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岱 陶庵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發(fā)入山,駴駴為野人。故舊見之,如毒藥猛獸,愕望不敢與接。作《自挽詩》,每欲引決,因《石匱書》未成,尚視息人世。然瓶粟屢罄,不能舉火。始知首陽二老,直頭餓死,不食周粟,還是后人粧點語也。 因思昔人生長王謝,頗事豪華,今日罹此果報:以笠報顱,以蕢報踵,仇簪履也;以衲報裘,以苧報絺,仇輕暖也;以藿報肉,以糲報粻,仇甘旨也;以薦報牀,以石報枕,仇溫柔也;以繩報樞,以甕報牖,仇爽塏也;以煙報目,以糞報鼻,仇香艷也;以途報足,以囊報肩,仇輿從也。種種罪案,從種種果報中見之。 雞鳴枕上,夜氣方回。因想余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今當(dāng)黍熟黃粱,車旋蟻穴,當(dāng)作如何消受?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問佛前,一一懺悔。不次歲月,異年譜也;不分門類,別《志林》也。偶拈一則,如游舊徑,如見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謂癡人前不得說夢矣。 昔有西陵腳夫,為人擔(dān)酒,失足破其甕。念無以償,癡坐佇想曰:“得是夢便好!”一寒士鄉(xiāng)試中式,方赴鹿鳴宴,恍然猶意未真,自嚙其臂曰:“莫是夢否?”一夢耳,惟恐其非夢,又惟恐其是夢,其為癡人則一也。余今大夢將寤,猶事雕蟲,又是一番夢囈。因嘆慧業(yè)文人,名心難化,政如邯鄲夢斷,漏盡鐘鳴,盧生遺表,猶思摹榻二王,以流傳后世。則其名根一點,堅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猶燒之不失也。 ——選自光緒刊本《瑯?gòu)治募?/p> 詞語注釋 1.駴駴(hài):通“駭駭”,令人驚異的樣子。 2.愕窒(êzhì)不敢與接:不敢喘氣,害怕接近。愕,陡然一驚的樣子。窒,指窒息。接,接近、接觸。 3.引決:自裁,自殺。 4.視息:觀看和呼吸,即指活著。 5.罄:(qìng),空,凈盡。 6.舉火:指生火做飯。 7.首陽二老:伯夷、叔齊是商末孤君的兩個兒子。相傳其父遺命要立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接受,叔齊也不愿意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國。周武王伐紂,二人叩馬諫阻。武王滅商后,他們恥食周粟,采薇而食,餓死于首陽山。 8.直頭:竟自,一直。 9.生長王謝:這句是說,生長在王、謝這樣的家庭里。王謝,指東晉時王導(dǎo)、謝安兩大望族,他們的生活都很豪華。《南史·侯景傳》:“景請婚于王、謝,帝曰:‘王、謝門高,非偶;可于朱、張以下求之?!焙笫酪蛞源搁T高世族。 10.罹(lì)此果報:遭到這樣的因果報應(yīng)。罹,到。果報,佛教說法,認(rèn)為人作了什么樣的事,就會得到什么樣的后果,稱為“果報”,也稱“因果報應(yīng)”。 11.以笠報顱,以簣(kuì)報踵,仇簪履也:這三句話是說,今天頭戴草帽,腳穿草鞋,這是報應(yīng)過去的插簪穿履。下面幾句句意相同。笠,草帽。簣,草編的筐子,這里指草鞋。踵,腳跟。仇,報答、報應(yīng)。 12.以衲(nà)報裘,以苧(zhù)報絺(xì),仇輕暖也:衲,補裰的衣服。裘,皮袍。苧,通“苧”,麻織品。絺,粗葛布。輕暖,輕而溫暖,比喻衣服鮮厚。 13.以藿(huì)報肉,以糲(lì)報粻(zhāng),仇甘旨也:藿,一種野菜。糲,粗米?;?,好糧米。甘旨,美葉的食品。 14.薦:草褥子。 15.以繩報樞,以甕報牖(yǒu),仇爽塏(k?i)也:樞,門軸。牖,窗口。這里說用繩拴門板,用瓦甕的口作窗戶,極言其貧窮之狀。爽塏,指明亮干燥的房子。 16.輿從:輿,車、轎。從,隨從的人。 17.雞鳴枕上:在枕上聽見雞叫。 18.夜氣方回:夜乞,黎明前的清新之氣。《孟子·告子上》:“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yuǎn)矣”。孟子認(rèn)為,人在清明的夜氣中一覺醒來,思想未受外界感染,良心易于發(fā)現(xiàn)。因此用經(jīng)比喻人未受物欲影響時的純潔心境。方回,指思想剛一轉(zhuǎn)動。 19.黍熟黃粱:自己剛從夢中醒來。黃粱,事出唐沈既濟作的《枕中記》。大意是說,盧生在邯鄲路上遇見道士呂翁,呂翁給他一個磁枕,他枕著入睡,夢見自己一世富貴,夢醒以后,才明白是道士警告他富貴是一場虛空。在他初睡時,旁邊正煮著一鍋黃黍,醒來時,黃黍還沒有熟。 20.車旅蟻穴:自己的車馬剛從螞蟻穴中回來。蟻穴,事見唐李公佐作的《南柯太守傳》。大意是說,淳于棼在家中酒醉,夢至“槐安國”,國王以女嫁之,任南柯太守,榮華富貴,顯赫一時。后與敵戰(zhàn)而敗,公主亦死,被遣回,夢醒之后,尋找夢里蹤跡,見槐樹南枝下有蟻穴,即夢中所歷。以上兩句都是借比自己歷經(jīng)艱難之后的寂寥時刻。 21.不次歲月:不排列年月。 22.志林:書名,后人整理蘇軾的筆記,分類編輯而成。這里借指一般分類編排的筆記本。 23.城郭人民,翻用自喜:古代傳說漢朝人丁令威學(xué)道于靈虛山,后來變成了一只鶴,飛回家鄉(xiāng)遼東,見到人世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于是唱道:“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xì)w。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xué)仙冢累累。”(見《搜神后記》)這兩句是說,如同見到了昔日的城郭人民,自己反而能因此高興。張岱所作《陶庵夢憶》一書,多記明代舊事,所以暗用了這個世典故。 24.鹿鳴宴:唐代鄉(xiāng)試后,州縣長官宴請考中舉子的宴會。因宴會時歌《詩經(jīng)·小雅·鹿鳴》之章,故名。(見《新唐書·選舉志上》)明清時,于鄉(xiāng)試放榜次日,宴請主考以下各官及考中的舉人,稱鹿鳴宴。 25.猶意非真:還以為不是真的。 26.嚙(niè):咬。 27.大夢將寤:這里指人的一生將盡。佛家常稱人生一世為大夢一場。寤,醒。 28.猶事雕蟲:這里指寫作。雕蟲,雕刻此蟲,比喻小技巧。 29.慧業(yè)文人:能運用智力、寫作文章的人?;蹣I(yè),佛家名詞,運用智慧的事業(yè),這里指文事。 30.邯鄲夢斷:即指前所述的黃粱夢醒。 31.漏盡鐘鳴:古代用銅壺滴漏來計時刻,又在天明時打種報曉。漏盡,即指夜盡。鐘鳴,即指天明。都是說夜夢該醒的時候。 32.盧生遺表,猶思摹榻二王:《枕中記》載盧生將歿時上疏,沒有“猶思摹榻二王”的事。湯顯祖根據(jù)同一故事寫的戲曲《邯鄲記》,在盧生臨死時,卻說過這樣的話:“俺的字是鐘繇法貼,皇上最所愛重,俺寫下一通,也留與大唐作鎮(zhèn)世之寶。”二王,指王羲之、王獻(xiàn)之,他們和鐘繇都是著名書法家。 33.名根:指產(chǎn)生好名這一思想的根性。根,佛家的說法,是能生之義。人的眼、耳、鼻、舌、身、意,都能生出意識,稱為六根。 34.舍利:梵語“身骨”的譯音。佛教徒死后火葬,身體內(nèi)一些燒不化的東西,結(jié)成顆粒,稱為“舍利子”。 35.劫火:佛家以為壞劫中有水、風(fēng)、火三劫災(zāi)。這里指焚化身體(結(jié)束一生)的火。劫,梵語“劫蔌”的略稱。動蔌是一在段時間的意思。這里指人的一生。[1] 白話譯文 陶庵國破家亡,無可歸宿之處。披頭散發(fā)進入山中,變成了可怕的野人。親戚朋友一看到我,就像看到了毒藥猛獸,愕然地望著,不敢與我接觸。我寫了哀悼自己的詩,每每想自殺,但因《石匱書》未寫完,所以還在人間生活。然而存米的瓶子里常常是空的,不能生火做飯。我這才懂得伯夷、叔齊竟直餓死,(說他們)不愿吃周朝的糧食,還是后人夸張、粉飾的話。 在饑餓之余,我還喜歡寫些文章。因此想到以前生長在王、謝這樣的家庭里,很享受過豪華的生活,現(xiàn)在遭到這樣的因果報應(yīng):用竹笠作為頭的報應(yīng),用草鞋作為足跟的報應(yīng),用來跟以前享用過的華美冠履相對;以衲衣作為穿皮裘的報應(yīng),以麻布作為服用細(xì)葛布的報應(yīng),用來跟以前又輕又暖的衣服相對;以豆葉作為食肉的報應(yīng),以粗糧作為精米的報應(yīng),用來跟以前的美好食品相對;以草薦作為溫暖床褥的報應(yīng),以石塊作為柔軟枕頭的報應(yīng),用來跟溫暖柔軟之物相對;以繩樞作為優(yōu)良的戶樞的報應(yīng),以甕牖作為明亮的窗的報應(yīng),用來跟干燥高爽的居室相對;以煙熏作為眼睛的報應(yīng),以糞臭作為鼻子的報應(yīng),用來跟以前的享受香艷相對;以跋涉路途作為腳的報應(yīng),以背負(fù)行囊作為肩膀的報應(yīng),用來跟以前的轎馬仆役相對。以前的各種罪案,都可以從今天的各種果報中看到。 在枕上聽到雞的啼聲,純潔清靜的心境剛剛恢復(fù)。因而回想我的一生,繁華靡麗于轉(zhuǎn)眼之間,已化為烏有,五十年來,總只不過是一場夢幻?,F(xiàn)在自己應(yīng)當(dāng)從黃粱夢、南柯夢中醒來,這種日子應(yīng)該怎樣來受用?只能追想遙遠(yuǎn)的往事,一想到就寫下來,拿到佛前一樁樁地來懺悔。所寫的事,不按年月先后為次序,不用寫年份;也不分門別類,以與《志林》相差別。偶爾拿出一則來看看,好像是在游覽以前到過的地方,遇見了以前的朋友,雖說城郭依舊,人民已非,但我卻反而自己高興。這真的可以說是癡人的面前不能提夢啊。 以前有一個西陵的腳夫,為人挑酒,不慎跌了一跤,把酒壇子打破了。估計無從賠償,就長時間呆坐著想道:“能是夢便好!”又有一個貧窮的書生考取了舉人,正在參加鹿鳴宴,恍恍惚惚地還以為這不是真的,咬著自己的手臂說:“別是做夢吧!”同樣是對于夢,一個害怕那不是夢,一個又害怕那是夢,同樣是做夢的人。 我現(xiàn)在一生將盡,但還在從事寫作,這又是在說夢話了。因而嘆息能運用智力、寫作文章的人,其好名之心真是難化解,正如黃粱夢醒,時間用盡,在其遺表中還想把其摹榻二王的書法流傳后世一樣。因此,他們的一點名根,實在是像佛家舍利子那樣堅固,雖然用猛烈的劫火來燒它,也是無法燒盡的。[3] 創(chuàng)作背景 《陶庵夢憶序》是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史學(xué)家張岱為其傳世之作《陶庵夢憶》所作的序。張岱是仕宦世家子弟,前半生過著封建士大夫的風(fēng)流浪漫生活,可惜偏逢末世,隨著明清政權(quán)的更替,當(dāng)時的前明官僚錢謙益、吳梅村、龔鼎孳等茍事新朝,而張岱卻“披發(fā)入山”,隱居不仕,生活窘迫,“常至炊斷”,堅決不與滿清統(tǒng)治者合作,體現(xiàn)了剛直不阿的氣節(jié)。作為“故國不堪回首”的明朝遺民,今昔對比,現(xiàn)實與夢幻交織,作者滿腔的亡國之恨、滿腹的思念之情,便化作了《陶庵夢憶序》等寫夢寫幻的追憶之作。[4] 作品鑒賞 在此序中作者以雅潔優(yōu)美散文形象,敘述了作者繁華生活過后最終歸于滄桑的經(jīng)歷,作者把今日的饑餓貧窮歸于以前奢華生活的報應(yīng),并認(rèn)為五十年來的生活不過是夢一場,全篇體現(xiàn)了作者因改朝換代巨變的心靈痛楚。 作者在文中前半部分將自己晚年國破家亡、捉襟見肘的潦倒境況與當(dāng)年繁華靡麗的生活對舉,昔日“甘旨”“ 溫柔”“ 爽塏”“ 香艷”“ 輿從”的優(yōu)游生活,如今只剩下“以藿報肉,以糲報粻”、“ 以薦報床,以石報枕”、“ 以繩報樞,以甕報牖”、“ 以煙報目,以糞報鼻”、“ 以途報足,以囊報肩”,讓人不得不感慨“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 作者把今日之困苦饑餓歸于往日奢華的果報,把五十年來的盛衰榮辱看成人生大夢一場。正如他在自作《墓志銘》中說:“少為紈绔子弟,極愛繁華,……勞碌半生,皆成夢幻?!边@一切,他在晚年回憶往事的時候,悔恨有加。所以“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一一懺悔?!贝诵虻闹鴷既ぜ耙浴皦簟泵麜木売筛怯纱硕鴣?。 在簡括了本書“不次歲月”、“不分門類”的特點之后,作者對自己的癡迷本書的現(xiàn)實狀態(tài)自嘲為“癡人前不得說夢”。為了將自己的“癡”狀形象化,他寫了兩個“癡人”的舊事。與其說是聽似言之鑿鑿的舊事,不如說成作者興之所至、信手拈來的兩個貼切的比喻,大可不必信以為真,只須領(lǐng)會其意趣便可。西陵腳夫“惟恐其非夢”,而中試寒士則“惟恐其是夢”,雖然愿望不同,但作為癡人的本質(zhì)和作者是一樣的。作者用看似虛化的比喻與其實際狀態(tài)相連,突出了作者寫此序時的”癡“狀心態(tài)。 作者在文前描摹自己“披發(fā)入山”,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斷炊”地步的心理時,聯(lián)想到了伯夷、叔齊二老餓死在首陽山的的典故;在文中描摹自己繁華過后,最終歸于滄桑幻滅的心理時,聯(lián)想到《枕中記》中盧生在邯鄲旅店中晝寢入夢,歷盡富貴榮華,一覺醒來,主人黃粱尚未熟的典故;在文末描摹自己寫作時“名心難化”、“ 名根不失”的心理時,再聯(lián)想到邯鄲夢中盧生在遺表中還想把其摹拓二王的書法流傳后世的典故。這樣,作者現(xiàn)實的心理狀態(tài)就在這看似不經(jīng)意的典故引用中,從無形無聲走向了具體可感。 在《陶庵夢憶序》里,作者的國破之恨、故園之思和親歷滄桑易代巨變后的心靈之痛,在亦真亦幻、虛實相生的表達(dá)形式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作者簡介 張岱(1597年~1679年)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精于茶藝鑒賞,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書以終。張岱為明末清初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其最擅長散文,著有《瑯?gòu)治募?、《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三不朽圖贊》、《夜航船》等文學(xué)名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