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線療法的概念:·穴位埋線療法是在祖國醫(yī)學的臟腑、氣血、經絡理論指導下,把羊腸線埋植在相應腧穴和特定部位中,利用其對穴位的持續(xù)性刺激作用來治療疾病,屬于針灸療法在臨床上的延伸和發(fā)展。 穴位埋線基本原理:1、中醫(yī) ·針刺效應 ·埋線效應 ·刺血效應2、西醫(yī) ·化學刺激效應 ·組織療法效應 穴位埋線治療原理·針刺效應 ·穴位埋線作為一種穴位刺激療法,同樣可起到針刺效應以治療疾病。埋線時,需用針具刺入穴內埋入腸線;此時即可產生酸、 麻、脹、重等感覺,由于埋線針具較毫針更粗大,其剌激感應更強烈,這與針刺產生的針感及傳導是一致的,它通過經絡作用于機體,起到協(xié)調臟腑,調和氣血,疏通經絡的作用。 ·刺血效應 ·刺血療法是用針具刺破絡脈,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端貑枴ふ{經論》說視其血絡刺出其血,無令惡血得入于經,以成其疾?!薄把t經隧通矣”。說明剌血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埋線時往往會刺破絡脈,致針眼處有少量出血或滲血,這就 產生了刺血效應??筛纳莆⒀h(huán),緩解血管痙攣,從而改善了局 部組織缺血缺氧狀態(tài),調動人體的免疫機能,激發(fā)體內的防御機 制。因此,埋線操作時,同樣可起到刺血效應,以協(xié)調經絡的虛 實,從而調整人體臟腑、經絡及氣血功能。 ·留針及埋針效應 ·在針灸治療實踐中,留針及埋針對提高療效有重要作用,而埋線后,腸線在體內軟化、分解、液化及吸收的過程,對穴位產生的生理物理及生物化學刺激可長達20天至4個月(持續(xù)時間與腸線粗細成正比),其刺激感應維持時間是任何留針和埋針法所不能比擬的。從而彌補了針刺時間短,疾病恢復慢,易復發(fā)及就 診次數(shù)多等缺點,使疾病在較長時間里依靠這種良性刺激不斷得到調整和修復,故能起到比留針和埋針更好的療效。 穴位埋線的特點
·刺激持久,祛頑療固 · 穴位埋線療法以線代針,埋入穴內,慢慢軟化、分解、液化、吸收,對穴位產生一種柔和而持久的刺激。一般說來,由于腸線刺激平和,信息沖動平穩(wěn)而弱,對大腦皮層里的急性疾病較強的病理信 息干擾和抑制力量不足,因而不能迅速產生作用,但對慢性疾病卻顯示了良好的效果。腸線對穴位的刺激和局部組織損傷的修復過程較長,積蓄的后作用較持久,可達3個月以上,使患病部位在較長時間里依靠這種良性刺激不斷得到調整和修復。因此,臨床對慢性疾病甚到一些痼疾運用埋線治療,往往取得滿意療效。 ·精確選穴 · 臨床往往選取經過長期實踐總結出來的有效穴位,進行埋 線,每次少則1穴,多則2-3穴。因為穴位埋線治療次數(shù)少,間隔時間長,不可能像針刺一樣,今日刺此穴乏效,明日又取它穴。它要求一旦找準效穴,將腸線埋入,其刺激信息源源不斷,經穴位、經絡、神經傳導到達病所,一舉取效。這樣不僅減少患者手術之 苦,且可使處方效專力宏,避免選穴過多,刺激信息過雜,在大腦 皮層形成互相干擾,反不能抑制病理信息,甚至可能導致機體功 能失常,徒增患者痛苦。埋線療法強調取穴精煉。它往往選取經過長期臨床實踐總結出來的有效穴位進行埋線,并強調取穴求精,用盡量少的穴位,達到盡量好的效果。 ·精用組穴,交替調息 · 穴位埋線療法是一種微創(chuàng)性治療方法,埋線后不可能在數(shù)天內局部完全復原,為了在短期內對疾病加強治療作用,往往在辨證取穴基礎上,對有效穴位進行組合,分成2~ 3組,交替使用,這樣就可縮短每次治療間隔時間,以維護較強的刺激效應,且使穴位有調息之機,避免穴位產生耐受性而乏效。同時,尚可通過分組進行精確配伍,使“君、臣、佐、使”合理搭配,加強其協(xié)同作用和增加效益。 ·注重敏感穴,多選特定穴 · 1、敏感穴位是機體疾病通過經絡在體表上的反應點,為邪氣在經脈中聚匯搏結之所,能較準確地反應疾病情況。在這些穴位進行埋線治療疾病,往往有較高療效。臨床觀察表明,患者患病部位、種類、性質、程度不同,敏感穴情況也會發(fā)生變化,病種及類型不同,敏感穴位也不同。如慢性胃炎多在胃俞、足三里,而氣管炎 多在八華、肺俞產生敏感反應;胃潰瘍發(fā)生在胃小彎,多反應于巨闕、中脘,發(fā)生在胃大彎和十二指腸多在梁門、承滿發(fā)生敏感反應。 2、疾病虛實寒熱不同,其反應有壓痛、結節(jié)、條索狀物、麻木、凹陷之別,疾病輕重程度不同,其敏感度亦有輕重之差。有針對性 地選取最能反映病情變化的敏感穴位進行治療,其客觀性、科學性、針對性更強,也更符合辨證施治原則。于是,敏感穴位作為經絡辨證、循經取穴的客觀指征,成為埋線療法選取效穴的一個重要特點。 3、特定穴即是十四經中出現(xiàn)敏感反應的穴位,有關資料經對 500例患者觀察,在背部俞穴有反應者占80%,在募穴有反應者占72.4%,其他特定穴出現(xiàn)敏感反應的也有報道。可見,特定穴確為邪氣在經脈中聚匯搏結之所,從而在十四經中具有各種特殊治療作用。所以穴位埋線療法將它和敏感穴位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常常在臨床上使用,具有很好療效。 ·診次稀疏,操作簡便 · 穴位埋線療法一般多在7~30天埋線1次,3~6次為1個療程,有些疾病甚至只需1次治療,即可痊愈。故診療次數(shù)較少而稀疏。避免了患者每天診治耽誤親屬工作和往返勞累之苦,而且每次治療時間少則數(shù)分鐘,多則10多分鐘即可完成,方便了患者,故較受患者歡迎。 傳統(tǒng)埋線療法傳統(tǒng)埋線療法主要有切開埋線法、三角針埋線法、切開結扎埋線法,這三種埋線法皆要求局部麻醉,使用手術器械,操作比較復雜,且易于感染,臨床上已經很少應用 1.切開埋線法 ·穴位常規(guī)局部麻醉,用手術刀尖刺開皮膚0.5-1.0cm,將血管鉗探到穴位深處按摩,然后將羊腸線埋入肌層內,切口用絲線縫合,覆蓋消毒紗布。 2.三角針埋線法 ·從穴位兩側1-2cm處,做好標記,常規(guī)消毒,皮內麻醉,用持針器夾住羊腸線的皮膚縫合針,從一側局麻點刺入,穿過穴位下方的皮下組織或肌層,從對側局麻點穿出,捏起兩針孔之間的皮緊貼皮膚,剪斷兩端線頭,放松皮膚,輕輕按揉局部,使羊腸線完全埋入皮下組織內,覆蓋紗布3-5天。 3.切開結扎埋線法 ·穴位兩側或上下各1.5-2.5cm,局麻一側,用手術刀尖切開0.3-0.5cm,用彎止血鉗插入穴位深處進行按摩彈撥法,然后用持針器夾住穿有羊腸線的縫合針從切口刺入,穿過穴位深處,從對側皮丘穿出,又從出口進針,較第一線淺,至切口出針,將線頭適當拉緊,打結,剪斷并埋入切口深處,包扎。 注射針頭埋線療法選用注射器針頭進行,由于針體小,操作簡便,不用局部麻醉,病人容易接受。 目前已大量使用于臨床。如穴位埋線治療肥胖、呼吸系統(tǒng)疾病、消化系統(tǒng)疾病、復刻疾病、中風后遺癥、癲癇以及各種痛證等。 工具·1.消毒用品,鑷子,一次性換藥盤,消毒紗布,7號或8號注射針頭; ·2.“0”號或“00”號醫(yī)用羊腸線剪成1cm線段若干,浸泡在75%的酒精內備用; ·3.直徑0.4mm、長50mm的毫針(必要時可剪去針尖)做針芯; ·4.創(chuàng)可貼膠布。 |
|
來自: 水木年華138 > 《中醫(yī)自然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