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兒童的正常舌象,明潤有光澤。
很可愛。
我記錄四診資料的時候為什么把脈象、舌象放在四診開頭?因為切診的時候就可以要求病人配合你進行望診中的看舌象,脈象舌象這樣結(jié)合起來,更便于接下去開展問診,而且脈象用筆記下來了,也不至于把過脈了后面又忘記脈象。
2.辨六綱,求病位和病理主述
“小腹墜脹痛,按壓痛,感覺有氣,坐下時有下墜感,同時兼有胃隱隱痛”顯示病位在里在下焦,兼有中焦癥狀。
病人“脈數(shù),舌質(zhì)紅,”,似有熱象,這個熱象只體現(xiàn)在體征上。沒有具體癥狀來支持它的存在。
而從病人“吃涼的胃隱痛,小腹墜脹痛,按壓痛,白帶質(zhì)稀色白,小便淡白,”等癥狀來看,又是偏寒的。
這兩個方面結(jié)合起來分析,是寒熱夾雜的情況,而且我覺得它是個以寒為主的情況。因此六綱該是屬于厥陰綱,中下焦寒邪明顯存在著的。
一般來說,整體舌象和整體脈象反映整體的氣血盈虧和病理產(chǎn)物情況,具體的癥狀反映具體部位的氣血盈虧和病理產(chǎn)物情況。
3.定五證,求寒熱輕重
定五證的前提是辨寒熱輕重。
熱燥
溫煩
涼滯
寒飲
寒熱夾雜痞。
此病案的寒熱輕重上面分析過了,是寒熱夾雜,以寒為主。那么五證就屬于痞證中的陰痞。
4.辨病理產(chǎn)物,求病本
由“西醫(yī)檢查顯示盆腔有積液、舌兩邊有齒痕,白帶量多,如水樣質(zhì)稀,色白,一天換兩次內(nèi)褲,而且平時又是主動多喝水”可知,有很明顯的水飲存在。
由“舌質(zhì)暗,舌底靜脈瘀黑,上個月有血塊,腹痛,按壓痛,”可知,有瘀血存在。
由“左小腹脹,按壓感覺有氣,坐下時有下墜感,”可知,有氣滯存在,甚至氣下墜。
綜合起來,有氣滯、瘀血、水飲三大病理產(chǎn)物。病理本質(zhì)屬寒。
5.知類方,確定選方范疇
按照上面3點的分析,六綱是寒多熱少夾雜的屬厥陰綱,五證是痞證中寒多熱少的陰痞證,選對治方就應該從陽旦湯類方去找。
但有時也可以從針對病理產(chǎn)物的角度去選對治方,再根據(jù)病機寒熱進行化裁。
6.抓主癥,求君藥
病人主述癥狀是小腹墜脹痛,盆腔有積液,月經(jīng)有瘀血。
在確定君藥之前我們先來分析一下病人“月經(jīng)期前半個月出現(xiàn)主述癥狀。”這個問題。
她墜脹痛癥狀在月經(jīng)期前半個月出現(xiàn),這個情況說明什么呢?
用一個通俗的例子來解釋婦女月經(jīng)這個生理現(xiàn)象。
消化道中,吃進去的食物最后變成代謝糟粕,這個“實”要定時排掉,不排人就覺得堵。
婦女月經(jīng)也是類似。
營血在宮腔慢慢的由衰到盛,而后排泄一次,周而復始。
假如每當臨近月經(jīng)期小腹出現(xiàn)脹痛不適,那么也就是她原本存在著瘀滯,氣血盛期瘀滯癥狀加重了。
用這個例子來解釋,大家應該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回到正題。
綜合以上分析,此病案的君藥,要選用溫陽、行血化瘀止痛、利水的之品。
【川芎】溫 辛、甘。
《本經(jīng)》:主治中風入腦頭痛,寒痹筋攣緩急,金創(chuàng),婦人血閉無子。
川芎味辛、甘,性溫,以入營為主。溫運營分而去瘀滯。辛散中帶有甘滋,散而不傷。營分屬少陰所主,川芎入太陰、少陰。偏向于表位和上焦頭部,同時也能針對下焦腹部病位。
“婦人血閉無子”,血閉,理解為閉經(jīng),不通了。
川芎行血破瘀,治頭痛身痛,破胞宮瘀血疼痛。養(yǎng)血利水,溫陽。適用于陽虛水盛而津血虧虛不養(yǎng)筋脈病機下出現(xiàn)的各種癥狀。
上能入腦中,下能通少腹。
7.立兼癥,求臣藥
病人“舌質(zhì)暗,舌底靜脈瘀黑,上個月月經(jīng)有血塊”支持瘀血癥狀。
病人“白帶量多,一天換兩次內(nèi)褲,如水樣稀,顏色白。”支持寒癥狀。
用當歸、白術(shù)作為川芎的臣藥。
當歸 溫 辛、甘。
《本經(jīng)》:主欬逆上氣,溫瘧,熱洗洗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絕子,諸惡瘡瘍,金創(chuàng),煮飲之。
當歸入少陰、太陰,主化瘀血,溫陽。
白術(shù) 溫 辛、苦。
《本經(jīng)》:主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饑。
白術(shù)這個藥,滲濕。主入少陰太陰厥陰。白術(shù)除飲止汗,還能解在表的風寒濕邪,止汗清熱不傷津液。助胃腸消化,化水飲,同時補津液。
8.固中氣,求佐藥
病人“早上起來干嘔,脈細,舌左邊無苔,胃隱隱痛,習慣溫熱飲食,吃涼的會引發(fā)胃隱痛,”
空腹干嘔是中焦虛象。
脈細,舌面有裂紋,是津血虧虛。
吃涼的會引發(fā)胃隱痛,是中焦寒。
綜合起來就是中焦虛寒。
茯苓、白術(shù)作為佐藥。
茯苓 平 甘淡。
《本經(jīng)》:主胸脅逆氣,憂恚驚恐,心下結(jié)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養(yǎng)神,不饑延年。
茯苓平胃止逆,淡滲水飲。
白術(shù)化水飲,同時補津液,助胃腸消化。
9.夾雜癥,求使藥
病人“脈數(shù),舌紅”是溫熱邪氣的征象,也是在整個病機中的夾雜癥。
使藥既要治療夾雜癥、又要牽制君藥藥性或者對主癥兼癥起到治療作用。
使藥選芍藥、澤瀉。
芍藥 涼 苦、酸。
《本經(jīng)》:主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有清熱和收降的作用。通利陽明氣分的里實,或營血的瘀滯。
澤瀉 寒 甘、咸
《本經(jīng)》:主治風寒濕痹,乳難,消水,養(yǎng)五臟,益氣力,肥健。久服耳目聰明,不饑,延年, 輕身,面生光,能行水上。
《別錄》:主補虛損、五勞,除五臟痞滿,起陰氣,止泄精、消渴、淋瀝,逐膀胱三焦停水.
澤瀉的主治是去水熱的,排出多余的水飲。消水、逐水,力度比利水更霸道。澤瀉要生用。炒過就沒有咸味了。
10.遴選對治方,求方證基本相應
婦人腹中疞(xū)痛,當歸芍藥散主之。
但是此方對治的病機是血氣水與熱互結(jié)。因此要進行化裁。
為了增加療效,又合用了千金陽起石湯。
陽起石湯方: 治婦人月水不調(diào),或在月前,或在月后,或多或少,乍赤乍白。
陽起石(二兩) 續(xù)斷(三兩) 附子(一兩,炮去皮) 伏龍肝(五兩) 生地黃(切,一升) 干姜(二兩) 桂心(二兩)甘草(二兩) 人參(二兩)赤石脂(三兩)
上一十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其他的藥不介紹了,陽起石、續(xù)斷要給大家介紹一下。
陽起石 微溫 咸,無毒。
《本經(jīng)》主崩中漏下,破子臟中血,癥瘕結(jié)氣,寒熱腹痛,無子,陰痿不起,補不足。
《別錄》療男子莖頭寒,陰下濕癢,去臭汗,消水腫。久服不饑,令人有子。
續(xù)斷 微溫 辛 、苦。
《本經(jīng)》:主傷寒,補不足,金創(chuàng)癰傷折跌,續(xù)筋骨,婦人乳難.久服益氣力.一
《別錄》:主治崩中漏血,金瘡血內(nèi)漏,止痛,生肌肉,及 傷、惡血、腰痛,關節(jié)緩急
都是活血、化瘀、止痛、利水的藥癥。
陽起石湯里的桂枝正好針對氣滯下陷的墜、按壓感覺有氣。
11.按藥癥相對原則,化裁加減,求方證高度相應
考慮到當歸芍藥散方中的芍藥性涼而有瀉下作用,病人平時大便正常,直接就去掉不用。
一來病人口不渴,二來水飲又很盛,所以生津藥也不用。
伏龍肝沒有貨,赤石脂容易燥傷津液,沒敢用,這兩個藥以龍骨、牡蠣、烏梅代替。
病人無明顯的少陰真陽不足,附子不用。
腰酸不適加了杜仲。
12.確定處方,完成辨治
當歸30克 川芎80克 茯苓40克 白術(shù)40克
澤瀉20克 陽起石20克 續(xù)斷30克 生地黃20克
桂枝20克 龍骨40克 牡蠣40克 烏梅40克
杜仲40克
七副,水煎服,日三服。
2015年1月21日 復診:
刻診癥狀:脈短細,左脈微弱,舌淡紅,不再偏暗,小腹墜脹痛已愈,坐下來小腹下墜感已除,腰不酸,白帶正常,胃隱隱痛好轉(zhuǎn),小便色淡,心情煩躁易怒,胸脹,月經(jīng)過期不來(過七天)
處方:按初診方不變,七副,水煎服。
效果還是蠻快的.
月經(jīng)過期不來,影響氣機運轉(zhuǎn)的,出現(xiàn)了心煩胸脹癥狀。
2015年2月4日 三診:
刻診癥狀:脈細微,舌象當時沒有記下來,月經(jīng)1月24號來,有痛經(jīng),有血塊,血塊下來后不痛,無心煩胸脹,胃不痛,小便正常,左小腹隱隱痛,坐久了腰酸,白帶像水一樣下,色白。
處方:按初診方不變,七副,水煎服。
婦女行經(jīng),失血,類似于下法,本就體虛的,原有的病癥容易反復。這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