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代的女真人,冬春之季多以獸皮為帽,主要為猞貍皮或各類鼠皮;夏秋之季則多不戴帽,盤辮而已。金朝女真人入居中原后,男子通常是頭裹皂羅巾,身穿盤領(lǐng)衣,腰系吐鶻帶,腳穿烏衣尖頭靴。皂羅巾是以黑紗的羅制成的頭巾。據(jù)《金史》記載,女真“巾之制,以皂羅若紗為之,上結(jié)方頂,折垂于后。頂之下際兩角各綴方羅,徑二寸許,方羅之下各附帶長六七寸。當(dāng)橫額之上,或為一縮襞積。顯貴者于方頂,循十字縫飾以珠,其中必貫以大者,謂之頂珠。帶傍各絡(luò)珠結(jié)授,長半帶,垂之?!迸婺凶舆€喜戴一種上尖下圓闊的氈笠,其色或白或皂不一。有的氈笠?guī)в欣饨牵敹讼稻Y紅纓,使頂戴者顯得更加挺拔與英武。巾冠之上飾以玉珠和戴氈笠之習(xí)俗,后均被滿族所承襲。女真婦女在夏秋時喜戴用翠毛裝飾的“花環(huán)冠子”,冬春之際,則喜戴羔皮帽子。 滿族未入關(guān)之前,由于條件所限,冠飾較為簡單。據(jù)《建州聞見錄》記載,男子所戴之帽,“寒暖異制,夏則以草結(jié)成,冬則以毛皮為之”,并在帽子“頂上皆加以紅毛一團(tuán)為飾”。清朝時期,滿族男子不分長幼,一年四季都要戴帽,所戴之帽主要有禮帽、便帽等。禮帽俗稱“大帽子”,為貴族和官吏所戴。禮帽寒暑易制,秋冬所戴者謂之“暖帽”;春夏所戴者謂之“涼帽”。每年的農(nóng)歷三月始戴涼帽;農(nóng)歷八月?lián)Q戴為暖帽。暖帽呈圓形,周圍卷起約2寸寬的帽檐,并呈上仰型,以緞、呢、皮、布等制做,可因季節(jié)變化而異,滿族人多喜黑色帽檐。帽子最高部分裝有頂珠和花翎,是嚴(yán)格的等級標(biāo)志,官秩不同則頂珠也不同。頂珠多用珍珠、寶石、珊瑚和金屬雕鑿而成,顏色多為紅、藍(lán)、白、金等。涼帽形似圓椎而無檐,多用藤、竹、篾席或麥秸編成,外裹綾羅,多為白色,上綴紅纓和頂珠,制同暖帽。顯貴者則用“得勒蘇”草編織,故俗稱草帽。凡是暖帽和涼帽,均在頂珠下裝有頂托和翎管,用來佩飾羽翎。頂托是在紅纓帽之上,用以托頂珠的飾物,一般多為銅制,并被縷花,其形極像一個亭子頂,將頂珠托于其上。翎管是用在帽子上插羽翎的管,長約1.5寸,以白玉、瑪瑙、翡翠等制成,其中以翡翠為珍品。羽翎有花翎和藍(lán)翎之別,花翎用孔雀羽,有一眼、二眼、三眼之別,其中以三眼最為尊貴;藍(lán)翎則用鹖鳥羽,但無眼。滿族官吏對羽翎十分重視,如清政府賞賜花翎,比加官進(jìn)爵還要光榮。民國年間,禮帽逐漸在內(nèi)蒙古的滿族中消失,但在蒙古王公貴族中多有保存。 便帽:俗稱小帽或瓜皮帽。它以六瓣合縫,上銳下寬,底邊上有的鑲以一寸寬的小檐;在帽頂上要綴一個用絲絨結(jié)成的大疙瘩,俗稱“算盤結(jié)”,紅黑不等。為區(qū)別帽子的前后,需在帽檐的正中釘一“帽正”。帽正的質(zhì)地不一,富有者多用珍珠、玉石、翡翠、瑪瑙、珊瑚等為之;八旗平民則用燒藍(lán)、玻璃和小銀片等為之。清朝時,滿族老幼均喜戴便帽,冬春時一般以黑素緞為面,夏秋時則多用黑實(shí)地紗為面,而滿族農(nóng)家則多喜戴氈帽。據(jù)《嘯亭續(xù)錄》記載,滿族“士大夫燕居皆冠便帽。其制如暖帽而窄其檐,其上用紅片錦或石青色,緣以臥云如葵花式,頂用紅絨結(jié)頂,后垂紅縵尺余,無老少貴賤皆冠之?!边@種帽子的式樣較多,有光頂、平頂、硬胎、軟胎之別。清朝時,該帽尤以綏遠(yuǎn)城滿族最為典型。20世紀(jì)60年代,該帽式逐漸消失。 清朝時,滿族婦女秋冬時節(jié)喜戴的帽子稱為“坤秋”。其式樣與男子的暖帽相似,也為皮檐上仰。其帽頂多用紅、藍(lán)、紫、絳色緞子做面,頂上的蓋花為刺繡而成,或挖云或平金銀為裝飾。帽后有兩條二尺多長、上窄下寬的飄帶,顏色和材質(zhì)與帽頂面相同,飄帶上的裝飾也與帽頂蓋花的式樣相同,帽頂蓋花如有嵌珍珠者,飄帶上亦穿米珠相襯。有的婦女喜歡在飄帶的銳角尖上,釘上各色的絲線穗子以為裝飾。戴此帽者尤以內(nèi)蒙古綏遠(yuǎn)城婦女最為典型。20世紀(jì)50年代,該帽式逐漸消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