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章 恭聞天地之間,莫不有余,莫不不足,能使有余者,不余。不足者不終於不足,則人之功能也。任其有余而不知損,聽其不足而不知益,甚至損不足而奉有余。人道之所以不平也。故此章先以張弓明天道之平,終以圣人能肖天地之平,使人知非至平,不可以言道,非至平,不可以修道也。 此章經意因世人之心多不平,故以天道人示之。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 道貴乎平,平莫平於張弓?;蜻^高,不可以張弓,或過下,不可以張弓。天之因物付物,稱稱量為施,栽培傾覆。因物為用,無此足而彼歉,無或厚而或薄,其猶張弓之不可高,不可下。故曰天之道其猶張弓乎。
高者抑之 下者舉之 此即明張弓之義,以喻天道之義。張弓者,有時而或高,高不可不抑,將前拳往下落,是為高者抑之,有時而或下,下不可不舉,將前拳往上起,是為下者舉之。
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與之 高為有余,有余則不可以命中,損有余乃能與的相對,而不過於高。下為不足,不足亦不可以命中,與不足乃能與的相當,而不過於下。張弓之道即天之道,天之道其猶張弓之道,即是即小見大之義也。
天之道 損有馀而補不足 有余是不平也,不足亦是不平也。任其有余而不損,則有余者愈見余。舉凡過乎陽,過乎陰,過乎寒,過乎熱,一極備者,皆有余也。聽其不足而不補,則不足者愈顯其不足。舉凡陽不應時,陰不順令,雨不能潤,暘(yáng 太陽升起)不能暴,一極無者,皆不足也。必損有余,不使有余者太過,補不足,不使不足者不及,乃能得其平也,此為天之道也。
人之道 則不然 損不足以奉有馀 天以無私故無往不欲得其平,人心多私故無往而能得其平。天道之損有余,正以補不足,人之道卻與天道相反,凡不足者,以為可以任我之所欺,反欲損之;有余者,則曲意隨順,錦上添花,奉之唯恐不誠。損不足以奉有馀,人道之不平,皆人心之私為之也。若肯法天道之平,則必知損之宜損何如,補之宜補何如,焉有損不足以奉有馀乎?
孰能以有馀奉天下 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為而不恃 功成而不處 不欲見賢 一身之外,反無關于身者,皆有余也,有余者,亦何必吝於己,不以公諸人乎?奉天下亦孰不能,而孰能。唯有道者,識透天下之身皆我之一身,則有余者,何不可奉天下乎? 是以圣人能知之,圣人能行之,凡有為也,我性分中事,凡有功於人者,即是盡己之事,故曰為而不恃也。 功之成也,必自處其功,則視功為己私,不知以我之有余,補天下之不足,即天地生物成物,天地何嘗居功?功成而不處,圣人之功所以大也。 凡以智先人以能自衒者,皆欲見賢也。欲見賢,則其賢必小,欲見賢,則其賢必淺。亦思賢之在我,蘊於中應於事,為我終身之寶。 奚(為什么)用自見乎?不欲見賢,則賢為不可測之賢,賢為用之不窮之賢。故曰不欲見賢。
此章之意,觀圣人之不恃,不處,不見,皆是損有余之意也,為之至于成功,皆是補不足之意也,所以克肖乎天道之損有余而補不足,得其平也。亦猶天道,猶張弓,高者能抑,下者能舉,無往而不平也。天之道即圣人之道,圣人之道即天之道,修道者,其知之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