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謚號,是在我國古代,統(tǒng)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給他另起的稱號,是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的評價,算是蓋棺定論吧。 ? 對于大臣尤其是文臣來說,在宋代仁宗以前,等最高等級的謚號是文貞,宋代仁宗以后到明代,最高等級的謚號是文正(即文貞,避諱改稱),明代開始明令規(guī)定文正是大臣等級最高的謚號。 ? 早在唐朝時期,最高等級的謚號便是“文貞”,這是歷代讀書人夢寐以求的謚號,比如魏征、宋璟、張悅這些賢臣,死后都謚“文貞”。北宋初年,“文貞”仍然沿襲唐制,是最高等級謚號。比如太宗年間的賢臣李昉、王旦等都在死后獲謚“文貞”。 ? 到了宋仁宗開始,因為宋仁宗御名“趙禎”,為了避諱,將“文貞”改為“文正”,此后歷代沿襲?!拔恼本统闪宋墓俚淖罡叩燃壍闹u號。最早獲得這個殊榮的是那位“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文正公,和《通鑒》作者司馬(光)文正公。能得文正謚號的,可以說是人中之龍,表現(xiàn)堪稱圓融完美,并且有大成就大勛績。司馬光第一次提出:“文正是謚之極美,無以復加?!彼抉R光認為文是道德博聞,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極至。經(jīng)過他的宣揚,文正從此以后被認為是人臣極美的謚號。皇帝不肯輕易給人。 ? 終宋一朝僅李昉、范仲淹、司馬光、王旦、王曾、蔡卞、蔡沈、黃中庸、鄭居中等獲得此謚號,金朝謚“文正”者:虞仲文、張行簡。元朝謚“文正”者:耶律楚材、劉秉忠、吳澄、許衡等。明朝謚“文正”者6名:李東陽、謝遷、孫承宗、劉理順、倪元璐、方孝孺。清朝謚“文正”八名:湯斌、劉統(tǒng)勛、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臺灣鄭氏朝廷謚“文正”者:陳永華。李東陽死前,楊一清來探視,告訴他,死后給予謚“文正”。李東陽竟然在床上向他磕頭。有詩云: ? 文正從來謚范王,如今文正卻難當。 大風吹倒梧桐樹,自有旁人說短長。 ? 明清兩朝群臣謚號定為二字,且有嚴格規(guī)范,“明會典”記載,以“文”字為第一字的謚號,等級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貞”,正、貞之后,依次與“文”搭配的字為成、忠、端、定、簡、懿、肅、毅、憲、莊、敬、裕、節(jié)、義、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潔、敏、達、通、介、安、烈、和。 在眾多的謚號之中,“文正”居于首位,難怪明清時代的朝臣諸公要為謀取這一榮譽大動心思。例晚清重臣張之洞,自恃功冠群僚,當他得知曾國藩死后獲謚“文正”大感不平,憤憤然道:“如滌生(曾國藩字滌生)者,也能謚‘文正’,那我又該得謚如何?”可憐他哪料得到自己死后,竟然僅得謚“文襄”,不但遠比不上曾國藩的“文正”,而且比李鴻章的“文忠”還低了十多級。 在邢臺歷史上,共有5人獲得文貞的謚號,其中4人在宋代以前,分別是北魏的崔宏和游肇,唐代的魏征和宋璟,另一人是元代的劉秉忠,其謚號先是文貞,后加封文正。其中北魏時期謚號文貞是否最高等級,尚不明確,但是后三人的謚號確實當時最高等級,魏征宋璟二文貞公畫像早在宋代就在邢州府衙張掛,元代時期順德府三文貞公更是建立專門的祠堂祭祀,堪稱是流芳百世。 1、崔宏(?~418),字玄伯,晉十六國時期,清河人。出身關東名門士族。少號冀州神童。初仕前秦苻堅,堅亡,為翟釗及晉叛將張愿所留。繼仕后燕慕容垂,任吏部郎、尚書左丞、高陽內史。北魏道武帝訪得之,任黃門侍郎,與張袞執(zhí)掌機要,草創(chuàng)典章。398,議改國號為魏,為道武帝采納。遷吏部尚書,總裁律令、朝儀、官制。通制36曹,權傾一時。明元帝即位,奉詔與穆觀查處不法官吏,又與長孫嵩疏決刑獄。神瑞初年(414—),建議明元帝起用壽光侯建,討平并州羯胡。拜為天部大人,封白馬公。善書法,時人引為摹本。卒,追贈司空,謚文貞公。 2、游肇,字伯始,高祖賜名焉,游明根之子,廣平任(邢臺市任縣)人也。幼為中書學生,博通經(jīng)史及《蒼》、《雅》、《林》說。高祖初,為內秘書侍御中散。司州初建,為都官從事,轉通直郎、秘閣令,遷散騎侍郎、典命中大夫。尋遷太子中庶子。肅宗即位,遷中書令、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綬,相州大中正。出為使持節(jié),加散騎常侍、鎮(zhèn)東將軍、相州刺史,有惠政。征為太常卿,遷尚書右仆射,方正之操,時人服之。及領軍元義之廢靈太后,將害太傅、清河王懌,乃集公卿會議其事。于時群官莫不失色順旨,肇獨抗言以為不可,終不下署。正光元年八月卒,年六十九。詔給東園秘器、朝服一襲,赗帛七百匹。肅宗舉哀于朝堂。贈使持節(jié)、散騎常侍、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冀州刺史,謚文貞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