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中多東西向橫谷(陘),著名的有軍都陘、蒲陰陘、飛狐陘、井陘、滏口陘、白陘、太行陘、軹關陘等,古稱太行八陘,即古代晉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來的8條咽喉通道,是三省邊界的重要軍事關隘所在之地。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下面我們來看一看傳說中的太行山奇險,體驗下太行八徑之雄偉險峻。 第一陘:軹關陘——太行第一陘 ?軹關陘的起始在濟源縣西十一華里處,關當孔道,因曰軹關,軹關陘的最后一關為現(xiàn)侯馬市南的鐵鈴關,形勢險峻,自古為用兵之地。 ?第二陘:太行陘——太行雄關逐中原 “五月相呼度太行,摧輪不道羊腸苦”,這是李白留下的著名詩句,描寫了古代人們穿越“太行陘”之難,李白走過的古陘,也許與今人常走的大路不同。歷史上的太行陘闊不過三步,長不及四十里,但它卻是一條極其重要的戰(zhàn)略通道,為山西上黨地區(qū)南下太行所必經,由此陘南下可直抵虎牢關,是逐鹿中原的要陘之一,戰(zhàn)國時期,秦將白起截斷太行陘,斷絕了韓國上黨與國都的聯(lián)系,使得上黨被迫降趙,從而引發(fā)了改寫中國歷史的長平之戰(zhàn)。 在今河南省沁陽市西北三十五華里處,陘闊三步,長四十華里,沿陘北上太行,在山西省晉城之南的太行山上,有關名曰“太行關”,又稱天井關,雄定關,形勢雄峻,素稱天險。由此陘南下可直抵虎牢關,是逐鹿中原的要陘之一。 第三陘:白陘——蹄印馱鈴似依舊 此外,白陘是太行八陘中目前保存距離最長、最完整的古馬古道,現(xiàn)在棧道上還留存著多處馬蹄印,走在白陘上,腳底感觸著馬蹄印,似乎馱鈴依舊回蕩在山谷與古道之間。 在山西省陵川縣東約三十公里處是太行八陘中目前保存距離最長、最完整的茶馬古道。如今棧道上還留存著多處馬蹄印,古道總長五公里,寬2米,由七十二拐和古棧道兩部分組成。據(jù)此陘可南渡黃河攻開封,東可向大名進擊,北可窺安陽、邯鄲,是個可攻可退可守的軍事要地。 第四陘:滏口陘——滏水源地,泉涌如滏揚湯 陘中有滏水源地,泉涌如滏揚湯,故名,滏口陘位于河北邯鄲西,連通山西黎城東陽關,是上黨盆地東出太行的主要通道之一,今天的長邯鐵路、公路大致依此道而筑。長平之戰(zhàn)中,四十萬趙軍由此道西進走上了不歸之路;東漢末年,曹操大敗袁尚于此;此外,秦滅趙、爾朱榮攻葛榮、北周滅北齊之戰(zhàn),均由此東出太行。 遺址內大量發(fā)現(xiàn)農業(yè)生產工具、糧食加工工具與堆積的糧食,說明磁山人已經有了比較發(fā)達的農業(yè),遺址內也出土了大量狗、豬、羊、雞等家畜骨骼,尤其是在這里發(fā)現(xiàn)的雞,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中國最早的家雞,也是目前已經發(fā)現(xiàn)的世界上最早的家雞,后來,由于水源充足,土地肥沃,這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勵精圖治的中華兒女。 第五陘:井陘——太行八陘第五陘,天下九塞第六塞 井陘古道東出土門,西度故關、娘子關,“車不得方軌,騎不能成列”的井陘口內古道,就是將上述三座古老的城池一線相穿,成為中國最為馳名的古驛道之一。 第六陘:飛狐陘——扼吭拊背,進逼幽燕 飛狐陘位于今河北省淶源縣北和蔚縣之南,該徑兩崖峭立,一線微通,蜿蜓百余華里。古人云:踞飛狐,扼吭拊背,進逼幽、燕,最勝之地也。 第七陘:蒲陰陘——南下逼晉翼,北上通京都 蒲陰陘起于河北易縣,至淶源與飛狐陘銜接。這條古道實際上也就是拒馬河上游的河谷,這里已經相當靠近北京了,歷史上這里發(fā)生的戰(zhàn)事,大都是直接為了爭占北京。 該徑在今河北省易縣西紫荊嶺上,山嶺有紫荊關,也稱子莊關,宋時稱為金陂關,元、明以來始稱紫荊關,其地峰巒峭峙,仄陘內通,是達山西大同的軍事要隘。 第八陘:軍都陘——太行八陘之最后一陘 狹義上的軍都陘不長,從南口到北口八達嶺關城,也就二十來公里,徒步4小時就能走一遍;廣義的軍都陘出八達嶺隘口,在北邊的大海坨山和南邊的老虎嘴山之間的懷來谷地西行,還是有不少可看之處。 該徑在今北京市昌平縣西北之居庸山,古名軍都山,軍都陘有關曰居庸關,因其在居庸山中而得名,又稱軍都關,北齊稱納款關,唐曰薊門關,其地層巒疊嶂,形勢雄偉,懸崖夾峙,巨澗中流,奇險天開,古稱要隘,此陘是古代出燕入晉北去內蒙塞外的咽喉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