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王陽明“格物致知”是天大的笑話,因為王陽明“格物”就是一個天大的笑話。 所謂格物致知,按朱子講的就是對世間萬物要去格,然后就能致知。一般人看到這說法也不當一回事,王陽明就認真地按照朱子格物的“說明書”去格物了。 先生說:“大家只知道講格物要按照朱子的‘說明書’去格物,可又有誰去按照他的說明去做過呢?我倒是切實地體驗過。當年我跟一朋友一起探討如何做圣賢,要去格天下之物,現(xiàn)在哪有那么大的力量呢!我就指著亭子前邊的竹子讓我朋友去格,哥們就靠近竹子去格,去窮格竹子的道理,他竭盡心力地去格。格到第三天,就勞神過度,病倒了。當時我認為這是他精力不足,所以我就自己親自去格,從早到晚也沒有格到竹子的理,格到第七天的時候,也因為思慮過度,病倒了?!?/p> “于是,我和朋友共同感嘆,圣賢是做不成了,主要是因為自己沒有圣賢那么大力量與氣場去格物。后來在貴州龍場住了三年,深深地體會到格物的含義,才知道天下之物本就沒什么可格的。格物的功夫就在自己身心上做,我堅信人人都可以成為圣人,于是就有了一種責任感。這個道理,應該說出來讓各位知道?!?/p> 這就是我們最后的一位圣人王陽明,為求圣人之道,差點兒把命格進去。所以有了這次教訓,王陽明龍場悟道之后,他對圣賢之道就通透了。王陽明又悟道了一個道理——天下萬事萬物是格不盡的,如若要格盡天下之事只能向內(nèi)求,那就是孟子所說的“良知”,說白了還是向自己的內(nèi)心去求得。 由此,深讀王陽明,你也會明白,所謂“致良知”之說還是依然基于他的“心即理”學說之上的。所以,《大學》中的“格物致知”到王陽明這里就成了獨具特色的“格內(nèi)心就能致良知”。也由此,“良知”這個詞就和“良心”劃了等號,又由于“心即理也”,良知、良心就和天理又劃了等號,今天我們所謂的“天良”、“天地良心”就來源于此,由此,“虧心”、“喪盡天良”就成為我們這個民族最惡毒的罵人語詞。 可以說,王陽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給了我們這個民族內(nèi)心最強烈的牽懾力和震懾力,使得“萬事憑良心”成為華夏兒女在行事之時的內(nèi)心道德律令,從根在上促進了道德系統(tǒng)內(nèi)在CPU的集成,形成了中華民族穩(wěn)定有效、極富自覺性的道德狀態(tài)。 |
|
來自: 果果w65k9gp8te > 《王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