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匱要略》組成:干地黃24克,薯蕷(即山1藥)、山桀萸各12克,茯苓、澤瀉、丹皮各9克,桂枝、炮附子各3克 功用:補腎助陽 主治:腎氣不足,腰酸腳軟,肢體畏寒,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頻數(shù),夜尿增多,陽痿早泄,舌質(zhì)淡胖,尺脈沉細;以及痰飲喘咳,水腫腳氣,消渴,泄瀉日久等 用法:上為末,煉蜜和丸梧子大。每服15丸,加至25丸,酒達下:1日2次。 現(xiàn)代運用:可用于治療骨質(zhì)疏松、糖尿病、慢性肺心病、高血壓病、慢性腎小球腎炎,精子缺乏癥、血吸蟲病、肝硬化腹水、高脂血癥、動脈硬化癥、前列腺肥大癥、老年性白內(nèi)障、老年性陰道炎、功能失調(diào)性子宮出血、甲狀腺功能低下,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減退等病證。 方中用地黃滋陰補腎:填精益髓;因肝腎同源,互相滋養(yǎng),故配山茱萸以補肝益腎,又因補益后天(脾)可以充養(yǎng)先天(腎),故取山藥健脾以充腎,共同增強滋補腎陰的作用。在此基礎(chǔ)上析再配少量的桂枝、附子溫補腎陽,所配澤瀉、茯苓是為滲濕利水,丹皮是為清肝瀉火,諸藥合用,共成補腎填精,溫補腎氣之效。 |
|
來自: 無涯書館8 > 《中醫(yī)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