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市的名稱來源于石家莊村。一百年前,石家莊是獲鹿縣(今鹿泉市)的一個小村,面積不足半平方公里,只有百余戶,六百多人。從1902年起隨著京廣、石太、石德鐵路的興建,逐漸發(fā)展為現(xiàn)代都市。現(xiàn)在石家莊市面積14164平方公里,人口九百多萬,成為'天下第一莊'。就這樣子,我國際莊從此誕生了~ 1947年12月26日,石家莊市政府正式下發(fā)通知“石門市即日起,改為石家莊市”。接下來,我們看一看,石家莊各地區(qū)市縣名字的由來~ 新華區(qū): 以境內(nèi)新華路得名。 長安區(qū): 1956年成立,以當時東西貫穿全區(qū)中部的長安路命名,含長治久安之意。 橋西區(qū): 因處鐵路地道橋西側(cè)得名 橋東區(qū): 因處鐵路地道橋東側(cè)得名(2014年9月撤銷)。 裕華區(qū): 成立于2001年3月,以境內(nèi)有裕華路得名 井陘礦區(qū): 原為井陘縣地。1950年經(jīng)中央政務院批準,將井陘煤礦及周圍40個行政村從井陘縣分離,設置井陘礦區(qū),歸石家莊市管轄。 鹿泉區(qū): 名稱來源相傳與韓信有關,韓信有次外出狩獵,發(fā)現(xiàn)一只白鹿,追將過去,搭箭急射,待尋到時發(fā)現(xiàn)鹿未見,箭射在石頭上,拔下箭來,一股泉水涌出,后取名白鹿泉,此地便得名“獲鹿”,方言稱(huai lu)。2014年9月,由鹿泉市更名為鹿泉區(qū)。 欒城區(qū): 清同治《欒城縣志》卷1:“欒城以欒武子肇封而得名?!?014年9月,由欒城縣更名為欒城區(qū)。 藁城區(qū): 藁城,古時稱肥累,高城等。西漢元鼎四年(前113年),始置槀城縣,蒙古太祖初年(公元1205年),改稾城為藁城,意思是“水草豐美,綠樹環(huán)繞”的地方。2014年9月,石家莊市行政區(qū)劃調(diào)整,藁城市更名為藁城區(qū)。 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開發(fā)區(qū): 1991年3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國家級高新區(qū)。1992年正式啟動建設,目前已經(jīng)形成了“一區(qū)三園”的總體格局。東區(qū)、西區(qū)和良村園區(qū),三個園區(qū)統(tǒng)一政策、統(tǒng)一規(guī)劃、優(yōu)勢互補、協(xié)調(diào)發(fā)展。 晉州市: 《大明一統(tǒng)名勝志·直隸名勝志》卷8:“自晉伐鮮虞圍鼓,其君鳥鞮卒歸于晉,乃知茲地屬晉已久,州名蓋取諸此?!?/p> 1913年,改晉州為晉縣。1991年撤晉縣設晉州市后,歸石家莊市管轄。 新樂市: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析新市縣置新樂縣,因古西樂邑諧音得名 新樂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相傳人類始祖伏羲“生于甘肅天水,長于河北新樂,歿于河南淮陽”, 自古有“羲皇圣里”之稱,相傳伏羲、女媧在此創(chuàng)八卦、教漁獵、促耕織,繁衍生息。史書記載,新樂上古為冀州之域,西周為鮮虞國,春秋屬中山國,漢置新市縣(公元前155年),隋改置新樂縣(公元596年),1992年10月撤縣設市。 辛集市: 古鎮(zhèn)辛集歷史悠久。據(jù)《束鹿縣志》記載,明時此地已名新集,后與彭家莊、李家莊、廉官店、王家莊合并,改“新”為“辛”。同治二年五月(公元1862年)修筑寨墻時,又將鄰村高卜營圈入寨內(nèi),同治末年與辛集合并。辛集鎮(zhèn)過去為全國一個重要的皮毛聚散地,早在明朝之際就享有盛名,有“直隸一集”之稱。 井陘縣: 太平寰宇記》說:“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陘,故謂之井陘”?!妒稣饔洝份d,井陘為太行八陘之第五陘,縣名即源于此。 正定縣: 西漢初屬恒山郡(后改常山郡),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平東垣叛將趙利,取真正安定之意,更名真定縣,清雍正間因避世宗胤禛名諱改名正定。 贊皇縣: 公元前968年,周穆王舉進兵,在巑山(今贊皇山,縣城西南25公里)一帶大敗犬戎。得勝后,周穆王登游巑山,并封為贊皇山,成為今贊皇縣得名的歷史背景。 趙縣: 據(jù)《元和郡縣志》卷17趙州:“因趙國為名?!?/p> 靈壽縣: 因縣內(nèi)產(chǎn)靈壽木而得其名?!妒酚洝ぺw世家》索隱引《世本》稱:“中山武公居顧,桓公徙靈壽。”今縣因古靈壽為名。 行唐縣: 據(jù)乾隆《行唐縣新志》卷3:“初帝堯封于唐,今定州北唐城村即其地。后諸侯來歸,詣平陽即帝位,南行經(jīng)歷行唐,邑之名由此始也?!?/p> 高邑縣: 《后漢書·光武紀》載:建武元年(25年)光武從薊(今北京)還至鄗,設壇場于鄗南千秋亭五城陌,即帝位,于是“改鄗為高邑”。高邑之名即由此而來。 無極縣: 清《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卷27正定府《山川》載:“無極山本在無氏縣西,距無極縣一百六十余里,縣以山名,實無山形也。” 平山縣: 唐肅宗至德三年(758年)房山縣改名平山縣,寓平息安祿山叛亂之意。 深澤縣: 據(jù)《太平寰宇記》卷60祁州:“以界內(nèi)水澤深廣名之?!?/p> 元氏縣: 戰(zhàn)國初,元氏縣屬中山國,趙國滅中山國后屬趙國,趙王始封公子元于此,元氏縣由此而得名。西漢初設置為縣,迄今已有兩千余年。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把邊境的地方設置作“縣”。元氏縣這一帶就是當時趙國的邊疆,北邊滹沱河對岸就是中山國的地方。公子元就將他的封地叫作元氏縣。這就是元氏縣的由來。 快來看一看有木有你的家鄉(xiāng)~ |
|
來自: 旭日東升u39mqn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