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通寶 大中通寶是中國古代錢幣之一,元末起義軍領(lǐng)袖朱元璋稱吳王時所鑄。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朱元璋在應(yīng)天府(今南京市)設(shè)寶源局鑄“大中通寶”錢,以四文為一錢,四十文為一兩、四百文為一貫。錢凡五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 洪武通寶背“三?!便~錢 明代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命京城(南京)工部寶源局及各省寶泉局鑄行“洪武通寶”,由工部主管鑄錢,下設(shè)寶源局。朱元璋為避諱元朝的元字,把所鑄之錢錢文一律叫通寶而不叫元寶,而不只是為避諱他自己的名字,以后所鑄之錢也都沒有元寶錢文。洪武通寶錢制沿續(xù)元末朱元璋所鑄“大中通寶”的形制 洪武通寶牧?;ㄥX “洪武通寶牧牛錢”,該錢幣正面鑄有“洪武通寶”四字,背面圖案為一小孩,斜坐牛背,手握竹笛的“牧牛圖”。 永樂通寶 永樂通寶是明成祖朱棣鑄造的年號錢。明初推行紙鈔為主的貨幣流通制度,使用大明通行寶鈔,銅錢鑄禁無常。 天啟通寶 天啟通寶是明朝是朱元璋時與嘉靖元年開始鑄造的銅錢,是明代流通量最多的錢幣之一。 嘉靖通寶 明朝世宗朱厚熜,嘉靖年間鑄造?!凹尉竿▽殹笔欠娇讏A錢,直徑一般為2.5cm左右。弘治十八年,改定錢重為每文一錢二分,鑄錢成色為每用銅一斤加好錫一、二兩。但改制之時,孝宗已崩,武宗已繼位,次年即改元正德,故依制所鑄的弘治通寶錢不多,但按一定比例加錫鑄錢,卻成為嘉靖,萬歷朝鼓鑄銅錢的方法。故嘉靖朝所鑄嘉靖通寶存在銅色偏白現(xiàn)象,即所謂“白銅錢”。另外,嘉靖通寶的“靖”字有斜立、正立之分。 萬歷通寶背“礦銀”銀質(zhì) 萬歷銀錢是古代銀質(zhì)錢幣 ,鑄造于明神宗萬歷年間,面文有“萬歷通寶”、“萬歷年造”兩種,背有“礦銀”及“二錢、四錢、、五錢、八錢、九錢”等記重。 明代“太平通寶” “太定通寶” “大周通寶” “水官通寶”各一枚 太平通寶、另有“水官通寶”、“火官通寶”、“太定通寶”、“太平(或認為太子)通寶”、“弘治通寶”、“大周通寶”以及一種錢文難以辨識的“怪字錢”(有說是“太平信寶”的),這些錢紅銅質(zhì),錢文粗獷,風(fēng)格大致相同,毛邊,輕重、大小變化多端,同出的還常有一種文為“大吉大利”的鉛質(zhì)冥錢。 太定通寶、中國古代錢幣之一。 明朝 孝宗 弘治年間(公元1503~1505年)大理國鑄 大周通寶、中國古代錢幣之一。 明朝 孝宗 弘治年間(公元1503~1505年)大理國鑄,小平,紅銅,厚肉型,錢文作八分書。同時期大理國還鑄有水官通寶,太官通寶,太子(平)通寶等,鑄造均不多。 崇禎通寶 崇禎通寶,明毅宗朱由檢崇禎元年(1628-1644年)始鑄。崇禎錢以闊緣錢式為主,品種更為復(fù)雜.面文書體版式各異,背紋更是紛雜混亂.文字有神,氣色和老舊感自然,包漿老道溫潤,傳世美品.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和歷史價值。 隆武通寶 弘光元年(1645),南明禮部尚書黃道周等人擁立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即位,改元隆武,鑄行“隆武通寶”。 永昌通寶 明末農(nóng)民起義李自成大順政權(quán)于永昌年間(公元1644~公元1645)鑄造。有小平,當(dāng)五兩種?!坝馈弊殖S伞岸薄八苯M成,正常寫法的永昌通寶反而比較少。當(dāng)五錢通字走部有高低之分,低者少。 明末清初張獻忠鑄“西王賞功”銅質(zhì) 1644年,明末農(nóng)民起義軍首領(lǐng)張獻忠據(jù)川時,自稱“大西王”,在成都建大西國,改元大順,鑄有“西王賞功”大錢,分金、銀、銅三品,以獎勵有軍功者,存世極罕見。清朝統(tǒng)治期間,凡涉及西王的任何物品(更別說是西王賞功之物)定會被滅門九族,在西王稱王的幾年已是珍品,極少將領(lǐng)珍藏擁有,歷經(jīng)370多年的今天,尚未聞有人目睹西王賞功的真容。相傳西王賞功做工精細,字體剛勁優(yōu)美。目前所有拍賣行及市場上流出的都是仿品,做工及字體粗糙,大小和厚度更是無人知曉。 興朝通寶 興朝通寶、是張獻忠義子孫可望入滇以后,于永歷三年(1649年)稱東平王時的鑄幣。 明代“福如東?!北场皦郾饶仙健贝笮褪值窕ㄥX 西漢時期已經(jīng)有了吉語錢,花錢等類壓勝錢,有的在普通“半兩”錢,“五銖”錢上加上吉語,人物圖案等紋飾;有的則是專門開模鑄造的壓勝錢,是為中國古錢中壓勝錢的鼻祖 明 「宜男永昌」金質(zhì)供養(yǎng)錢一枚 明 「宜男永昌」金質(zhì)供養(yǎng)錢一枚 說明:純金質(zhì)地,錢徑1.8厘米,厚0.12厘米,穿徑0.5厘米,重約4.3克。正面方孔四邊分刻「宜男永昌」,寓意吉祥,鑄工精湛,保存完美,極少見,極美品。 供養(yǎng)錢,亦稱「供佛錢」、「廟宇錢」。舊時官方或寺院所鑄用以供奉佛殿神像之錢幣,形體偏小,傳世不多。 大明寶鈔 大明寶鈔是明朝官方發(fā)行的唯一紙幣,后因濫發(fā)紙幣,導(dǎo)致通貨膨脹,民怨沸騰,正德年間廢止。 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始造。由于當(dāng)時缺銅,于是明洪武七年頒布“鈔法”,設(shè)寶鈔提舉司,其下再設(shè)抄紙、印鈔二局和寶鈔、行用二庫。并于次年以中書省南京名義發(fā)行。 以上各錢,除大中之外,均極少見。明代幣制以紙幣為主,但也鑄造了不少銅錢,且品類繁雜。朱氏鑄錢,自大中始,開始背文紀地紀值,這是明代銅錢的一個特征,一直影響到清末鑄錢。 交流鑒定范圍:瓷器、青花瓷器、玉器、字畫、翡翠、古玉、鑒定、拍賣、收藏、銅鏡、宣德爐、花梨木、家具、紫檀木、沉香木、黃花梨、天珠、隕石、奇石、尋寶、金絲楠木、田黃石、雞血石、銅錢、象牙等。 |
|
來自: 老劉tdrhg > 《1、錢幣/票證/首日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