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是《傷寒論》的作者,在他那個時代人們忍饑受凍,疾病以寒邪為主,用熱藥就可以直接對治。如今隨著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單純的傷寒已經很少見了,反而是外寒跟內熱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濕邪。真正的寒癥并不多見,主要是以濕邪為主。濕為陰邪,遏傷陽氣,阻礙氣機。換句話說,陽虛的時代是濕邪在作祟。 濕性黏濁,如油入而!體內濕氣重了,吃再多的藥,打再多的針也是不嫌夠的!而這時候如果你艾灸,就會發(fā)現祛濕太輕松,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艾灸后皮膚表面出現水汽、水泡,正是快速祛除我們體內濕氣的表現! 所以,在這個潮濕的時節(jié)——又濕又冷的雨水節(jié)氣,我們用艾灸來祛濕,無疑是最明智的選擇!因為艾灸的開郁、補陽氣作用,可以快速運化濕氣,蒸騰濕氣,就像太陽蒸發(fā)濕氣一樣! 中醫(yī)認為寒濕包括外感寒濕和內生寒濕兩個方面。外感寒濕:外感寒濕邪氣,氣血運行受阻,以關節(jié)、筋骨疼痛為常見癥的證候;內生寒濕:寒濕內困而損傷脾陽,或脾腎陽虛而寒濕內停,以畏寒肢冷,腹痛泄瀉,或浮腫為常見癥的癥狀。 食補療方1、生姜大棗茶 大棗25~30克,生姜10克,紅茶0.5~1.5克。將大棗加水煮熟晾干。生姜切片炒干,加入蜂蜜炒至微黃。再將大棗、生姜和紅茶葉用沸水沖泡5分鐘即成。每日1劑,分3次溫飲食棗。生姜驅寒,紅棗補血,姜棗健脾養(yǎng)胃療效很好,適用于體寒脾弱者。 2、薏米紅豆粥 一是薏米,一是紅豆。不需按什么比例,每次一樣抓一把,洗干凈后放在鍋里面加水熬。熬好后就是去濕健脾的佳品薏米紅豆粥了。(切忌放大米)祛除體內的濕寒,方法非常簡單,這兩個能當茶喝,能當飯吃,而且能解決大問題的。 “熱者寒之,寒者熱之”。食物的性味與體質的寒熱有著密切的關系,食物的性味須與體質屬性相適應,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亦然,因為不同的癥候有不同的飲食禁忌。 冬吃羊肉、牛肉、火鍋較好,而開著暖氣吃冰淇淋、喝涼飲料不好; 早上是一天的開始,人體生理功能剛要開始旺盛,不要吃寒涼性食物來鎮(zhèn)靜它; 晚上少喝啤酒,因為啤酒屬寒性的,喝到胃里,中樞神經會把冷的信息傳遞到脊柱,容易出現腰酸背痛。 因人制宜。 寒性體質的人要多挑溫熱性食物,它們具有溫中、補虛、助陽、驅寒的作用,能改善其已衰退、沉滯、萎縮、貧血等癥狀。另外,適量食用辣味食物,散寒且刺激內分泌,尤其性腺;酸性食物,收斂、生津益陰,防止?jié)駳饩奂w內。 祛寒濕從這下手穴位按摩祛濕大穴 1、大椎穴 它集合了三條陽經( 手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手太陽小腸經) 匯于督脈。 刺激該穴可激發(fā)全身的陽氣, 護衛(wèi)周身,避免風寒濕邪的侵襲。 2、承山穴 承山穴是“身體上的紅豆薏米粥”。 因為承山穴在“主人體一身之陽氣”的足太陽膀胱經上,刺激它能直接振奮膀胱經的陽氣,排出人體濕氣。 通常來說,只要按揉承山一段時間后,我們會感覺身上微微發(fā)熱,濕氣會在此時與陽氣一同向外發(fā)生。 如果您的承山穴輕輕一按即有明顯的酸脹痛感,那么大半是體內濕氣較重的緣故。 3、足三里穴與陰陵泉穴 脾是生痰之源,如果濕氣多了運化不出去,就會變成痰飲。 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痰濕重的問題就要健脾。足三里穴與陰陵泉穴是調脾健胃的第一穴。 4、豐隆穴 配合足三里穴按摩豐隆穴可以祛濕化痰。 豐隆,象聲,轟隆打雷。長期堅持按摩能把脾胃上的濁濕像打雷下雨一樣排出去。 5、揉小腹 每天早、中、晚各揉一次小腹, 先按逆時針方向揉,后按順時針方向揉。 揉的次數最低以36遍起,或36的倍數也可以。力度要適中,如果能把腹部的軟組織帶動起來更好。將腹部的濕濁通過二便排出,小腹常溫,元氣充實。 陰處最易聚集寒濕。每天早、中、晚各揉一次小腹, 先按逆時針方向揉,后按順時針方向揉。 揉的次數最低以36遍起,或36的倍數也可以。力度要適中,如果能把腹部的軟組織帶動起來更好。將腹部的濕濁通過二便排出,小腹常溫,元氣充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