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分布
于姓 為境內(nèi)第一大姓,約1.6萬戶。各鎮(zhèn)均有分布, 以南部沿海各鎮(zhèn)和中部的夏村、大孤山兩鎮(zhèn)為多。多直接由榮成縣赤山遷入,部分由赤山徙文登縣大水泊次遷境內(nèi),少數(shù)為明代軍戶落籍。(1)金時,于廣由赤山遷境內(nèi)建司馬莊村, 后裔先后析居南司馬莊、東司馬莊、小管村、圈港、赤家口、果棗夼、管村、玉皇臺、滕河、風(fēng)臺頂、人石、官莊、于家莊、騰甲莊、戰(zhàn)家夼、桑行埠、小疃、黃埠崖、金碃嶺、打磨、城陰、汪水、育黎、藏金夼、于家、流水頭、李格莊、于家圈、孫家夼、于莊、輝湛、下萬口、北東莊等村。(2)元末明初,由赤山先后遷士子于家、西泓于家、洋村、石頭圈等村。士子于家于姓后裔析居小孤山、八里甸、石硼楊家、大木、吉林、王家口、東洋水等村;西泓于家于姓后裔析居寨前、旗桿石、新莊、西王家莊、院前、西山、后山于家、姜格、金港、港頭、翁家埠、常家莊等村;洋村于姓后裔析居老莊、東南塂、東劉家莊、東王家莊、東南寨等村。(3)明末清初,午極、于家疃、于家屯、蓬家夼、鐵山、小庵、李家興、周格莊等村于姓由榮成縣赤山先遷文登縣大水泊,次遷境內(nèi)。(4)蘆頭、水頭兩村于姓系明永樂年間后由云南從軍海陽所落籍,其后裔析居封贈山、姜家莊等村。
乳山信息港補(bǔ)充資料:于氏第一代(于叔)至第十代在河南沁陽;代表人物于劂第九代;于乾、于坤第十代;第十一代至第二十六代也在河南沁陽;公元前249年一支于姓遷至山東郯城;二十六代至三十五代在山東郯城;第三十六代到七十代(于敬祖)在山東省榮城斥山搬到固山;第七十一代(于禮)在洪水瀾(七十二代為于堅)搬到大水泊,而后人丁興旺陸續(xù)遷到全國各地。據(jù)《于氏譜族》記載:廣公世居文登之赤山,大宋南渡時,金兵亂華,公自赤山遷居寧海州之南乳山鄉(xiāng)石山社赫家疃(即今天的山東省乳山市乳山寨鎮(zhèn)北司馬莊村),離城一百四十里,歷宋而元明清,國朝乾隆元年奉憲裁登州四衛(wèi),而以大嵩衛(wèi)為海陽縣,割萊陽之行村林次嵩山三鄉(xiāng)寧海之乳山亦隸焉,自文登入海陽迄今千余年。(資料提供:QQ:228130050)
究以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也。不修則正統(tǒng)與偏安無異,譜不敘則嫡派與支庶何殊,國之本在家譜,教史為尤重焉。吾族于氏之譜,相傳失于道光末年,南匪之亂,連年戎馬倉皇。是以無復(fù)修之舉。迨至咸豐九年,先祖 蔚首倡是舉,大家樂意,是用輯成。始祖諱 華野原籍直隸正定府棗強(qiáng)縣。子三,基洪、心洪、道洪,基洪、心洪遷居臨淄縣,道洪遷居沂水縣三泉莊云。然此特支譜耳。未遑及于闔族也,既而光緒二十四年,浚卿族伯又與臨淄通譜,譜載始祖母原籍登州府文登縣斥山寨,遭明初花馬之變,與始祖相失,率子三人興游、興海、三子失諱,遷于臨淄之于家莊,三世福、慶、祚,祚出外,子失諱,下列華野祖,但華野祖既出于臨淄,應(yīng)以文登為原籍,何言乎原籍棗強(qiáng)縣豈。祚祖出外,即遷棗強(qiáng),遂以棗強(qiáng)為華野祖之原籍歟。抑基洪祖兄弟遷居以后,華野祖庭闈冷落,自棗強(qiáng)回臨淄同基洪、心洪二祖,復(fù)臨淄遷沂水與道洪祖完聚于三泉莊歟。其中疑團(tuán)索解不得,撫躬自問,忘祖之罪所不免矣。今重修族譜,若本前次所敘而修,則與后次所敘不合,若本后次所敘而修,又與前次所敘有悖,大家共議,本咸豐九年所敘以華野祖為始,為沂水于氏,族譜以光緒二十四年所敘存為淄沂水合譜。庶不負(fù)前人,承先啟后之盛舉。聊以釋后人之疑云爾(資料提供:QQ:653186810)
......而于氏則為漢丞相、定西侯于定國之后,由郯城遷入斥山。遷徙時間雖未詳載,大致在西漢末年王莽時代。至宋代已成斥山望族。由于人口繁盛,斥山地狹,于北宋元豐五年分兩支遷出,一支遷文登,一支遷青州。 附:文登于氏居住村莊表敘 緬稽我祖,圖騰斥山。而崮山后,而洪水瀾,至大水泊,是曰三遷。遷居始祖,名諱曰堅。衍興兒祖,約四百年。龍河繼起,兄弟蟬聯(lián)。一傳而后,兄弟十三。族益日大,支益日繁。人丁劇增,詎能合爨(cuàn,燒火煮飯)。里仁為美,擇地而安。東至海際,西極昆山。南北遷徙,各成家園。不有敘述,久忘流源。繪圖列表,用資考參。九族既睦,痛癢相關(guān)。繁榮滋殖,億萬斯年。 源漳謹(jǐn)敘 (資料來源:榮成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