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補中益氣湯;李東垣學術思想 李東垣是金元時期的偉大醫(yī)家,為易水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世稱“補土派”。一生著述頗豐,尤以晚年所著《脾胃論》等書標志著其醫(yī)學理論造詣已達巔峰。他所提出的“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觀點及其所創(chuàng)立的補中益氣湯為代表的方劑,補充了《金匱要略》的不足,使內傷雜病的治療方法日瑧完善。 1 補中益氣湯簡介 補中益氣湯是李氏在《脾胃論》中為內傷熱中證所創(chuàng)立的甘溫除熱法的代表方劑?!睹t(yī)方論》曰:“至若勞倦形氣衰少,陰虛而生內熱者,表證同外感。惟東垣知其為勞倦傷脾,谷氣不盛,陽氣下陷陰中而發(fā)熱,制補中益氣之法。謂風寒外傷其形為有余,脾胃內傷其氣為不足。遵《內經》’勞者溫之,損者益之’之義,大忌若寒之藥,選用甘溫之品,升其陽以行春生之令”。《脾胃論·飲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論》曰:“脾胃氣虛,則下流于腎,陰火得以乘土位”。其病機自此可見。主治如《脾胃論飲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論》曰“故脾證始得,則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其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方中黃芪補脾而益肺氣,人參、甘草甘溫益氣,同時甘草可瀉火熱,有“急者緩之”之效。上3味為除溫熱、煩熱之圣藥;升麻、柴胡引胃中清氣上行,扭轉中氣下陷之勢,同時可引黃芪、人參、甘草甘溫之氣上行,補肺氣而實皮毛,使衛(wèi)外得以固攝,則惡寒,自汗可去;陳皮理氣和胃,散滯氣,有利于諸味甘溫藥物的運化和發(fā)揮作用;白術苦甘溫,或消除胃中之熱;當歸甘溫,補氣養(yǎng)血,因具活血作用,故又可調和氣血。這種甘溫除熱是治本而除其產生陰火之源。由此可見李氏獨重脾胃、強調脾氣升發(fā)在治療內傷病中的重要地位,突出地表現為對脾胃升陽益氣藥物的運用?!镀⑽刚摗わ嬍硠诰胨鶄紴闊嶂姓摗吩唬骸叭缁颊吣苁扯南缕Γ狱S連一分或三分;如不能食心下痞,勿加黃連”??v觀《脾胃論》補中益氣湯加減法中無減升麻、柴胡之處。有文獻報告補中益氣湯在有升麻、柴胡的制劑中,藥理實驗表明對動物的作用明顯,而去升麻、柴胡時則不表現作用。由此可見東垣思想之一斑。 2 補中益氣湯的服藥宜忌 21 《脾胃論》雖有論述,但過于簡練,使人難以盡洞東垣之旨?!镀⑽刚摗て⑽甘⑺フ摗吩疲骸把a脾胃瀉陽火升陽湯,服藥之時,宜減食,宜美食,服藥訖,忌語話一、二時辰許及酒、濕面、大料物之類,恐火濕熱之物復助火邪而愈損元氣也。亦忌冷水及寒涼、淡滲之物諸果,恐陽氣不能升旺也。宜溫食及薄滋味以助陽氣。大凡此法此藥欲令陽氣升浮耳。若滲泄淡味皆為滋陰之味,為大禁也”。臨床上,按此宜忌服補中益氣湯每獲良效,故補中益氣湯之宜忌應以此為標準。 22 李氏認為飲食失節(jié)、勞倦過度及強烈的精神刺激,是導致脾胃疾患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脾胃為氣血津液生化之源,為精氣升降運動之樞紐,故脾胃一病,則百病生焉?!镀⑽刚摗ぬ斓仃庩柹鷼⒅碓谏蹈〕林g論》曰:“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無春夏,及生長之用陷于殞殺之氣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脾胃既為精氣升降運動樞紐及氣血生化之源,故脾胃之功能失常,則可導致多種疾病,如崩漏、陰挺、胎動不安、產后癃閉、胃下垂、脫肛、淋證、眩暈、頭痛、靜脈曲張等。若臨床辨證為脾胃虛弱、中氣下陷所致,均可用補中益氣湯加減化裁,而不問其癥狀若何。如氣虛感冒及內傷發(fā)熱也均在此例。 李東垣是金元時期我國著名的醫(yī)家之一,他創(chuàng)立的補中益氣湯為內科所制,但目前已被廣泛地應用于臨床各科,尤以婦科用之較廣,因婦女以血為主,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若脾胃受損,則肝失所藏,脾失所統(tǒng),沖任不固,血海不能按時滿溢而發(fā)生各種疾患。根據作者之經驗,只要臨床辨證為脾胃氣虛、中氣下陷,即可應用此方化裁,且每獲良效。 作者單位:402560 重慶市銅梁衛(wèi)生進修學校 |
|
來自: gzb975 > 《脾、胃、胰、闌尾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