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05 11:39:27)
王串場位于河北區(qū)的東南部,是一片居民居住比較集中的地區(qū)。
該地段原是一片農(nóng)田和荒野,地曠人稀。1730年以前屬武清縣管轄,1730年(清雍正八年)劃屬天津縣。乾隆年間(1736--1795年)末期,開始有人在那一帶的東北方向居住,后來住戶越來越集中,漸漸形成村落。當時有個姓王的人家,全家由南方來,這家的主人綽號叫“串子”,他們在那里購買了一些田地,建打谷場,每年夏秋收獲季節(jié),附近農(nóng)民大都租用他的打谷場晾曬和收打谷物,人們便把王串子打谷場叫“王串子場”。天津人在方言中,特別容易吞音,這個“王串子場”叫來叫去,就成了“王串場”了。幾經(jīng)滄桑,后來逐漸演變成為附近一帶的地名。
到了民國初年,王串子第幾代后人又重新遷居,重返南方故土,臨走之前,把祖宗王串子留下的田地和打谷場賣給了當?shù)匾粋€叫張俊川的富戶。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本侵略者強化治安,加強對天津人民的統(tǒng)治,于1940年把王串場村分成三大塊,分別以姓氏命名為三條胡同,即:趙家胡同、崔家胡同、張家胡同。既便如此,王串場這一地名仍在百姓之間延續(xù)使用,而且解放后在此新辟的街巷和居民區(qū),也多以王串場為主來命名地名。
解放后,1952年開始至今,天津市政府以及河北區(qū)政府在這里統(tǒng)一規(guī)劃開辟新居民區(qū),使得王串場這一帶成為幢幢高樓拔地而起的大型居民住宅小區(q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