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276年期間,異姓王確實有,但是大部分都是追封,例如開國六公爵常遇春,徐達,李文忠,湯和,郭子興,陳友仁等等,皆因戰(zhàn)功卓著或者與朱元璋關(guān)系友善才被封到王爵,但是都是死后追封,而且都是郡王爵位,也就是說沒有親王爵位,即都是二字王。 跟大部分王朝一樣,在統(tǒng)治末期,由于地方諸侯割據(jù),外敵入侵,為了加強統(tǒng)治,獲得兵力財政的支持,統(tǒng)治者一般都會分封異姓王,例如東漢末年曹操被封為魏王,曹魏后期封司馬懿為晉王,唐朝后期封田承嗣為雁門郡王,都是政治聯(lián)姻的一種,用于鞏固統(tǒng)治,明朝也不例外,題主所說明朝分封異姓王只有一位說的是否是鄭成功?鄭成功被封延平王確實是明朝的政策,但是已經(jīng)是在正朔分崩離析,各地諸侯王自立門戶,類似鄭成功這樣的異姓王其實很多,例如寧夏王李成棟、延平武王鄭成功、延平文王鄭經(jīng)、延平王鄭克塽、晉王李定國、秦王孫可望、蜀忠王劉文秀、延安王艾能奇、鞏昌王白文選、慶陽王馮雙禮、漢陽王馬進忠、黔陽王皮熊,另外還有真定王鄭鴻逵、漢中王吳三桂、興化王洪承疇,但是這三位沒有受 上述只討論的是明朝的漢族異姓王,明蒙戰(zhàn)爭貫穿整個明朝的始終,明朝還封過蒙古族的異姓王用于加強北地的統(tǒng)治,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明成祖朱棣發(fā)起第四次北伐,在抵達上莊堡時,金忠率妻子部屬來降。當時韃靼遠避不戰(zhàn),明軍了無戰(zhàn)果,朱棣方恥無功,見其來歸,大喜。賜其姓名“金忠”,封忠勇王,賜冠帶、織金襲衣,命坐列侯下,可以看出雖然封王,但是爵位不高。另外還有蒙古國的俺答汗,被冊封為順義王,另外每任李氏朝鮮國王均要受到明朝皇帝的冊封,也是異姓王的一種。 明朝的時候朱元璋曾經(jīng)定下一條組訓,異性生前不得封王。就算是朱元璋的開國六公爵常遇春,徐達,李文忠,湯和,郭子興,陳友仁他們六個人也都是公爵,而是死了之后才追封一個王爵。那個時候才可以追封王爵,畢竟一個死人又不能怎么樣。 活人就不同了,一旦封了王爵那就有可能想著造反,諸侯王們慢慢的發(fā)展自己的勢力,慢慢的就會有異心。就算本人不想反,到自己的子孫就難免。曹操稱魏王之后雖然沒反,但是曹丕卻逼漢獻帝禪讓。盡管明朝之后對組訓慢慢的擱置了,但是這一條卻遵守的特別好,終明一世就封了一個異姓王。 明朝就封了一個異姓王,那么大家一定覺得這一個異姓王也一定很珍貴,這一個異姓王應(yīng)該是有過特別貢獻的一個人,或者是有名的靖難功臣,再或者是力挽狂瀾的柱石。但是他都不是,他甚至都不是一個漢人,而且還是一個投降的蒙古人。那么大家一定有疑問,明朝那么仇視元朝人,為什么會封一個元朝人做異姓王,我們來看看他的所作所為。 此人是也先土干,他的出身卻不簡單,他是元世祖時期的太保,而且還是恒陽王也先不花六世孫。原本他就是元朝的名門望族,元朝滅亡之后他就自成一股勢力,而且因為自己的兇悍狡詐也被阿魯臺所忌憚。永樂年間的時候,明成祖朱棣發(fā)起了北伐戰(zhàn)爭,而在他第四次北伐的時候,也先土干竟然率眾來投降了。 當時的韃靼一見明朝大軍來了,瞬間就跑了,就是不和明軍打仗。朱棣一看這樣下去又要無功而返了,而正巧此時的也先土干率眾投降,所以朱棣就將他封為“忠勇王”,并且改名金忠。不過朱棣雖然將金忠封王,但是卻沒給他封國,也就是一個沒地盤的名譽上的王。也就是象征性的意思。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文章系作者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