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自1906年從說唱藝術演變成戲曲后,劇目來源主要三方面:一將原唱書節(jié)目變成戲曲形式演出,如《賴婚記》、《珍珠塔》、《雙金花》、《懶惰嫂》、《箍桶記》等劇目;二從兄弟劇種中移植,如從新昌高腔移植的有《雙獅圖》、《仁義緣》、《沉香扇》等劇目,從徽班移植的有《粉妝樓》、《梅花戒》等劇目,從東陽班(婺?。┮浦驳挠小抖让贰?、《桂花亭》等劇目,從紫云班(紹?。┮浦驳挠小洱堷P鎖》、《倭袍》、《三看御妹》等劇目,從鸚歌班(姚?。┮浦驳挠小峨p落發(fā)》、《賣草囤》、《草庵相會》等劇目;三根據(jù)宣卷、唱本、民間傳說的故事編寫,如《碧玉簪》、《蛟龍扇》、《燒骨記》等劇目。越劇前期主要活動于浙江城鄉(xiāng)。自1917年進入上海的劇場后,演出的大多還是以上三類劇目。1920年以后,越劇進入紹興文戲時期,新增許多劇目,如《方玉娘》、《七美圖》、《天雨花》等,又從海派京劇中學來《貍貓換太子》、《漢光武復國走南陽》等連臺本戲和《紅鬃烈馬》等劇目,從申曲(滬?。?、新?。ㄎ拿鲬颍├飳W來《雷雨》、《啼笑因緣》等時裝戲。 劇目樣式上,小歌班上演的多數(shù)是整本大戲,有時在大戲前加演一出如《箍桶記》之類的生活小戲。1917年5月13日至6月8日,小歌班首次進入上海的首期演出中,有好幾部戲還以連臺本戲形式演出,如《龍鳳鎖》、《七美圖》用1至3本、3個場次演出。其后,連臺本戲成了紹興文戲時期常用的演出劇目,最長的連臺本戲《薛仁貴征東》、《漢光武復國走南陽》均有30本之多,可連演30個場次。演出劇目輪換頻繁,通常是一本戲只演一場,所演的全是“路頭戲”(后稱“幕表戲”,即在演出前由派場師傅向演員敘說劇情后由演員上臺即興表演)。部分經常演出的劇目,有的成了某些著名藝人的拿手戲,內中有些場次有相對固定的唱詞,并為同行所沿用而稱為“肉子戲”。總之,那時既沒有完整臺詞的劇本,亦無專職的編劇人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