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為大家介紹的是計量博物館館藏精品——漢代青銅量具一組。 計量博物館內(nèi)所藏的這套漢代青銅量具,總共八件,每件的尺寸都略有不同,外形為廣口長柄,柄端有環(huán),可以懸掛。最大的一件全長11.3cm,表面直徑3.2cm,底部直徑1.8cm,高1.5cm;最小的一件全長僅6.6cm,表面直徑1.2cm,底部直徑0.7cm,高0.7cm。它們分別能夠測量圭、撮、龠、合等多種古代容量單位。 ▲計量博物館館藏精品漢代青銅量具一組 ▲所藏漢代青銅量具中最小的兩件 說到我國古代容量單位,其中“升”、“斗”、“斛(hu二聲)”是大家比較熟知的,而“升”以下的小容量單位如“圭(gui平聲)”、“撮(cuo平聲)”、“龠(yue四聲)”、“合(ge三聲)”等,由于其使用并沒有像大容量器具那樣廣泛,所以也就不太為人們所知了。 ▲新莽銅嘉量分銘摹本,紀錄了各量的尺寸及容量; 及始建國銅撮及銘文拓本 而實際上,根據(jù)文獻考證得知,“圭、撮、龠、合”以與“升、斗”的進位關系在漢代早已確立,分別為: 1斗=10升,1升=1合,1合=2龠,1龠=5撮,1撮=4圭,1圭=64粒秬黍(jù shǔ)的體積。 ▲秬黍是一種黑黍,是中國古代的度量衡的基準單位 也就是說,早在我國漢代,以“龠、合、升,斗、斛”為容量單位的五量制已經(jīng)完善,新莽時期,甚至有了七量制的產(chǎn)生。而這些青銅小容量器具的存在就很好的印證了漢代容量制度在當時人們生活與生產(chǎn)中的廣泛實施。這也就是為什么這組漢代青銅量具一直被視若珍寶的原因了。
▲公元9年,外戚王莽篡奪了漢室政權,改國號為“新”。 王莽立意改革,但多項政治改革均以失敗告終, 而其在度量衡方面的改革卻影響深遠。 自古以來,任何一項制度從起源到成熟、完備,都需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中國古代度量衡制度亦是如此,從先秦時期的萌芽狀態(tài),到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到漢代度量衡制度得以最終完善。 ▲打虎亭漢墓壁畫,壁畫場面壯闊,構圖嚴謹,色彩鮮艷。 縱觀漢代420多年的歷史,作為第一個延續(xù)數(shù)百年的封建帝國,漢代完善了秦朝開創(chuàng)的各項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制度,度量衡制度也是其中之一。這一時期,我國的度量衡制度最終完備,長度、容量和重量單位體系得以完整建立,量值基本確定,度量衡器具已大量發(fā)明并且制作精美,最關鍵的是,度量衡制度所蘊含的思想理論也得以最終成熟。 ▲未央宮建于漢高祖七年,是中國古代規(guī)模最大的宮殿建筑群之一,奠定了中國兩千余年宮城建筑的基本格局。 計量博物館原創(chuàng)視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