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戰(zhàn)國時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另有一說認為具體時間應該是從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為止,即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
到了戰(zhàn)國時代,除周王外,主要只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衛(wèi)、魯、宋、鄭、吳、越等國都以先后被滅,晉國則分為韓、趙、魏三國,七國中秦國勢最大,最后逐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
齊國
謚號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在位年數 |
備注 |
齊悼公 |
姜陽生 |
(前488年-前485年) |
4年 |
|
齊簡公 |
姜壬 |
(前484年-前481年) |
4年 |
|
齊平公 |
姜騖 |
(前480年-前456年) |
25年 |
|
齊宣公 |
姜積 |
(前455年-前405年) |
51年 |
|
齊康公 |
姜貸 |
(前404年-前379年) |
26年 |
|
(田齊)戰(zhàn)國時期,齊相田和“遷齊康公姜貸于海濱”,通過魏文侯的幫助,得到周天子承認,列為諸侯,取代姜姓呂氏齊國,而建立了田氏齊國,史稱“田齊”。 |
齊太公 |
田和 |
(前386年-前385年) |
2年 |
|
齊廢公 |
田剡 |
(前384年-前375年) |
10年 |
|
齊桓王 |
田午 |
(前374年-前357年) |
18年 |
|
齊威王 |
田因齊 |
(前356年-前320年) |
37年 |
注重選拔人才,用孫臏為軍師,兩次大敗魏軍,并在馬陵射殺魏將龐涓,從此魏國一蹶不振。齊威王還從諫如流,《鄒忌諷齊王納諫》寫的就是齊威王。 |
齊宣王 |
田辟疆 |
(前319年-前301年) |
19年 |
|
齊愍王 |
田地 |
(前300年-前284年) |
17年 |
|
齊襄王 |
田法章 |
(前283年-前265年) |
19年 |
|
(齊廢王) |
田建 |
(前264年-前221年) |
44年 |
|
楚國
謚號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在位年數 |
備注 |
楚莊王 |
熊侶 |
(前613年-前591年) |
23年 |
春秋五霸之一 |
楚共王 |
熊審 |
(前590年-前560年) |
31年 |
|
楚康王 |
熊招 |
(前559年-前545年) |
15年 |
|
楚郟敖 |
熊員 |
(前544年-前541年) |
4年 |
|
楚靈王 |
熊圍 |
(前540年-前529年) |
12年 |
|
楚平王 |
熊居 |
(前528年-前516年) |
13年 |
|
楚昭王 |
熊珍 |
(前515年-前489年) |
27年 |
|
楚惠王 |
熊章 |
(前488年-前432年) |
57年 |
|
楚簡王 |
熊中 |
(前431年-前408年) |
24年 |
|
楚聲王 |
熊當 |
(前407年-前402年) |
6年 |
|
楚悼王 |
熊疑 |
(前401年-前381年) |
21年 |
|
楚肅王 |
熊臧 |
(前380年-前370年) |
11年 |
|
楚宣王 |
熊良夫 |
(前369年-前340年) |
30年 |
|
楚威王 |
熊商 |
(前339年-前329年) |
11年 |
|
楚懷王 |
熊槐 |
(前328年-前296年) |
33年 |
公元前299年,秦楚和平談判失敗,楚懷王被秦國扣押,3年后死在秦國。 |
楚頃襄王 |
熊橫 |
(前298年-前263年) |
36年 |
|
楚考烈王 |
熊元 |
(前262年-前238年) |
26年 |
|
楚幽王 |
熊悍 |
(前237年-前229年) |
9年 |
|
楚哀王 |
熊猶 |
(前228年-前228年) |
2月 |
|
楚王負芻 |
熊負芻 |
(前228年-前223年) |
6年 |
|
燕國
謚號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在位年數 |
備注 |
燕孝公 |
|
前492年-前455年 |
38年 |
|
燕成公 |
|
前454年-前439年 |
16年 |
|
燕閔公 |
|
前438年-前415年 |
24年 |
|
燕簡公 |
姬載 |
前414年-前373年 |
42年 |
|
燕后桓公 |
|
前372年-前362年 |
11年 |
|
燕后文王 |
|
前361年-前333年 |
29年 |
|
燕易王 |
|
前332年-前321年 |
12年 |
|
燕王噲 |
姬噲 |
前320年-前317年 |
4年 |
|
燕王子之 |
姬子之 |
前316年-前314年 |
3年 |
|
齊宣王 |
媯辟疆 |
前313年-前311年 |
3年 |
公元前314年,燕國發(fā)生內亂,齊宣王乘機發(fā)兵干涉,只50天就攻占了燕國都城—薊(今北京市),幾乎滅亡了燕國。燕王噲被殺,子之被俘后,被剁為肉醬。齊軍入燕后,殘暴對待燕國人民,引起燕國人民反抗。二年后,齊軍被迫撤退。查看詳情 |
燕昭王 |
姬職 |
前311年-前279年 |
33年 |
燕國在戰(zhàn)國七雄中最小,屢次敗于齊國,燕昭王發(fā)誓報仇,他以重金求賢才,招到樂毅等人,公元前284年,燕國聯合趙、楚、韓、魏諸國大舉伐齊,大敗齊軍,陷齊城七十余。 |
燕惠王 |
姬樂資 |
前278年-前272年 |
7年 |
|
燕武成王 |
|
前271年-前258年 |
14年 |
|
燕孝王 |
|
前257年-前255年 |
3年 |
|
燕王喜 |
姬喜 |
前254年-前222年 |
33年 |
|
韓國
謚號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在位年數 |
備注 |
韓貞子 |
韓須 |
前514年—? |
|
|
韓簡子 |
韓不信 |
|
|
|
韓莊子 |
韓庚 |
|
|
|
韓康子 |
韓虎 |
?—前425年 |
|
前453年,與趙襄子、魏桓子滅智伯瑤,三分智地 |
韓武子 |
韓啟章 |
前424年—前409年 |
16年 |
|
韓景侯 |
韓虔 |
前408年—前400年 |
9年 |
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冊封為諸侯,稱侯 |
韓烈侯 |
韓取 |
前399年—前387年 |
13年 |
又作韓武侯 |
韓文侯 |
韓猷 |
前386年—前377年 |
10年 |
|
韓哀侯 |
韓屯蒙 |
前376年—前374年 |
3年 |
|
韓共侯 |
韓若山 |
前374年—前363年 |
12年 |
又作 韓懿侯、韓莊侯 |
韓釐侯 |
韓武 |
前362年—前333年 |
30年 |
又作 韓昭侯、韓昭僖侯、韓昭釐侯 |
韓威侯 |
韓康 |
前332年—前312年 |
21年 |
前323年稱王,又作韓宣王、韓宣惠王 |
韓襄王 |
韓倉 |
前311年—前296年 |
16年 |
又作 韓襄哀王、韓悼襄王 |
韓釐王 |
韓咎 |
前295年—前273年 |
23年 |
|
韓桓惠王 |
韓然 |
前272年—前239年 |
34年 |
又作 韓惠王 |
(韓廢王) |
韓安 |
前238年—前230年 |
9年 |
前230年,秦滅韓 |
趙國
謚號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在位年數 |
備注 |
趙烈侯 |
趙籍 |
(前408年——前400年) |
9年 |
|
趙武侯 |
? |
(前399年——前387年) |
13年 |
|
趙敬侯 |
趙章 |
(前386年——前375年) |
12年 |
|
趙成侯 |
趙種 |
(前374年——前350年) |
25年 |
|
趙肅侯 |
趙語 |
(前349年——前326年) |
24年 |
|
趙武靈王 |
趙雍 |
(前325年——前299年) |
27年 |
趙武靈王即位時屢受匈奴侵擾,他進行改革,“胡服騎射”,獎勵耕戰(zhàn),國力日強,前298年,他讓位予兒子何,后因內亂死于沙丘宮中,趙國大亂。 |
趙惠文王 |
趙何 |
(前298年——前266年) |
33年 |
|
趙孝成王 |
趙丹 |
(前265年——前245年) |
21年 |
|
趙悼襄王 |
趙偃 |
(前244年——前236年) |
9年 |
|
趙幽繆王 |
趙遷 |
(前235年——前228年) |
8年 |
|
趙代王嘉 |
趙嘉 |
(前227年——前222年) |
6年 |
|
魏國
謚號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在位年數 |
備注 |
魏文侯 |
魏斯 |
前445年—前396年 |
50年 |
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冊封為諸侯,稱魏侯 |
魏武侯 |
魏擊 |
前395年—前370年 |
26年 |
|
魏惠王 |
魏罃 |
前369年—前319年 |
51年 |
即位時魏國是鼎盛時期,但在以后的戰(zhàn)爭中,大敗于齊國,開始衰弱。前334年,正式稱王,并于當年更元年。死于前319年。 |
魏襄王 |
魏嗣 |
前318年—前296年 |
23年 |
|
魏昭王 |
魏遫 |
前295年—前277年 |
19年 |
|
魏安釐王 |
魏圉 |
前276年—前243年 |
34年 |
|
魏景湣王 |
魏增 |
前242年—前228年 |
15年 |
|
魏王假 |
魏假 |
前227年—前225年 |
3年 |
|
秦國
謚號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在位年數 |
備注 |
秦穆公 |
嬴任好 |
(前659年-前621年) |
39年 |
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胸懷大志,非常重視人才,其任內獲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孫支等賢臣的輔佐,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王位。周襄王時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于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 |
秦康公 |
贏英 |
(前620年-前609年) |
12年 |
|
秦共公 |
嬴和 |
(前608年-前604年) |
5年 |
《呂氏春秋》中所謂的秦三公是指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三人。 |
秦桓公 |
贏榮 |
(前603年-前577年) |
27年 |
|
秦景公 |
嬴石 |
(前576年-前537年) |
40年 |
將秦國勢力不斷推向中原。 |
秦哀公 |
|
(前536年-前501年) |
36年 |
|
秦夷公 |
|
|
|
他未曾成為秦國的正式君主。 |
秦惠公 |
|
(前500年-前491年) |
10年 |
|
秦悼公 |
|
(前490年-前477年) |
14年 |
時值秦國大亂,后來大將伍封大敗秦、巴、蜀三國聯軍,平定秦國之亂,立秦厲共公贏剌。 |
秦厲共公 |
贏剌 |
(前476年-前443年) |
34年 |
|
秦躁公 |
|
(前442年-前429年) |
14年 |
擊退了向秦發(fā)起大規(guī)模進攻的西戎民族義渠。 |
秦懷公 |
|
(前428年-前425年) |
4年 |
繼位時,國政被舊貴族所操縱。 |
秦靈公 |
|
(前424年-前415年) |
10年 |
秦靈公逝世時,嫡子嬴師隰只有五歲。靈公的叔父嬴悼子以嫡子年幼,便奪位自立為國君,即秦簡公。嬴師隰被放逐到隴西河谷。 |
秦簡公 |
嬴悼 |
(前414年-前400年) |
15年 |
秦懷公之子,奪其侄嬴師隰位。 |
秦惠公 |
|
(前399年-前387年) |
13年 |
在位的第十三年,對蜀國進攻,攻占了南鄭。 |
秦出公 |
|
(前386年-前385年) |
2年 |
即位時兩歲,由母親主持朝政,重用宦官與外戚,“群賢不說自匿,百姓郁怨非上”,第二年(前385年)左庶長嬴改發(fā)動政變,將出公、太后沉到渭水,迎接被贏悼放逐的嬴師隰回國都雍城,是為獻公。 |
秦獻公 |
嬴師隰 |
(前384年-前362年) |
23年 |
|
秦孝公 |
嬴渠梁 |
(前361年-前338年) |
24年 |
即位時秦國比較落后,遭東方各國歧視,他任用衛(wèi)鞅為相,實行變法,即“商鞅變法”,鼓勵生產,論功行賞,實行連坐法等,大大加速了秦國廢除奴隸制的過程,國力提高很快。秦孝公死于前338年,時年45歲,他死后商鞅被殺,但變法的成果被繼承下來,秦國逐漸發(fā)展成為七國中最強大的國家。 |
秦惠文王 |
嬴駟 |
(前337年-前311年) |
27年 |
|
秦武王 |
嬴蕩 |
(前310年-前307年) |
4年 |
最大的愿望就是見九鼎,九鼎乃天下的象征。于是發(fā)兵進攻羸弱的周天子都城洛陽。在周室太廟,武王舉周鼎,不能持,受傷而死。 |
秦昭襄王 |
嬴稷 |
(前306年-前251年) |
56年 |
|
秦孝文王 |
嬴柱 |
(前250年-前250年) |
1年 |
(有傳說在位僅三天,服太子子楚所進美酒后猝死)。初封太子,號安國君。 |
秦莊襄王 |
嬴異人(子楚) |
(前249年-前247年) |
3年 |
秦王嬴政之父。 |
秦始皇帝 |
嬴政 |
(前246年-前210年) |
37年 |
首位完成中國統(tǒng)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 |
秦二世皇帝 |
嬴胡亥 |
(前209年-前207年) |
3年 |
秦始皇最小的兒子。 |
(秦末王) |
嬴子嬰 |
(前207年) |
47天 |
|
戰(zhàn)國(前403年-前221年)是我國繼東周列國以來的又一個諸侯割據的時代。其與春秋在歷史上并無明確的界限,只是依照今天的習慣,以“三家分晉”(前403年)為起始標志,到前221年秦統(tǒng)一六國這一段時間稱為戰(zhàn)國時期。
到了戰(zhàn)國時期,中國的局面已發(fā)生了變化:其中,諸多中小諸侯國家已被吞并,余下的秦、楚、燕、韓、趙、魏、齊七國成為戰(zhàn)國時期的主要諸侯國家,它們通常被后人稱為“戰(zhàn)國七雄”。
秦
秦國在春秋末期是力量較弱的國家之一,所以秦統(tǒng)治者一直力圖改變這種局面。前361年,秦孝公下令求賢,魏國人商鞅應暮入秦,自此,秦國進入了其快速發(fā)展的階段。商鞅在十年的時間里通過實行組織民戶、獎勵軍功及變領主制為地主制等一系列政治經濟的改革,使秦國國富民強,成為戰(zhàn)國第一大國。但商鞅的變法遭到了其他舊勢力的反對,至秦惠王即位,商鞅便被施以車裂之刑,而他所設立的新法卻廣泛被秦人接受,成為此后秦國政策的基礎。就在商鞅變法的同年,秦國滅蜀,至此,秦國北有上郡,南有巴蜀,東有黃河與函谷關,地勢宜首難攻故而被稱為“天府雄國”。加之商鞅變法所創(chuàng)造的經濟政治條件,使之完全具備了統(tǒng)一全國的條件。
韓
韓原為晉國韓氏家族,在“三家分晉”之后才成為獨立的諸侯國家。它東臨魏國,西靠函谷關,占據軍事要道,故而連年爭戰(zhàn)不斷。公元前358年,韓昭侯使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執(zhí)行苛刻政治,使韓的國力暫時得到加強,但沒過多久便又陷入衰落。所以韓國也六國中是最早被秦消滅的國家。
魏
魏國與韓國相同,也是由晉分裂出的國家之一,并且在三個國家之中實力較強,加之魏文侯時的“李悝變法”,使其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很快強大起來。前344年,魏惠王將國都從安邑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從而使魏國達到鼎盛時期。前354年,魏國發(fā)兵攻打趙國,齊國派救兵援趙,擊敗趙國。后來,齊國以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以“增兵減灶”之計在馬陵之戰(zhàn)中徹底擊敗了魏國,使魏國從此一蹶不振,再無精力與其他六國交戰(zhàn),直至其被秦國滅亡。
趙
趙國是“三家分晉”所形成的第三個國家,它都于邯鄲,與齊、燕相臨。戰(zhàn)國后期,趙國因有名相藺相如、大將廉頗等大臣忠心為國,使趙國頗為強大。而有關廉頗、藺相如二人“完璧歸趙”和“負荊請罪”的故事也被后人傳為佳話。在廉頗、藺相如輔佐的十年中,強秦一直未敢對趙國用兵,直至前260年,秦大將白起用離間計使趙王棄用廉頗而用趙括為將,才于長平擊敗趙軍,殺其士卒達四十萬。使秦以此為契機,逐步消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
燕
燕國原是北方的一個小國,因其遠離中原,使之得以相對安寧,并無太多戰(zhàn)事。所以春秋末期燕國已成為北方的大國。至燕太子丹的時代,太子因見秦國強大,早晚會對燕國的統(tǒng)治不利,于是譴刺客荊軻刺殺秦王,不料,荊軻被秦王斬于殿上。太子丹行刺未果,反而使秦王對燕深恨不已,秦王贏政于前226年功下燕都薊(今北京),消滅了燕國。
齊
齊國是六國中比較強大的國家,因其遠離秦國,故而一直未與秦國有正面沖突。前314年,齊宣王趁燕國內亂之際,出兵攻占了薊城,但在燕國人民強烈的反抗下,不得不又退兵回國。而燕昭王為報一箭之仇,任樂毅為大將,聯合三晉、秦、楚等國大舉伐齊,聯軍只用半年時間便攻占了齊國除莒和即墨兩城外的大部分國土,險些亡國。此后,齊國大將田單以此兩城為基礎,以少勝多,大敗燕軍于城下,才使齊國免遭亡國之禍。但在這五年的戰(zhàn)爭中,齊國損失慘重,而使其強國地位一直未得到恢復。
戰(zhàn)國時期雖連年征戰(zhàn),但這絲毫未影響中國古代文化的發(fā)展。此間,中國古代思想文化達到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個高峰,其中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老子、莊子、列子為代表的道家;韓非為代表的法家;墨子為代表的墨家等理論最為后人推崇。這些學派的出現使戰(zhàn)國的思想界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景象,而這些理論不僅對當時的政治經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且其深遠影響一直流傳至今,成為中國思想史上不可磨滅的一頁。
公元前230年,秦王贏政開始了他統(tǒng)一全國的征程,在九年的時間里,秦先后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并于前221年統(tǒng)一了全國。至此,中國長達近六百年的分裂局面才得以結束,秦王朝的統(tǒng)治正式開始。
推薦閱讀:
秦朝皇帝列表
歷代皇帝列表【匯總】
中國歷朝歷代時間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