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到的回憶】---------------------
強家角曾經(jīng)見證了蘇州河兩岸歷史的變遷,從某個方面折射出中國走向現(xiàn)代化的百年之路,盡管它不如上層建筑那樣跌宕起伏,但亦是在百折不饒中蜿蜒前進。過去,蘇州河上的輪渡運輸曾十分繁忙,最多時共有7個渡口,10多條渡船,200多輪渡職工。到1997年時,蘇州河上僅剩下強家角這最后一個渡口。
強家角渡口的由來
據(jù)上海市《長寧區(qū)志》記載:清道光七年(1827年),吳淞江南岸強家角村農(nóng)民捐資建強家角渡。南岸即強家角,北岸抵今光復(fù)西路。早期由乘客自行擺渡,抗戰(zhàn)前夕始由私人經(jīng)營。1956年公私合營時并入上海市輪渡公司。強家角渡口北岸普陀區(qū),南岸長寧區(qū),乘船往返的大多是隔河相望的居民,大家對渡船都有很深的感情。渡口每天運營時間為早上5點到晚上11點,每7分鐘一個來回,每天運客近3000人次,渡口夜間也有人值班,如果深夜居民發(fā)生了什么急事,只要到渡口喊一聲,不管多晚,值班的師傅都會把船開出來。岸邊居民家里有喜事,也都會把喜糖、喜蛋捎上船。
1997年12月16日,強家角人行天橋建成,極大地方便了吳淞江(蘇州河)兩岸的行人來往,蘇州河上最后一班輪渡從強家角渡口完成了歷史使命,強家渡口渡輪也就停航了。強家角渡口輪渡停航,也是上海市區(qū)蘇州河最后消失的一個輪渡。 強家角渡口雖然消失,但是渡口附近的居民仍然繼續(xù)著他們的生活,強家角雖然是一個基層的小渡口,盡管并非上海的顯赫地標,但對于兩岸的直接影響是深刻的。在渡口北岸,一塊荒蕪人煙的地方,逐漸聚集起了來滬求生打工的貧苦大眾,他們生活的聚集區(qū),因渡口的存在,同時為了有別于已有的梵王渡,而習(xí)俗上稱之為“新渡口”,即原先強家渡區(qū)域。
至2012年新渡口居民區(qū)有著百來棟“二級以下舊里”,也就是所謂的棚戶區(qū)。居民世代居住在這里,最早可以追溯到九十年前。新渡口里的房屋因為年代久遠而搖搖欲墜,曾推倒重建過一次,也成為人口膨脹的開始。幾十年來,但凡有關(guān)新渡口舊改的風(fēng)吹草動就會引起居民強烈的關(guān)注,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要搬離這里。
2012年5月26日,政府一紙公文給居民帶來了希望——新渡口終于被納入舊城區(qū)改建項目,即日啟動。如今新渡口居民區(qū)已基本完成所有居民的搬遷,現(xiàn)已不復(fù)存在。我的鏡頭在2012年拍攝了一組那里居民最后的生活狀態(tài),遲到的照片,遲到的回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