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醫(yī)證型 1、肝胃不和證上海中醫(yī)藥大學(xué)附屬曙光醫(yī)院東院中醫(yī)科程勇 (1)主要癥候:①胃脘脹痛或痛竄兩脅。②噯氣頻繁。③嘈雜泛酸。④脈弦。 (2)次要癥候:①胃黏膜急性活動(dòng)性炎癥。②膽汁反流。③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 (3)證型確定:具備主證2項(xiàng)加次證1次,或主證第1項(xiàng)加次證2項(xiàng)。 2、脾胃虛弱(含虛寒)證 (1)主要癥候:①胃脘隱痛。②喜按喜暖。③食后脘悶。④納呆少食。⑤便溏腹瀉。⑥四肢乏力。⑦舌質(zhì)淡紅,有齒印,苔薄白或白。 (2)次要癥候:①胃黏膜可見紅斑或粗糙不平。②粘液稀薄而多。③胃酸偏低。④脈沉細(xì)。 (3)證型確定:具備主證3項(xiàng)加次證1項(xiàng),或主證2項(xiàng)加次證2項(xiàng)。 3、脾胃濕熱證 (1)主要癥候:①胃脘灼熱脹痛。②口苦口臭。③脘腹痞悶,渴不欲飲。④舌質(zhì)紅,邊尖深紅,苔黃厚或膩。 (2)次要癥候:①胃黏膜急性活動(dòng)性炎癥,充血糜爛明顯。②小便黃。③脈滑或濡數(shù)。 (3)證型確定:具備主證2項(xiàng)加次證1項(xiàng)。 4、胃陰不足證 (l)主要癥候:①胃脘灼熱疼痛。②口干舌燥。③大便干燥。④舌紅少津無苔或剝苔或有裂紋。 (2)次要癥候:①胃黏膜呈顆粒狀或血管顯露。②胃黏膜干燥,黏液少或胃酸偏低。③黏膜充血水腫或小糜爛。④脈細(xì)數(shù)或弦細(xì)。 (3)證型確定:具備主證2項(xiàng)加次證1項(xiàng),或主證1項(xiàng)加次證2項(xiàng)。 5、胃絡(luò)瘀阻證 (1)主要癥候:①胃脘痛有定處,不喜按或拒按。②大便潛血陽(yáng)性或黑便。③舌質(zhì)暗紅或紫暗,有瘀點(diǎn)。 (2)次要癥候:①胃痛日久不愈。②胃黏膜充血腫脹,伴瘀斑或出血點(diǎn)。③脈弦澀。 (3)證型確定:具備主證2項(xiàng),或主證第1項(xiàng)加次證2項(xiàng)。 6、脾虛氣滯證 (1)主要癥候:①胃脘脹滿或脹痛,胃有沉重感。②食欲不振,食后腹脹。③噯氣頻發(fā)。 (2)次要癥候:①大便時(shí)溏時(shí)結(jié)。②面色萎黃。③神疲乏力。④舌體胖、質(zhì)淡紅、苔薄白。⑤脈沉緩或沉細(xì)。 (3)證型確定:具備主證2項(xiàng)加次證1項(xiàng),或主證第1項(xiàng)加次證2項(xiàng)。 二、辨證論治 1、肝胃不和證 治則:疏肝理氣,和胃解郁 方藥: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白芍、枳殼、川芎、香附、陳皮、佛手、蘇梗、延胡索、甘草) 加減:偏寒者加高良姜或?yàn)跛?;偏熱者加川黃連或山梔子;脹甚者加廣木香、砂仁;吞酸者加鍛烏賊骨、瓦楞子、浙貝母;痛甚者加川楝子。 2、脾胃虛弱證 治則:溫中健脾,益氣和胃 方藥:香砂六君子湯合黃芪建中湯加減(黨參、茯苓、白術(shù)、陳皮、廣木香、砂仁、黃芪、桂枝、白芍、生姜、甘草) 加減:腹脹便溏者加炒扁豆、薏苡仁、蓮子肉;食后腹脹、噯氣者加香椽、佛手、炒三仙;泛吐清水者加姜半夏、草豆蔻;寒氣盛者加良附丸或干姜、肉桂。 3、脾胃濕熱證 治則:清熱化濕,和中醒脾 方藥:三仁湯合連樸飲加減(黃連、黃芩、白蔻仁、蒲公英、生薏苡仁、法半夏、茯芩、厚樸、甘草) 加減:胃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郁金;大便不爽者加大黃、枳實(shí);惡心、嘔吐者加竹茹、生姜、佩蘭;納呆者加雞內(nèi)金、谷芽、麥芽。 4、胃陰不足證 治則:養(yǎng)陰益胃,和絡(luò)止痛 方藥:一貫煎合芍藥甘草湯加減(北沙參、太子參、麥冬、生地、梔子、當(dāng)歸、金鈴子、白芍、甘草、綠萼梅、八月扎、香椽皮、雞內(nèi)金) 加減:口干甚、舌紅赤者加天花粉、石斛;大便干結(jié)者加玄參、火麻仁;納呆者加谷芽、麥芽、烏梅、山楂。 5、胃絡(luò)瘀阻證 治則: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方藥:失笑散合丹參飲加減〔五靈脂、蒲黃、丹參、檀香(后下)、砂仁、三七粉(沖服)、延胡索、郁金、枳殼、炒莪術(shù)〕 加減:偏實(shí)熱者可加大黃、金川楝;偏寒者加肉桂、烏藥;兼氣虛者加黃芪、黨參;陰虛者加生地、白芍、百合;黑便者加血余炭、阿膠(烊化)。 6、脾虛氣滯證 治則:健脾理氣,活血化瘀 方藥:四君子湯合四逆散加減(柴胡、白芍、枳殼、黨參、白術(shù)、茯苓、郁金、蒲黃、五靈脂、九香蟲、丹參、甘草) 加減:痛甚加延胡索、皂角刺;偏寒者加肉桂、烏藥;空腹痛伴泛酸者加烏賊骨、浙貝母;腹脹疼滿,噯氣頻繁者加厚樸、蘇梗、香附;大便稀溏者加桂枝、炮姜;大便秘結(jié)者以枳實(shí)易枳殼,加萊菔子、檳榔片、肉從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