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望梅止渴的原意是說梅子味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之所以吃梅能生津止渴,其實這里面包含著一個酸生津的中醫(yī)道理。李時珍曰:“梅,花開于冬而實熟于夏,得木之全氣,故其味最酸。膽為甲木,肝為乙木,人舌下有四竅,兩竅通膽液,故食梅則津生者,類相感應也。故素問云:味過于酸,肝氣以津”。
中醫(yī)認為酸、肝、津這三者的關(guān)系非常密切。通俗的說酸味能夠補益肝臟,增強肝臟的疏泄作用而促進水谷的運化,也就是說水谷精微的形成過程以及轉(zhuǎn)輸過程加快了,于是口渴就自然而止,這就是酸生津的道理。
青梅味酸性平,經(jīng)過炕焙炮制,自然變黑之后即成烏梅。相比于青梅,烏梅酸味不變,但多了溫、澀的藥性特點?!睹t(yī)別錄》云:“烏梅主治好唾口干,利筋脈,止下痢”,酸能生津、澀能止痢,故而烏梅具有止渴、止痢的功效。
烏梅是治療口渴、消渴的一味常用藥。輕微的口干、口渴、雖飲水卻仍不解渴可以用烏梅代茶日日飲服。稍重一點的燥渴、消渴,且伴有煩悶的津虧證,可以用烏梅肉二兩,微炒為末,每服二錢,水二盞,煎一盞,去滓,入豉二百粒,煎至半盞,溫服。
烏梅止渴是因于酸,烏梅止痢則是因于澀。醫(yī)說載:曾魯公痢血百余日,國醫(yī)不能療。陳應之用鹽水梅肉一枚研爛,合醋茶,入醋服之,一啜而安。大丞梁莊肅公亦痢血,應之用烏梅、胡黃連、灶下土等分為末,茶調(diào)服,亦效。
用烏梅治療各種久痢不止,便痢膿血的記載非常多。上述醫(yī)說中記載,陳應之用烏梅制成湯劑治愈了魯公的痢血,后又用烏梅制成散劑治愈了肅公的痢血。這都是取烏梅澀能止痢的功效特點。其他藥書也有許多烏梅止痢的藥用記載:
肘后方:久痢不止,腸垢已出,用烏梅肉二十個,水一盞,煎六分,食前分二服。 濟生方:大便下血及酒痢、久痢不止,用烏梅三兩,燒存性為末,醋煮米糊和,丸梧桐子大。食前米飲服二十丸,日三。 圣濟總錄:便痢膿血,用烏梅一兩去核,燒過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立止。
盡管烏梅在止渴、止痢方面有良效,但也不能過食。內(nèi)經(jīng)云:“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多食則損齒傷筋。 /完/ 抱樸言,至美中醫(yī)、至樸之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