里。 凡在中間,最不利于邪的祛除。 21:05:53 衡陽王東海 邪在太陽,多可汗之,就近而驅(qū)邪去病。 太陰也是表 它是殼內(nèi)層的表。 人體內(nèi)是生長之氣,外是收藏之氣。 故太陽寒水之氣藏斂于外 生水者,金,陽明燥金,陽明經(jīng)接銜太陽經(jīng),陽明之腑是胃 病于此,邪仍不難驅(qū),在上脘吐之,在下脘下之,仍是就近而驅(qū)。 又三陽經(jīng)主表,二經(jīng)既傳,自然再傳少陽。實少陽是表中之最里者,以人體是一殼來看,它是這厚殼的最中間一層。 此時,和解表里之半。 病在陽經(jīng),在表時,未得善治,說明臟氣有虧,正氣衰,或因邪太盛,必將再深入三陰經(jīng)。 初入第一經(jīng),太陰脾也。脾與胃互為表里,脾有邪,仍可借胃經(jīng),這殼的內(nèi)表層出邪。 若病仍不得解,再入少陰(火)厥陰(木),就傷人的生意了,傷生長之氣。較危。 |
|
來自: 事不宜急緩則圓 > 《陰陽六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