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是綠春縣境內(nèi)的主體民族,淵源于古代羌族群族,是個古老的遷徙民族。據(jù)考證,哈尼族是在一千七、八百年前從西北一帶來到滇南紅河和瀾滄江的廣大流域的廣大地區(qū),根據(jù)所居住的地理環(huán)境依山勢開墾出舉世聞名的梯田。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哈尼族創(chuàng)造出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其中婚嫁禮儀文化獨樹一幟,表現(xiàn)出鮮明的地方民族文化特征。本文主要介紹綠春多娘哈尼族較具特色的婚嫁習俗及其蘊含的傳統(tǒng)美德和社會功能,以詮釋其中折射出來的哈尼人的現(xiàn)行生活狀況。 (出嫁前嬸嬸為新娘妝裝打扮) 一、婚嫁習俗。 多娘哈尼族的婚嫁習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送聘禮 男女雙方確定婚姻關(guān)系后,由男方家選定一個黃道吉日,給女方家送去定婚聘禮。聘禮主要是錢,哈尼人叫“迷噴”(“迷”指女子,“嘖”是價的意思),俗稱“吃奶費”,表示對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聘禮一般由兩個人去送,一個是新婚男子的親生父親,另一個是其叔叔或伯父等任選一個。若無叔叔或伯父的就請村里一個信得過的人參與。 (二)選定良辰吉日 男女雙方不論是自由戀愛還是父母包辦的結(jié)合,娶嫁的日子和起程的時間都必須根據(jù)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選定,哈尼人有一種觀念,就是出門一定要選好日子好時辰,而這一黃道吉日與娶嫁良辰都是請哈尼“摩批”(摩批:哈尼語,也稱背瑪,是哈尼族舉行各種祭祀活動的主持人)通過占卜而定,結(jié)婚是兩個人的終身大事,男女雙方都非常重視迎娶和出嫁時辰的選擇,至于在三更半夜、拂曉時分還是午后出嫁,只有因人而異。 (三)與伙伴吃告別飯 每年秋收過后(農(nóng)歷八、九月以后)至下一年農(nóng)歷三月間,是哈尼人談婚論嫁的季節(jié),如果在這段時間內(nèi)村里有一個或幾個姑娘即將出嫁,這些快要成為新娘的哈尼少女和村里的伙伴們相約在一起吃一頓告別飯,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個告別儀式也可以說是哈尼人的成人典禮,十五、六歲以上的小姑娘、小伙子們都會主動參與進來,大家在一起有說有笑,談人生,談理想,想到朝夕相處的姐妹即將離別,一時間,屋內(nèi)充滿了離別的依戀和憂傷。哈尼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在這喜悅而又憂傷的日子里,姐妹們會用歌聲(哈尼民歌的一類,俗稱“阿迷抽”)表達內(nèi)心的感情。即將出嫁女子唱道:“親親的伙伴們阿,明日雞兒鳴我就要離開大家成為別人的新娘了,再也不能和你們在一 起, 不 能 為父母親倒洗臉洗腳水了 ...... ?!被锇閭円灿酶杪暟参克?“親親的姐姐喲,你莫哭泣,我們也舍不得讓你走,可女兒長大了要成家,姐姐走了,還有妹妹,樹梢折了還有樹根留,父母親的臉腳水我們會倒了,你放心走吧......”隨后,姐妹們抱成一團相擁哭泣,是喜是憂難以傾訴。這個習俗哈尼人叫“阿尼尼瑪活架占“(阿尼尼瑪:哈尼語,姐妹們的意思?;罴苷?哈尼語,煮飯吃的意思。),現(xiàn)在戈奎等一些地區(qū)時興過的“姑娘節(jié)”也就是這個習俗。 (四 )選定迎親隊伍。 在婚期到來之際,男方家就要做好迎親的準備,首先要選定迎親人員。迎親隊伍由4個人組成:新郎、伴郎(必須比新郎小)、新郎的親妹(若無親妹,在本家族的堂妹也可)、年歲較高的老者(所選的老者是村里德高望重、夫妻健在,子女雙全,以他作為領(lǐng)路人,目的是希望新婚夫婦將來也像老人那樣,福壽雙全。)其中他們各自分工不同,老人領(lǐng)路,新郎的妹子用新編的背籮背敬獻女方家父輩們的糯米、蛋、酒等食品,新郎娶妻,伴郎做伴。 (新娘抱著父親唱起了出哭嫁歌 ) (五)歡歌笑語去迎親。 迎親那天,新郎家里很早就擺宴設(shè)席,桌邊在兩叉河中間,“我每天三次有父母陪同,我和家人生活在一起感到快樂,女兒真不愿嫁到別人家阿?!痹谝慌缘母绺珉y以割舍親妹的離去,也要歌聲安慰道:“親親的同胞妹妹哎,養(yǎng)豬長肥要出賣,役牛成壯要套犁,養(yǎng)豬長肥不出賣,待到豬瘦價賤懊悔晚,役牛成壯不套犁,來日田地茺蕪鬧饑茺,男大當婚自古開,女大當嫁古有訓,男大不婚,女大不嫁,養(yǎng)兒爹媽失聲譽。”妹妹又唱道:“千年賣出的土地可以重買回,但嫁出的妹子你不可能重換回,外出勞動可以回來,嫁出的姑娘已成為別人的了?!苯又?,向嫂嫂告別:“親愛的嫂嫂阿,你給我繡花,親手做嫁妝,如同父母待,我銘記在心上,妹如今要出嫁,真是難舍難分 ...... 嫂嫂也要歌聲安慰:“小姑嫁到他方要對人家好,聽從公婆的話,給公公倒水幫婆婆穿針引線,不必擔心做不成飯,一回生,二回熟,能夠安好家?!弊詈蠛透改缚迍e:“親愛的爸阿媽阿,女兒今日要出嫁了,你們舍得嗎? 學拎的單桶水阿達(阿爸)還未嘗,學砍的枝丫柴火阿媽還沒燒過,謝謝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今后女兒不在身邊,請父母保重身體....女兒是母親身上的一塊肉,此時傷心的何止是即將遠嫁的女子,母親含淚唱別:“我難以割舍的女兒,哥妹本是一娘生,雞鴨本在一堂宿,哥妹就像一對鴿,但鴿能成為一家,你倆不能在一堂生活,姑娘十八要嫁人,年滿二十要掌家,這是祖?zhèn)鞯牧曀?,不是娘不想留你,我還想讓你幫我穿針引線,做家務,但牛長大了還得賣,姑娘長大得嫁人,賣牛不賣牛韁繩,女兒嫁人不改姓,你嫁到他家要做好兒媳,照顧好公婆,當好家,理好財。”哭別聲里,寄托著對親人的留戀,牽掛,祝福...... (兄長為新娘喂飯 ) (七)哥哥親手給妹妹喂離別飯 (八 )出嫁路上,吃“ 蛋拌糯米飯”, 求一路平安。 哈尼人居住的地方,溝壑縱深,山高路陡。一路平安,一生平安是所有人的愿望,溝河水深,路難行,岔路多條易迷路,在娶嫁途中遇到的第一個溝河或岔路口的地方,都要停下來折一些樹葉鋪在地下,把用芭蕉葉包好的糯米飯放在樹葉上,撒入一點鹽,再用一顆雞蛋和一顆鴨蛋拌起來,把剝下來的蛋殼和一些糯米飯先敬獻給河神或路神,接著每個人吃上一點,之后繼續(xù)朝著新郎家的方向走去,這段路對新娘來說,走得那樣漫長而沉重,畢竟越來越遠離了生她養(yǎng)她的溫暖的家。 (準備舉行跨家門儀式) (九)扯斷紅絲線、走進美麗的村莊,踏進幸福的家園。 男方家另一批迎親隊伍,早已等候在寨門口,(哈尼族村莊都設(shè)有寨門,哈尼人稱“干很”)在寨門口的兩旁各插一枝金竹子,拴上紅線,紅線外支好兩個拱形小竹片,新娘走到寨門口,親手折斷紅線,用左腳把前一個竹條蹬進寨門內(nèi),用右腳把后面的竹條朝后踢出門外,意為好的、善的、美的自己帶走,壞的、丑的、惡的摒棄在外。走進寨子,走到新郎家門口,同樣的儀式在男方家門口進行,儀式結(jié)束后,新娘就真正步入了新婚的殿堂。 (十)“威步農(nóng)”——新娘的兄長到新郎家稱錢。 新娘出嫁后一天,娘家派幾個新娘的兄長到男方家看看出嫁女子的生活狀況,男方家必須殺雞宰鴨熱情招待,在宴席上,男方父母要給從女方家來的兄長們送上一些錢,表示對女方家人的養(yǎng)育之恩的謝意,兄長們用稱稱這些錢,直到滿意為止。實際上這只是一種形式,如果稱到的錢越多,說明男方家越看重更喜歡新婚女子,兄長們就更放心,最后,兄長們把收到的一部分錢返還給新婚夫婦,并囑咐他們恩愛永久,幸福到白頭。至此,婚嫁就告結(jié)束。 本文較長,將分為三次發(fā)布。 來源:《綠春文化》2006年第四期||編發(fā):木平 |
|
來自: lccdclzw > 《20000精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