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jīng) 云真子 愚解 太上老君者,太清道德天尊是也。春秋時,天尊化身老子下降,著道德五千文,為世所悉知。清靜者,抱一守中,上乘無為之事也。經(jīng)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fù)。是靜極,然后能生動;陰極,而后能生陽。復(fù),即陽生也,故曰:一陽來復(fù)本。常清靜者,能守清靜之道也。此守,非用心為之,乃不守之守也。經(jīng)曰:知而不守是功夫。即此也。經(jīng)者,全真無假之文也。夫閱全真無假之文,能做全真無假之人,是以經(jīng)字以醒眾人也。 老君曰: 開篇點明老君曰三字,是以警人,此乃老君直言之真文,非世間虛假之學(xué),乃全真無假之言。是文字字珠璣,須細細研讀,深究其理,方得其旨也。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 人言大道至哉云云,然終究不知大道為何物。此言大道無形,告人大道非世間一切有形之物,人不可見之也。經(jīng)曰:百姓日用,而不知。然雖其不可見,卻生育天地,為天地之源也。昔鴻蒙未判,天地未分之時,一炁流行,唯有道存焉。是故惟道乃天地之先,而為萬物之根本也。天地得道能生,若人能得而不失,則與天地共壽也。 大道無情,運行日月。 無情者,無后天習(xí)氣之性也。無后天之情,方能守中庸之道,而先天真情顯現(xiàn)也。真情,即是道心,又曰:天良真心,是也。經(jīng)曰:天地不仁。不仁,即是無情也,非是二義。因其無情,故能真情顯現(xiàn),而一炁充盈,使日月星斗,運行不休也。若人能除盡人心習(xí)氣,而道心發(fā)現(xiàn),則能生生不息,永無老死矣。 大道無名,長養(yǎng)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萬物未生之時,大道恒存。是故道也者,本無名號,故不知其名也。因方便之談,強名之曰道耳。然此無名之物,乃是生生之本,生命之根。萬物有道則生,耗盡則死。道者,炁也。人生之初,神全炁足,故曰性本善是也。然自二八以來,上下耗用,日漸虧缺,至于老死也。若能回頭是岸,守道歸中,養(yǎng)炁存神,則永不耗盡,何以有死焉?經(jīng)曰:老僧會接無根樹,能續(xù)無油海底燈。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 清者陽氣也,濁者陰氣也。陽清則動也,陰濁則靜也。蓋陰陽相輔而成道,動靜相合以為真也。入室行功之初,乃須存無守有,以雌護雄,神入炁穴。至于靜極,一陽發(fā)生,是乃靜中生動也。夫所生之物,清者為壬,濁者為癸,有壬無癸則時未至,而壬盡化為癸則藥老也。半壬半癸之時,正是采藥之機。是時,有清有濁之謂也。值此若能巧運天機,則神仙可冀也。 天清地濁,天動地靜。 天地形成之初,清陽之氣上升,乃為天;濁陰之氣下降,而成地。玄穹渺渺,無所定形;地宇茫茫,可以載物,此皆陰陽二氣升降之能也。夫天一之水,發(fā)生于玄關(guān)之時,乃須無所思慮,凝神靜照,小心護持。所生之水,源流清澈,得以沿黃道上升也。若斯時情欲萌發(fā),水源立濁,其所生之水則無上升之能,而順陽關(guān)流下,漏失體外矣,學(xué)人可不慎哉。 男清女濁,男動女靜。 男者,以象乾卦也;女者,以象坤卦也。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乾坤和合,而萬化方成。乾者,剛健之鼎也;坤者,柔順之爐也。意志堅強,猛力用功,故曰動也;次第漸行,默默觀照,是云靜也。爐鼎鑄罷,煉道之器成也。 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本者,無為清靜之本來也;末者,有為之旁術(shù)也。道乃常守清靜之本,而去有為之法,無為而能無不為,故生萬物。是則人能常守清靜之本,舍旁門之末,則一炁得以生,得其一而萬事畢矣,又何須搬西弄東,符箓咒訣之事哉。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 夫先天一物,本來清靈,絕無半點雜漬。而后天情欲漸開,清化為濁,漸而流失。故云清者濁之源是也。人情欲之火難伏,唯有先天之水得滅之。先天之水,即先天一炁是也。一炁從動中來,能澆滅躁火,而人得以入靜定之中。靜中生動,動以致靜,玄妙之處也。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道于清靜之中,而天地得以生,得以萬壽無老死。人能常守清靜,則吾身自有一天地,藉之修煉,可以成功也。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 吾未生身時,乃有一物,為吾本來面目,名曰元神,號曰清靜法身。元神喜靜,于靜中方能顯現(xiàn)。而吾后天識神喜動,整日胡思妄想,躁動不安,一分一秒,亦不得休歇。此識神,又名人心也。只因識神上位,乃使元神隱匿,而不得見。此識神日夜消耗元神,耗盡則吾難自保矣。若能令人心識神退位,而元神做主,去偽存真,真我依舊為真我,而常處于清靜之中矣。如此行功,則能行之無礙,頭頭是道也。 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此處言人心,非上句所言之人心識神也,乃云人之本心。吾本心即是靈知元神,本喜清靜,奈何后天情欲牽絆,擾亂其心,令其不得歸于清靜也。不得清靜,則元神隱匿,而識神情欲做主,敗我命根也。是言人心二義者,蓋暢乎行文耳。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上二句言后天情欲識神蒙蔽先天元神,使其不得清靜,此二句則言懲忿窒欲,卻除后天識神之蔽也。遣、澄者,皆消除之義也。若能消除人心識神,后天情欲,則先天本來面目,自然發(fā)現(xiàn)。此本來面目,清靜自然。正所謂人心死而道心生,識神退而元神顯也。 自然六欲不生,而三毒消滅。 六欲,即眼耳鼻舌身意;三毒,即貪嗔癡是也。若能令識神退位,元神做主,常入清靜之中,則元神真火,時時寂照,二六時中,不離這個,六欲將萌,當(dāng)即斬斷;三毒將起,即刻澆滅。經(jīng)曰:但凝照心,不凝住心。如此知而不守,不守而守,常入無有之鄉(xiāng),自得其要妙焉。 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 遣欲澄心,可使元神現(xiàn),而三毒六欲無可生也。若三毒六欲尚有可生,是為遣欲澄心之事未畢也。若能猛力用功,雖道阻且長,然若果能為之,則三毒六欲,何能害吾身哉。 能遣之者,內(nèi)觀其心,心無其心; 若能遣除情欲之性,即元神做主,時時寂照。所謂內(nèi)觀者,非以眼光觀之,乃以神光照之耳。元神真火觀照身內(nèi),而吾識神妄想之心自不發(fā)生,是謂無其心也。 外觀其形,形無其形; 形者,色身也。此一句,教人莫執(zhí)色身。若執(zhí)于色身上下,終不得清靜也。今旁門之中,有導(dǎo)引搬運者,有存想穴位者,有以心腎為坎離者,有以肺肝為龍虎者。有以腦中為祖竅者,有以臍下為玄關(guān)者,不勝枚舉。概而論之,若執(zhí)于后天色身之中,何能返復(fù)先天?經(jīng)曰:若無吾身,吾何有患。蓋言乎此也。 遠觀其物,物無其物; 上言不執(zhí)于自己之色身,此言不執(zhí)于外物諸相也。物者,外物也。觀其物,視之不見;聽其物,聽之不聞,是謂希夷。如此行持,對景忘情,則已入清靜之中。 三者既無,唯見于空。 三者,乃是無其心、無其形、無其物也。此句乃是總述以上三句,若能三者皆無,則為見于真空也。何謂真空?真空即道也。道于真空之中,非頑空也。何以言哉?真空雖云空,其實不空也。其中有至靈之物,先天一炁也。一炁者,妙有也。道炁二者,同出異名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此千古絕妙之處也,學(xué)人當(dāng)細細思索之。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 前言皆教人不執(zhí)于有形之物,今始教人莫執(zhí)空相。觀空者,非以眼觀之,亦非識神存想之,乃以元神寂照也。觀空亦空,無意以觀之也。如此觀照,乃是真空,而非頑空也。如此元神漸顯,識神漸隱,至于無所空時,妄念滅盡,元神做主也。 所空既無,無無亦無。 既已入得虛無真空,元神做主,則萬般雜念,盡皆滅去。而除念之念,亦須滅去。無除念之念者,無無也。 無無既無,湛然常寂。 無萬般一切念頭,若能十二時內(nèi),時時守中,昏昏默默,靜照無為,則去道不遠,常清常靜,湛然常寂也。 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 此二句乃承上句之所言,常入清靜,默默寂照,至于靜無所靜處,謂之靜極也。靜極則道顯,而一陽生也。陽生,即是先天真水也。此水,能澆滅萬般躁火,而欲自不生也。欲不自生,則謂之真靜也。夫人下手之處,雖能偶得片刻清靜,然時常轉(zhuǎn)瞬即逝,萬般雜念,揮之不去,此非真靜,而躁火未滅之故。 真常應(yīng)物,真常得性。 所謂應(yīng)物者,即是理世間雜瑣之塵事。夫修道,并非參禪打坐,不是避靜離俗,還須于世間打煉也。若能于紅塵世事中周旋自如,而非逃避了事,則靜定中之萬般雜念,安能奈何于我,此謂之真常也。呂祖曰:真常須應(yīng)物,應(yīng)物要不迷。能不迷于念頭之中,而能覺乎念頭之所起,當(dāng)即斬斷,是真覺也。若能如此,謂之得性也。 常應(yīng)常靜,常清靜矣。 通應(yīng)世之法而不迷于其中,何其難哉。然能為之者,皆真志士也。若能事來則應(yīng),而事去則靜,出入無礙,可謂之明心也。若能如此,于幻象之中,能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對境無心,不為所動,則于鬧市之中,吾自清靜,何須出家避俗,賴于外物耶?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 道也者,于靜極之中,方可顯現(xiàn),尋之采煉而成道基也。故于清靜之中,漸近乎道也。 既入真道,名為得道。 道即一物,又曰太極,又曰金丹,又曰圓覺,總是真空。入此真空之中,則得此一炁也。一炁者,道也,自虛無中來。若自清靜之中得此一炁,謂之得道也。 雖名得道,實無所得。 此道,不可見,不可聞,不可觸,吾恒有之。若吾無道,吾身死矣。此道,乃生生之本,布遍大千世界之中,是吾若得此道,雖云有得,實無所得也。若云無所得,吾所得之物,寶之甚矣。 為化眾生,名為得道。 己身道成尚不足焉,還須外積陰功,方能有丹書來詔。此句乃為補充,是告誡學(xué)人,度己之后,還須隨緣化人,提拔有志,方能功德圓滿。 得悟之者,可傳圣道。 此句總結(jié),若能明悟經(jīng)中至理,則可授之大道也。所謂性由自悟,命必師傳,學(xué)人若能明悟自性,則當(dāng)求師救命,添續(xù)燈油也。而凡為真師者,其所傳之人,必可明悟自性也。非其類者,真師不傳。 老君曰:上士不爭,下士好爭。 上士能行無為之道,不與人爭也,其效乎水,而幾于道也。其常處于清靜之中,常采先天靈藥,而三毒六欲消滅也,自無爭斗之心,能為人之下,成己身之道也。而下士理未明,性未修,終日歪曲真意,盲猜瞎練,于世事,于修行,皆是爭強好勝,如此安能明悟真道焉。 上德不德,下德執(zhí)德。執(zhí)著之者,不明道德。 德之最高者,好生也。好生者,惜吾之命也。惜吾命者,寶吾先天三寶也。上德之人,通曉此理,時時靜照無為,養(yǎng)己身之性命,于外物則隨緣行善,而不執(zhí)于行善之事也,蓋發(fā)乎本心而已。下德之士,行善積德,乃是貪圖陰功,有謀而為之,斯之為善也,善則善矣,何以有功德乎?是乃執(zhí)著于此者,不明道德之真義也,舍本逐末,流入曲徑之中,惜哉。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 自此言不得真道之因也。眾生之中,能得真道而常清靜者,似若麟角。何以致之?有妄心也。妄心,即識神。吾識神一日十二時中,胡思妄想,片刻不息,故謂之妄心也。 既有妄心,即驚其神。 有此妄心整日思想,則元神受蔽而不顯,且日日消耗,傷及元神也。故謂之驚其神。此神非妄心識神也,乃吾先天元神也。 既驚其神,即著萬物。 先天元神,受驚隱遁,識神做主,若無物牽制,則整日眼觀五色,耳聞五音,口嘗五味,鼻嗅五香,識神則產(chǎn)生萬般幻想,即便閉目靜坐,思緒亦至不知何處也。若欲掃清思緒,還須猛力用功,鍛煉吾性,以至于心猿牢鎖,意馬高栓,元神做主,識神退去,方保無虞也。 既著萬物,即生貪求。 若整日癡心妄想,因觀物起念,此念或欲得之,或欲去之,或欲目睹口嘗之,等等諸念,總是貪求之心。此貪心根深蒂固,非大烈士不得除之也。 既生貪求,即是煩惱。 既有貪求之心,若求而得之,則欲得寸進尺;若求之不得,則愈欲得之。整日煩苦,淪入紅塵,不得解脫。若能跳出其中,冷眼審視,方覺心驚膽戰(zhàn),才知其中之可懼者也。 煩惱妄想,憂苦身心。 如上所言,諸般貪求妄想,整日揮之不去,沉淪其中,勞心耗神,損害性命,若不驚醒,狠力跳出,此生何去哉! 便遭濁辱,流浪生死。 若過沉溺于貪求妄想之中,則如上言,若得之而求愈多,若不得而念愈深,如此愈發(fā)不可自拔也,故謂之本性遭受濁辱,不得清靜也。若自性不現(xiàn),清靜不得,則生老病死,亦不可脫,難免再入輪回,重返苦海之中。 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噫!輪回一入,何時再得人身焉?即得人身,何時復(fù)能聞道焉?何時能行之焉?蓋唯日日消耗,再墮紅塵,是故一入迷途,再無出期也!學(xué)人當(dāng)深深警醒之!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 道于真空之中,其唯先天一炁存之。唯有明悟道之理者,乃能得之而為己用也。一炁乃生生之母,萬物得之者生,耗盡則死。若能時時采而用之,吾何愁不得長生無死耶? 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其炁也者,為靜極之中,入虛無之窟,乃能發(fā)現(xiàn)。若知得之之法,謂之悟道也。因入清靜乃能得,故曰得悟道者,常清靜矣。此句全文之末,總括之語。經(jīng)之旨也,唯入清靜之中,而能得真道,為吾所用也。若能得之,可以恒少壯,無老死,永脫歷劫輪回,逍遙于無窮矣。 仙人葛翁曰: 仙人葛翁,即葛天師葛玄是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