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GIF 十點讀書簽約作者 讀唐詩宋詞,發(fā)現(xiàn)不少文人墨客都有自己偏愛的字眼,而這個字眼,也可以視為他們的人生關(guān)鍵詞。 比如,詩仙李白不管何種境遇都離不開酒,“酒”便是他的常用字眼;詩佛王維晚年隱居輞川,參禪禮佛,“空”字時常在他詩文里出現(xiàn);一代詞宗李清照將花草視為情感投注的對象,“梅”更是她詩酒人生的暗香線索…… 不同的個性,造就不同的詩詞風(fēng)格,也譜寫出不同的詩情人生。 如果非要舉出一位最喜歡的詩人,蘇軾便是我心目中的男神。 他的無限魅力,不僅在于詩詞的豪放不羈與清幽和婉,也在于“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深情款款,更在于人格修為上的樂觀豁達與逸懷浩氣。 塵世一遭,一個人可取得的最高成就,并非功名有多大,或者財富有多少,而是將自己的精神提升至最高境界。 古典詩詞研究專家葉嘉瑩說過一句話,我覺得是對蘇軾一生最簡潔、也是最準(zhǔn)確的概括:蘇軾是在苦難之中完成了自己的一個人物。 最近又讀蘇軾文集,不期然發(fā)現(xiàn),“閑”,是他常用的一個字,出現(xiàn)在不同階段的作品中。 連貫起來看,在這一個個“閑”字背后,是他各種苦難與坎坷的人生,蘇軾卻用不可救藥的樂天與始終如一的自持完成自己,實現(xiàn)自我,在俗世塵埃里妙筆生花。 正如董卿在中國詩詞大會上提到蘇軾時所說的評語—— 在最低的境遇,活出最高的境界。
有人說,蘇軾是個矛盾體。 之所以矛盾,是因為在他身上,既有儒家的入世之志,又有道家的出世之心。 很多人在這兩條道路上非此即彼。蘇軾的了不起,就在于將兩者有機融合,并行不悖。 在古代,讀書人都懷有建功立業(yè)的志愿,蘇軾也不例外。 他出生在一個文化氣息濃厚的家庭,在身為文學(xué)家的父親蘇洵影響下,博覽群書,以待厚積薄發(fā)。 所謂先成家后立業(yè),18歲那年,父母為他娶老家姑娘王弗為妻,而后與弟弟蘇轍結(jié)伴同行,進京趕考。 那真是風(fēng)華正茂,揮斥方遒,對于經(jīng)邦濟世懷有遠大的抱負(fù)。 然而理想是豐滿的,現(xiàn)實總是骨干的。在當(dāng)時黨爭沖擊下,蘇軾的保守思想并未獲得執(zhí)政者的青睞,加上“如食在蠅,吐之為快”的性格,讓其受到其他在朝官員的排斥。 因此,盡管蘇軾用心入世,很多時候卻是無能為力,不是遭受貶謫,就是走在被貶謫的路上。 熙寧七年,蘇軾38歲,他第一次到杭州任職。當(dāng)他知道弟弟在濟南上任后,為方便見面,馬上上書請求到密州(今山東諸城)任職。獲得朝廷批準(zhǔn)后,他趕往密州。 途中,孤館青燈相伴,耳聞野店雞號,不禁回想起當(dāng)年與弟弟在京城趕考的往事,對照凄慘現(xiàn)實,有感而發(fā),執(zhí)筆寫就一首《沁園春》,其中寫道:
這算是蘇軾的自我安慰,也是與弟弟共勉。他說,我們有妙筆文思在手,有萬卷詩書在胸,要想輔助圣上治國平天下,并非難事。 只不過,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我們還是注意身體健康,活著,一切才有可能。 四十不惑,男人一生當(dāng)中的最盛階段,仕途上頗為不順,賢內(nèi)助王弗離開他已有十個年頭?;厥淄路N種,怎能不讓他“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一個“閑”字,既有對官場碰壁的無奈,也是對現(xiàn)實無奈的不在意,與失意面前不改生活志趣的持守。 林語堂為蘇軾立傳,認(rèn)為后世再難有第二個,像他如此富有個性與魅力的人。 在林語堂給蘇軾列所列的一系列稱謂中,我最喜歡“月夜游蕩者”。五個字,概括了蘇軾的人生態(tài)度與生活方式,那便是詩意與閑情。不論何時何地,他都不該初衷。 元豐三年,44歲的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而入獄,最終死里逃生,被貶黃州。 網(wǎng)上流行一句話:用心甘情愿的態(tài)度,過隨遇而安的生活。蘇軾便是如此。 到了黃州,他躬耕東坡,從此自號“東坡居士”。 在黃州,蘇軾帶領(lǐng)家人建雪堂、開挖魚塘、筑建水壩,與這里的鄉(xiāng)鄰打成一片。 為改善家人伙食,他還因地制材,研究發(fā)明了東坡肉、東坡羹這些蘇記佳肴。 日子艱辛,物質(zhì)匱乏,經(jīng)濟上更是捉襟見肘,蘇軾照樣將生活過得熱氣騰騰、活色生香。 白日勞碌,夜晚他便享受一個人的明月清風(fēng)。彼時的蘇軾,或許更接近真實的自我。 有一年,某個秋夜,他正準(zhǔn)備脫衣睡覺,看見月色正好,興之所至,出門散起步來。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他又去附近的承天寺尋友人張懷民,然后兩人一起在庭院里、在月色下散步。情之所至,他寫下一篇《記承天寺夜游》:
不足百字,卻成為古代文壇上最美最干凈的小品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的那個夜晚,之所以從蘇軾人一生當(dāng)中成千上萬個夜晚當(dāng)中里凸顯,多年后仍能從他記憶中跳脫出來,并非當(dāng)時尋常時空的晴朗月色,而是因為有他這樣的閑人,更有張懷民那樣的志同道合者。 閑情逸致已屬難得,能在人生低潮時,以閑心意趣去領(lǐng)略自然大美,更是可貴。那份美,便是對生命最好的饋贈,也是詩意的處世美學(xué)。 謫居黃州期間,蘇軾經(jīng)常在酒醉飯飽后,登上臨皋亭,賞著白云左繞、江水右回、巒壑岔入的景致,自覺自在。 對此,他給友人寫信時說道:“江水風(fēng)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p> 林語堂說:“悠閑的生活始終需要一個怡靜的內(nèi)心,樂天曠達的觀念和盡情欣賞大自然的胸懷?!?/p> 蘇東坡,誠如是。
作為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讀書人,蘇軾始終懷有兼濟天下的用世之心。所以,他并非執(zhí)著于歸隱山林,在看到希望時,他并不放棄。 謫居黃州四年結(jié)束,先后在常州、登州、京師任職。隨著宋朝新舊法之間的黨爭,蘇軾也不斷地在官海里沉浮起落。 元祐元年,蘇軾已近知命之年,他迎來仕途中短暫的好運——傾向舊法的宋哲宗繼位后,蘇軾被召還朝,官職升至翰林學(xué)士。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這是從古至今不曾過時的社會鐵律。 如今,蘇軾再次得勢,他的盛名與所獲得的廣大崇敬,自然引起政敵的怨恨。 他們開始群起攻之,試圖故伎重演,再次以烏臺詩案那樣的套路將蘇軾置于死地。 誣陷未果,官場的傾軋與斗爭,卻讓蘇軾深感厭倦。文由心生,他寫了一首《行香子.述懷》:
蘇軾的與眾不同,就在于他能將儒家的入世與道家的出世進行調(diào)和,正因為這份調(diào)和,讓他在仕途失意的時候并不落空——他可以回歸詩意的精神家園。 這種調(diào)和,并非單調(diào)的消極,而是“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的超然物外,是“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的寵辱不驚。 歸園田居,作個閑人,可以說,是蘇軾一生的愿景。 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這種清雅詩意的生活,需要一顆悠閑自在的心靈才能感受。 生活不斷向前,除了眼前茍且,蘇東坡將詩與遠方藏在心中,也隨身攜帶。他沒有選擇歸去,而始終懷著入世的意志。 所以行至晚年,才有那么兩句詩,用來自嘲地概括人生: 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 今年清明過后,夜里做夢,竟然背誦蘇東坡的《寒食帖》,事實上我連看都不曾看過。 醒來回想夢中情景,心中悵然,百度《寒食帖》,被其中的“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觸動。 人間四月芳菲盡,是該走出去賞賞春光。我就近選擇了蘇州虎丘,那里有蘇東坡到過的足跡。 千年過去,滄海桑田,今日的虎丘,已不完全存有當(dāng)年的佳致。 灑脫超曠如蘇仙,他在《虎丘寺》中這樣寫道:
這里雖然未見“閑”字,字里行間卻滿含閑情。 對照當(dāng)下,滿眼游客匆匆來,匆匆去,不過走馬觀花,沒有幾個人,能夠坐下來,不造作地靜靜欣賞山林本相,以及匠心獨運的美妙之處。 蘇東坡當(dāng)年坐在這里,聽鳥兒啁啾,看漁樵歸還,從早晨,一直到黃昏,新月初上,溪水清涼??此圃频L(fēng)輕的喜悅,背后藏著大悲大痛的領(lǐng)悟: 那是元豐七年,他48歲,王弗離開已經(jīng)二十年,他剛剛攜家?guī)Э陔x開黃州,在去往常州途中,因為旅途艱辛,朝云所生的幼兒不幸夭折。 青年喪妻,中年喪子,仕途總是不順。在這些不同打擊下,自然撫慰著他內(nèi)心創(chuàng)傷,讓他在此江南名勝久坐,徐行,悟彼良自咍。 關(guān)于做人的境界,葉嘉瑩先生有兩句話,我覺得用在蘇東坡身上恰如其分: 以無生之覺悟做有生之事業(yè),以悲觀之心境過樂觀之生活。 有聲圖書館 “ 提升逆商的10個方法,總有一個能幫到你。 ” -背景音樂- 《琵琶吟》《心語》 阿睿凌霓劍裳《蘇軾賦》 -作者- |
|
來自: 平行線s7qxo89c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