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氏,出自祁姓,以邑為氏,距今兩千六百多年。據(jù)《古今姓氏書辨證》和《元和姓纂》所載,帝堯裔孫劉累事夏王孔甲,賜氏御龍。后遷魯縣,至商為豕韋氏。商末國于唐,為唐杜氏。周成王滅唐,遷之杜邑(陜西西安東南),時稱杜伯。周宣王殺杜伯,其子隰叔奔晉為士師,其玄孫士會擔任晉國上軍主將。公元前五九三年,因戰(zhàn)功升為中軍元帥,執(zhí)掌朝政。士會先封與隨(今山西介休)稱隨會,后來又封與范(今河南范縣)稱范會。士會去世后,追溢武子,以封地為氏,故在《春秋》史書中稱他為隨季、隨會、隨武子,又稱范會、范武子。子孫遂以封邑范為姓,稱范氏,范氏尊士會為范氏的得姓始祖。范氏在中國位居大姓行列,位列新百家姓第61位,中國范氏人口約500萬。范氏在越南位列越南百家姓第5位,占越南總人口的7.5%,約700萬。 得姓始祖士會(范武子) 范武子(約前660年—前583年):祁姓,士氏,名會,字季,因封于隨,稱隨會;封于范,又稱范會;以大宗本家氏號,又為士會,死后追謚武子,又稱范武子。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士蒍之孫。 范武子因迎公子雍之事流亡秦國,河曲之戰(zhàn)中為秦國獻計,成功抵御晉軍。后被趙盾用計迎回晉國。邲之戰(zhàn)中看到晉軍內(nèi)部不和,主張班師。荀林父死,升任執(zhí)政,專務教化,使晉國之盜皆逃于 秦。郤克使 齊受辱,請求伐齊不得,士會擔心晉國發(fā)生內(nèi)亂,告老讓郤克為執(zhí)政。二十年后, 晉悼公猶修“范武子之法”,百年之后, 趙武、 叔向等猶追思士會,欲從之游。 范武子公元前636年,晉人殺懷公。公子重耳出亡十九年后歸國嗣位,是為晉文公。大會群臣,行復國之賞。賞分三等。士會雖無從亡之勛,但心儀重耳,嘗輔以謀議,故敘列二等之賞。公元前632年,晉、楚爭霸,戰(zhàn)于城濮(今山東 鄄城西南),楚軍敗績,晉文公稱霸。是役,士會代舟之僑為戎右將軍,其名始入《春秋》。 公元前621年,晉襄公死。子夷皋年幼,國內(nèi)發(fā)生立長立嫡之爭。執(zhí)政趙盾欲立文公之子、襄公之庶弟公子雍為君。其時,公子雍在秦國為人質。遂遣先蔑、士會赴秦迎雍。既行,趙盾因畏國人責難,卒然變計,改立夷皋為君,是為晉靈公。但此時先蔑、士會已經(jīng)到了秦國都城。秦國派白乙丙率車駕四百乘送公子雍入境,止于令狐(在今山西 臨猗西)。趙盾聞知,乃自將中軍,屯于堇陰。秦國以為晉師前為迎雍,故不加戒備。詎料,趙盾引軍于夜間劫秦營,秦軍大潰。白乙丙力戰(zhàn)得脫,公子雍則死于亂軍之中。先蔑、士會見狀,不敢歸晉,不得已從秦師而返。 士會在秦不與先蔑相見?;蛟唬骸白幽芘d之俱亡,而不能見于此,焉用之?”士會曰:“吾與先蔑同罪,非慕其義而從之,又何見焉!”蓋責先蔑位列六卿,而不能匡諫于前,且俱出奔,惡有黨也。 公元前615年,秦康公銜令狐之恨,自統(tǒng)大軍,以士會為參謀,渡過黃河,攻晉邑羈馬(今山西永濟南),拔之。趙盾合報,率晉軍扎營于河曲。用臾駢之策,深溝高壘,固守不戰(zhàn)??倒髴?zhàn)不得,問計于士會。對曰:“趙氏新任一人,姓臾名駢,此人廣有智謀,今日堅壁不戰(zhàn),蓋用其謀,以老我?guī)熞?。趙氏有側室子穿,乃襄公之愛婿,有寵而驕,恃勇而狂,未諳軍旅之事,聞此番求為上軍佐,趙盾未從其請而以臾駢為之。趙穿懷恨在心,故僅以私屬從行,附于上軍,意在奪臾駢之功也。若我以輕兵挑其上軍,臾雖欲堅守不出,穿必恃勇來追,因之而戰(zhàn),不亦可乎?”康公從其謀。果然不出士會所料,趙穿傲上,不秉將令,率私屬百乘迎戰(zhàn)。秦軍佯敗誘退,穿追之不及而返。怒罵臾駢畏死,不肯協(xié)力同追。復又整軍驅車出營追逐秦師。盾聞訊大警,曰:“狂夫獨出,必為秦擒,不可不救也!”乃令三軍并出,方截得趙穿而歸。秦師旋得諜報,晉軍謀在河口設伏,以堵秦歸路。士會審時度勢,恐為晉所乘,乃勸康公連夜改道退軍。在行進中攻擾晉之瑕邑,經(jīng)桃林塞全師而歸。 翌年,晉患秦用士會,乃于諸浮集六卿而議之。趙盾嘆曰:“士會在秦,賈季在狄,難日至矣,若之何?”郤缺①曰: “士會能賤而有恥,柔而不犯,其智足使。且奔秦非其罪也。欲除秦害,先去其助,宜召回士會為是?!倍茉唬骸扒胤綄櫲问繒堉?,必不從。何計可復之?”臾駢舉魏壽余,曰:“此人頗能權變,使之詐降于秦,乘間誘歸士會,當可成功?!倍軓闹?。臾駢夜叩壽余之門,告以六卿所議及招士會之策。壽余應允。次日,趙盾以靈公命,使壽余督有司出戍黃河邊境。壽余佯裝抗命。盾亦作態(tài)佯怒,命韓厥搜捕壽余府第,系其妻孥而故意縱壽余逃走。壽余連夜遁往秦國,見秦康公哭訴請降。士會在旁不置一詞??倒詥柺繒?,對曰:“晉人多詐,未可輕信也。果是真降,當以何物為憑?”壽余于袖中出一文書,乃魏封邑土地、人民之冊,語康公曰:“明公能收容壽余,愿以食邑奉納?!笨倒讵q豫間,壽余急以目眄士會,且躡其足。士會身雖在秦,然亦心戀故土。見壽余之態(tài),己陰會其意。遂對康公曰:“河東諸城,再無大於魏邑者,若得魏據(jù)而扼之,以漸收河東之地,亦是長策。只恐魏有司懼晉之討,不肯來歸耳!壽余曰:“魏有司名為晉臣,實乃壽余之私屬也。請遣一熟知晉情之人,隨我前往曉諭。明公率一軍屯于河西,遙為聲援,必可成功也?!笨倒S之,顧士會曰:“卿熟諳晉事,須同寡人一行。既至河口,安營已畢,前哨報:“河東有一枝軍屯扎,不知何意?”壽余曰:“此必魏人聞有秦軍,故為備耳!彼未知臣之在秦也,誠一東方之人,熟知晉事者,與臣先往諭以禍福,不愁魏有司不從?!笨倒繒J繒D首辭曰:“晉人虎狼之性,暴不可測,倘臣往諭而從之則可,萬一不從,拘執(zhí)臣身,君復以臣不堪任使,加罪于臣之妻孥,非徒無益于君,而臣之身家枉被其殃,九泉之下,可追悔乎?”康公曰:“卿宜盡心前往,若得魏地,重加封賞;倘被拘留,寡人當送還卿之家口,以表相與之情。”遂與士會指黃河為誓。士會乃隨壽余歸晉。后康公果然送還士會妻孥歸晉。士會感康公之義,致書稱謝,且勸以息兵養(yǎng)民,各保四境??倒浦拇?,秦、晉間互不加兵者幾二十年之久。 公元前601年,士會上軍將,始為晉六卿。 公元前597年,楚攻鄭。晉景公謀救鄭,拜荀林父為中軍元帥。士會為上軍主將,郤克佐之,發(fā)兵車六百乘救鄭,及至黃河口,得諜報:鄭被圍三月,待援救不至,已降楚。楚師且將北歸矣。士會語林父曰:“救之不及,戰(zhàn)楚無名,不如班師,以俟再舉?!绷指干浦?。中軍副帥先谷沮之,偕趙同、趙括引軍渡河迎戰(zhàn)。諸帥不得已而從之,三軍并濟黃河。晉、楚戰(zhàn)于鄴(在今河南 武陟東南),終因晉軍將帥不能相協(xié),各行己意,輕敵無備而為楚軍所敗。晉中、下兩軍潰不成列,敗兵渡河爭船,自相殘殺,舟中指盈可掬。惟上軍不敗。蓋士會預為之備,令上軍諸將各率所部兵眾,依托敖山之險,七處設伏,士會又親自引軍殿后,軍容整肅,楚不敢逼。直待中、下兩軍殘部余眾盡渡黃河,方始整旆而還。 公元前593年,士會率師攻滅強鄰赤狄之甲氏、留盱及留盱所屬鐸辰諸部。自此赤狄之土,盡歸于晉國。 時晉國歲饑,盜賊蜂起,執(zhí)政荀林父患之。訪國中之能察盜者,得郤雍。此人善于億逆,嘗游市井間,日獲盜數(shù)十人,市井怵懼而盜患愈滋。大夫羊舌職謂林父曰:“如今盜未盡獲而郤雍之死日將至矣!”林父問其故。封曰:“子恃郤雍一人之察,然不能盡滅群盜。而群盜合力則可以置郤雍于死地也,不死何為?”越數(shù)日,郤雍偶行郊外,群盜數(shù)十人合而攻之,割其頭以去。林父憂憤成疾,不久亦死去。景公聞羊舌職之言,召而問弭盜之策。對曰:“弭盜之方,在乎化其心術,使之知廉恥,非以多獲為能也。君如擇朝中之善人,使顯榮之于民上,彼不善者將自感化,何盜之足患哉!”景公又問:“今吾國中善人何為最?卿試舉之?!睂υ唬骸盁o如士會。其為人,言依于信,行依于義,和而不諂,廉而不矯,直而不亢,威而不猛,君必用之。”及士會滅赤狄還,景公以士會之功,奏聞于周定王,定王賜士會黻冕之服,位上卿。代林父為中軍元帥,且加大傅之號,改封于范,是為范氏之始。 士會將緝盜科條盡行刪削,專以教民勸化為務。于是晉國之盜多逃于秦國。是年冬,晉景公又使士會平定周王室之亂。定王享以諸侯之禮,以示優(yōu)寵。士會歸而益求典禮之制,以修晉國之法。 公元前592年,晉君使郤克征會于齊。郤克固有跛足殘疾,適為齊侯母夫人窺見,被恥笑,受辱而歸,怒不可遏。日夜向景公言伐齊之利。士會患之。語士燮曰: “吾聞之,千人之怒,必獲毒焉。夫郤子之怒甚矣,不快心以逞于齊,必發(fā)怒于晉國內(nèi)。不得政,何以逞怒;余將致仕焉,以成其怒,冀其無以內(nèi)易外也。爾勉從二三子以承君命,唯敬?!蹦烁胬?,讓之以政。 若干年后,趙文子與叔向同游于晉墓地九原。趙文子曰:“死者若可起也,吾誰與歸?”叔向曰:“其陽子乎?”文子曰:“夫陽子行廉直于晉國,不免其身,其智不足稱也?!笔逑蛴衷唬骸捌浜染朔负酰俊蔽淖釉唬骸胺蚓朔敢娎活櫰渚?,其仁不足稱也?!笔逑蛟唬骸白右鈱僬l?”文子曰:“唯范武子,納諫不忘其師,言身不失其友,事君不援而追,不阿而退?!?/font> 范氏起源 范氏,根在河洛,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椐史書和范氏宗譜記,可追溯到上古時期。大始祖少典君,曰烈山氏,其子軒轅,賢達善良,有士德之瑞,擒殺蚩尤于涿鹿,成為部落首領。被尊之為天子,黃帝。其四世孫帝嚳高辛氏,公元前二三四一年,建都于亳(今河南偃師城南高莊遺址)帝嚳有二子,長子摯,次子堯。古圣帝堯,名放勛,號陶唐,少時因育于母家伊侯之國(今河南省伊川縣)后徙于祁,故稱伊祁氏。十三歲佐帝摯,封于陶(今山東定陶東北),十五歲改封于唐,又稱太唐氏。帝嚳死,長子摯立。摯為帝不修善政,諸侯廢摯,尊十八歲堯為帝。堯以仁愛之德治理天下,遇事與四岳大臣相商,用賢能之人,教人耕作,制定歷法,治理洪水,德如天,智如神,晚年讓位于舜,有人說他不傳于子,其子就失去帝位的利益了,他以為其沒有治理天下的善德和才能。所以他說:不可以使天下人民受害而利一人。成為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受人尊崇的圣人,至夏侯氏少康又封陶唐氏后裔于劉(今偃師陶家村一帶)。其后二十三世傳至劉累,有劉累者居洛州緱氏(今偃師夏侯寺村有劉累遺址,因出生時觀手紋似(累)以紋為名,故得其名。學擾龍于豢龍巖(今偃師緱氏有豢龍巖遺址),以事夏侯氏之六世孫孔甲帝??准准沃邉⒗塾埵?。(載偃師風土),因龍一雌死,劉累懼而遷于魯山(今河南省魯山縣),后封劉累裔孫為唐侯。到了商代,武丁滅吞豕韋氏(祝融之后),更封劉累之后為豕韋氏(今河南省滑縣),后徙唐堯封地唐國,周朝建立后,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唐朝貴族西遷于周朝京師附近的杜國,(今陜西西安東南),稱唐杜氏,周宣王時,杜國君恒為杜伯入朝為上大夫。因童謠妖女事,宣王嘗命杜伯追查之,杜佰不忍濫殺無辜,無果被殺,后人為了紀念他的愛民思想,在杜陵為其建了杜將軍廟(今陜西),受到歷代人民的崇拜。他的兒子隰叔逃奔晉國(今山西太原一帶),為士師(執(zhí)法之官),其后便以他的官名為姓。他的兒子為士蔫,佐晉獻公殲滅了桓叔,杜佰等公族群幾游氏,消除了威脅獻公的隱患,升為大司空,士蔫,有孫子士會者,富才智,善謀略、務寬厚。景公時為晉六卿之首。公元前五九三年,他因率師滅赤北狄之亂,又輔佐周定王為平定內(nèi)亂之功,升為晉中軍元帥并加太傅之號,主國政。士會字季,初封于隨(今山西介休東南),后又封于范(今河南范縣)。士會去世后,追溢武子,以封地為氏,故在《春秋》史書中稱他為隨季、隨會、隨武子,又稱范會、范武子。他是范氏始祖,從武子而后四世(既文子、宣子、獻子、昭子),參決或左右晉國的政局將近一個半世紀之久。先后輔佐十多位晉國國君,為中原的繁榮富強和社會的文明和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公元前四世紀中葉,晉國為韓、趙,魏三家瓜分,范氏采地入魏,戰(zhàn)國時魏相范痤,秦昭王時秦相范睢,均是魏國人,亦即范式子后代。春秋時楚國大夫范山;秦未項羽的主要謀士范增為居微人(今安徽桐城南)從劉邦起漢中定三秦的范目為閬中(今屬四川)人。這說明西漢以前范氏部分人己遷徙至南方。 源流一 出自祁姓,為帝堯陶唐氏裔孫劉累之后,以封邑名為氏。范氏比許多其他姓氏更特殊的地方,就是對于自己姓氏的來龍去脈,十分清楚。據(jù)《姓纂》的記載:“帝堯裔孫劉累之后,在周為唐杜氏,周宣王滅杜,杜伯之子溫叔奔晉為士師,玄孫士會,食采于范,遂為范氏?!睋?jù)《古今姓氏書辨證》和《元和姓纂》所載,帝堯裔孫劉累事夏王孔甲,賜氏御龍。后遷魯縣,至商為豕韋氏。商末國于唐,周成王滅唐,遷之杜,為杜伯。杜伯無罪見殺,其子杜隰叔奔晉,其孫杜蒍在晉國擔任士師,遂為士氏,稱士蒍,其玄孫士會因功封于范(今河南省范縣),子孫遂以封邑范為姓,稱為范氏。士蒍后世大宗世代稱士氏,士蒍有二子,長子士缺、次子士轂。士缺又有二子,幼子名士會,是為范武子。士會后累遷至晉國正卿,封于隨邑,為隨氏之祖,又封于范邑,立范氏,為范氏始祖。士會嫡子范文子士燮,為國之賢臣;次子士魴,立彘氏,士魴便是彘恭子。幼子士囏侍秦,復劉氏,漢高祖劉邦就是他的后代。士燮生范宣子士匄,善刑法,執(zhí)政晉國。士匄生范獻子士鞅,又為晉國執(zhí)政。士鞅生子范昭子士吉射,因為前497年趙氏發(fā)生內(nèi)亂,趙鞅殺死了中行氏的姻親邯鄲趙午,也作為中行氏姻親的范吉射幫助中行氏和邯鄲趙氏一起對趙氏進行圍攻,但最終被四卿打敗為趙簡子所驅逐,范氏才退出了晉國政壇。此時,士蒍已是子孫滿天下。 范氏的始祖,在得姓之初便已顯赫萬分,自士會范武子以后,范文子、范宣子以及范獻子,世代都是晉國的上卿,可以說是曾經(jīng)左右早期政治的世家鉅族之一。 源流二 出自楚國,以地為姓:楚國有范地,左傳文公九年,有范山。楚穆王八年(魯文公九年,公元前618年)春天,楚國大夫范山對楚穆王說:“晉國國君年少,心意不在于稱霸諸侯,北方可以圖謀?!背峦趼爮姆渡降慕ㄗh,于是決定出兵攻打北方諸侯國。楚穆王將鄭國列為北征的第一個目標,于是從狼淵出兵(今河南許昌西)攻打鄭國。囚禁鄭國的公子堅、公子龍和樂耳,迫使鄭國與楚國講和。公子遂會合晉國趙盾、宋國華耦、衛(wèi)國孔達、許國大夫來救援鄭國,但由于他們出兵遲緩,所以沒有碰上楚軍。 源流三 源于西南夷(今為越南),出自晉朝末期林邑王范文,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晉朝時期,南蠻有林邑王(亦稱占城,今越南中南部)范文。林邑,是一個古國名稱。在漢朝時期為象林郡,“林邑”就是象林之邑的省稱,其地境在占城一帶(今越南中部地區(qū))。越南范氏位列越南百家姓第5位,占越南總人口的7.5%,約700萬。越南前總理范文同,前外交部常務副部長范平明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越南范氏與中原范氏不同支。 該支范氏族人在歷史上多有進入中國廣西地區(qū)定居者,是今廣西地區(qū)瑤族、苗族、京族范氏的主流,并有遷播至廣東、海南、福建、浙江等地者,皆已經(jīng)漢化。 源流四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1、滿族博都哩氏,源于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孛木律氏,金國時期為女真孛術魯氏,以姓為氏,滿語為BoduriHala,世居索倫(今黑龍江嫩江以西廣大地區(qū))。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范氏、博氏、魯氏、花氏、卜氏、布氏等。人數(shù)極少。 2、滿族范佳氏,滿語為Fangiya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后融入鮮卑族,后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輝發(fā)(今吉林柳河、輝發(fā)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清朝中葉以后約有三分之一的族人皆冠漢姓為范氏。人數(shù)不多。 源流五 源于鄂溫克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鄂溫克族布利托天氏,亦稱布勒多索夫氏、博都哩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孛木律氏,金國時期稱孛術魯氏,以姓為氏,世居索倫(今黑龍江嫩江市以西廣大地區(qū))。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范氏、博氏、魯氏、花氏、卜氏、布氏等。人數(shù)極少。 源流六 源于其他各少數(shù)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今京族、彝族、阿昌族、土家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均有范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范氏,世代相傳至今。人數(shù)極少。 范氏人口變遷 宋朝時期,范氏大約有69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9%,為宋朝第二十一大姓。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北、河南、江蘇,這四省范姓大約占范氏總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山東、山西、湖北、江西、陜西,這五省的范氏又集中了31%。四川為范氏第一大省,居住了范氏總人口的20%。全國形成了四川、冀豫、蘇魯三大塊范姓人口聚集中心。 明朝時期,范氏大約有43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47%,為明朝第五十二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范氏姓人口增長是負值,600年中范氏人口凈減少了26萬。面對戰(zhàn)亂和屠殺,受害群體首先應是主體在北方的人群,范氏是中原的姓氏,自然遭到嚴重的沖擊。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蘇、福建,這三省范姓大約占范氏總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西、范姓分布山東,這三省的范氏又集中了25%。浙江省的范氏人口約占范氏總人口的20%,為范氏第一大省。全國范氏中心由北、由西向東南漂移,形成了浙蘇閩贛的范氏人口聚集中心。 當代范氏的人口已近500萬,為全國第61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38%。在全國的范圍內(nèi)主要集中于河南、四川、山東三省,大約占范氏總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河北、江蘇、安徽、遼寧、黑龍江、山西,這六省的范氏又集中了29%。河南省是范氏第一大省,約占范氏總人口的17%。全國形成了以河南為中心的四川、遼寧三大塊范氏人口聚集地區(qū)。范氏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晉豫魯、冀京津、皖蘇滬浙、遼吉黑、陜寧蒙大部、鄂贛閩大部、臺灣北部,范氏一般占當?shù)厝丝诘谋壤?.4%以上,中心地區(qū)可達0.9%以上,以上地區(qū)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30.3%,居住了大約72.5%的范姓人口。在四川東部、重慶、云南北端和西南、貴州西北、甘肅大部、寧夏南部、陜西西南、湖北西南、湖南東北部、贛閩臺南部、廣東大部、廣西東部,范氏一般占當?shù)厝丝诘谋壤?.3%一0.4%之間,其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17.8%,居住了大約18.4%的范氏人口。 范氏堂號 高平堂、 南陽堂、錢塘堂、敦煌堂、汝南堂、河內(nèi)堂、山陽堂、外黃堂,都是以望立堂。此外還有安盛堂、愛敬堂、百忍堂、寶(保)和堂、彩衣堂、存仁堂、崇本堂、崇仁堂、崇德堂、承訓堂、昌興堂、春萱草堂、鼎興堂、敦倫堂、敦本堂、敦敘堂、敦睦堂、敦素堂、敦誼堂、達道堂、德文堂、澄清堂、德懋堂、德順堂、德星堂、定省堂、大順堂、篤親堂、福厚堂、富順堂、范氏族堂、范陽堂、復義堂、福安居、功德堂、古屯堂、高德堂、高慶堂、光裕堂、光祖堂、桂松堂、高坪堂、國讓堂、恒久德堂、懷德堂、海寧堂、后樂堂、畫錦堂、宏德祠、久思堂、家族堂、杰旺堂、景堂、經(jīng)義堂、集福堂、集文堂、積厚堂、積善堂、聚賢堂、敬亨堂、繼善堂、繼祖堂、雞黍堂、己任堂、郡望堂、逵道堂、廉讓堂、樂善堂、麥舟堂、明理堂、明德堂、勤德堂、愷榮堂、清白堂、夢蝶堂、清儉堂、仁義堂、仁德堂、三愧堂、歲寒堂、樹德堂、樹人堂、世德堂、世德高堂、世杰堂、世怡堂、世昱堂、世紀堂、世怡堂、雙云堂、四維堂、氏明堂、深遠堂、順陽堂、紹思堂、紹衣堂、紹義堂、守先堂、太和堂、桐城堂、同宗堂、同慶堂、同仁堂、陶朱堂、文正堂、文山堂、萬杰堂、萬福堂、萬笏堂、務本堂、雙杏堂、慶和堂、慶余堂、善慶堂、斯馨堂、興字堂、修翰堂、血剛堂、信德堂、希文堂、性善堂、先賢堂、孝子堂、孝義堂、敘倫堂、耆英堂、一本堂、義田堂、穎上堂、衍慶堂、遺安堂、馀芳堂、裕德堂、裕慶堂、裕后堂、永盛堂、永思堂、永曜堂、永和堂、永世堂、永安堂、余慶堂、余芳堂、裕慶堂、正義堂、紫微堂、芝本堂、芝陽堂、眾人堂、昭義堂、忠恕堂、忠厚堂、忠烈堂、忠萱堂、忠孝堂、正圣堂、振文堂、追遠堂、鑄人堂、致富堂、助麥堂、祝墨堂。 范氏世系遷移 范氏從范武子而后四世(既文子、宣子、獻子、昭子),參決或左右晉國的政局將近一個半世紀之久。先后輔佐十多位晉國國君,為中原的繁榮富強和社會的文明和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公元前四世紀中葉,晉國為韓、趙,魏三家瓜分,范氏采地入魏,戰(zhàn)國時魏相范痤,秦昭王時秦相范睢,均是魏國人,亦即范式子后代。春秋時楚國大夫范山;秦未項羽的主要謀士范增為居微人(今安徽桐城南)從劉邦起漢中定三秦的范目為閩中(今屬四川)人。這說明西漢以前范氏部分人己遷徙至南方。 漢代至南北朝時期,范氏分布更為廣泛。東漢時,金鄉(xiāng)(今山東嘉祥縣南)人范式:治代(今河北蔚縣東北)范升:沛國(今江蘇沛縣)人范遷,揚州農(nóng)民起義領袖范容;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范平;都陽(令江西波陽)人范逵;雁門(今山西代縣西南)人范?。挥兰文觊g,南陽順陽(今河南桿川)人范堅;避亂江東,范汪南渡,其后于丹陽(今安徽當涂縣東北),北魏時的范紹為龍勒(今甘肅敦煌)人。春秋政治家范蠡,楚宛三戶(今河南浙川)人,越國大夫,曾助越王勾踐,刻苦強國滅吳國,后游齊國到(今山東定陶東北),改名陶朱公,經(jīng)商累財巨富又散之,而揚名天下。東漢學者范丹,陳留外黃人(今河南杞縣東北),通經(jīng),尤深于《易》和《尚書》。清詔使范謗,是汝南羌(今河南郾城東南)人,是一大清官,以抑制豪強而聞名于世。東漢經(jīng)學家范寧(河南順陽)入所撰《春秋谷梁傳解集》,被收入《十三經(jīng)注疏》中。南宋范嘩(順陽人),少好學,善屬文,能隸書,曉音律,博學多才,極覽群書,過目不再,著有《后漢書》,是著名的史學家。齊、梁時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無神論者范縝,(今河南沁陽西北人)。唐武則天時宰相范履冰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人等。 據(jù)《元和姓篡》,《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書記載,唐宋以前,范氏的郡望除南陽順陽外,又有錢塘,汝南、代郡、敦煌、河內(nèi)、山陽、除留、外黃等。 范氏從始祖范武子受姓以來,歷經(jīng)兩千六百多年,各朝代人才輩出,演變成各大范氏世系。古代范氏又以所在郡望立族,世代傳承,播衍四海。古代范氏世系因年代久遠,許多資料失考,以郡望立族,又為堂號區(qū)分之。 1、南陽郡:戰(zhàn)國秦昭王35年置郡。漢時相當于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nèi)鄉(xiāng)間和湖北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間地。南陽范氏漢度遼將軍范明友之后。 2、高平郡:其一為西漢置高平縣,北魏正光5年置郡(今山西高平),范氏始祖士會以上在此興旺崛起。其二為東漢章帝置高平縣,晉太史元年改山陽郡置高平郡(今山東巨野),范武子后裔在此興盛。其代表人物范武子、范文子、范宣子、范獻子、范昭子。 3、錢塘郡:秦朝時期始置錢溏縣,治所在靈隱山麓,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及以西一帶。南北朝時期的陳朝禎明元年(丁未,587年)改置錢溏郡。隋朝開皇九年(己酉,589年)廢錢溏郡置為杭州,移治到錢唐(今浙江杭州靈隱山麓,浙江省杭州市)。唐朝時期將“溏”改加“土”偏傍為錢塘。民國時期,錢塘與仁和縣合并為杭縣。起代表人物范馥、范堃。 4、敦煌郡:西漢朝元鼎六年(庚午,前111年),漢武帝劉徹將敦煌郡從酒泉郡分出來置郡,治所在今甘肅省敦煌,其時下轄敦煌縣、龍勒縣、效谷縣、廣至縣、淵泉縣、冥安縣等六個縣,是為敦煌設治之始。敦煌郡據(jù)有陽關、玉門關,與酒泉郡、武威郡、張掖郡并稱河西四郡。敦煌范氏,是南陽范氏的分支,自稱是東晉安北將軍范汪之后,南北朝時遷居敦煌。 5、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戊戌,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qū),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25-220年)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其代表人物范滂。 6、河內(nèi)郡: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nèi),以南、以西為河外。春秋末期楚、漢之際,約在前三世紀末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涉),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一帶地區(qū),包括汲縣。魏文帝黃初年中,河內(nèi)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縣)改屬冀州(今河北冀縣),四縣隨之改屬、后又回歸河內(nèi)郡。屬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陽)、原武、陽武三縣。屬兗州(州治廩丘,今山東鄄縣)陳留國的有封丘、酸棗、平丘、長垣四縣,屬兗州東郡的有燕。西晉時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隋朝時期于野王為河內(nèi)縣,隋、唐兩朝的河內(nèi)郡即懷州。元朝時期設為懷慶路。明、清兩朝為懷慶府,河內(nèi)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nèi)縣為沁陽縣。其代表人物唐宰相范履冰。 7、山陽郡:古代山陽郡有二:①漢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前144年)將梁國分置為山陰國,不久以后的漢武帝建元年間(前140-135年),又將其改為山陽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獨山湖周圍金鄉(xiāng)縣一帶地區(qū)。②東晉朝義熙年間(405-418年),晉安帝將廣陵郡分置山陽郡,治理山陽附近的地區(qū),其時轄地在今在今江蘇省清江、淮安一帶。至隋朝初年(辛丑,581年),隋文帝又移其治所到今江蘇省淮安市一帶地區(qū)。山陽范氏是范滂之后。 8、順陽郡:東晉太康十年(289年)改南鄉(xiāng)郡為順陽郡,郡治南鄉(xiāng)縣(今河南省淅川縣滔河鄉(xiāng)老人倉一帶)。統(tǒng)領八縣,酂、順陽、南鄉(xiāng)、丹水、武當侯相、陰、筑陽、析,共二萬一百戶。轄境約當今河南省西峽、淅川,湖北省老河口、丹江口、谷城縣、十堰市、鄖縣以東等地。順陽郡的郡名從289年持續(xù)到338年,東晉咸康四年(338年)復名南鄉(xiāng)郡。建武五年(498年),順陽被北魏(386年~534年)攻陷,仍曰順陽郡,郡治移治順陽縣(今河南淅川縣李官橋鎮(zhèn)),轄順陽縣、南鄉(xiāng)縣、丹水縣、臨洮縣和槐里縣。順陽范氏是當時順陽郡重要的士族之一,這支范氏人,興起于秦漢之際,在東晉南北朝時期聲名顯赫。其代表人物范蠡、范汪、范堅、范寧等。 范氏各大世系,以宋朝為分水嶺,宋朝之后暫不做表述?,F(xiàn)存世范氏族譜記載范氏世系又以唐宰相范履冰后裔居多,范履冰生三子:長冬芬、次冬青、三冬昌。由此分為三大范氏支系。有族譜傳承記載的范氏各大世系: 1、休寧范 履冰公長子范冬芬,冬芬之孫范傳正,為安徽休寧范氏始祖。冬芬二十二世孫范昌,是今貴州之安順、水城一支始祖。此支范氏后裔發(fā)現(xiàn)不多,僅在貴州、浙江有發(fā)現(xiàn)。此支范氏簡稱休寧范。 2、十六房 履冰公次子冬青,冬青之五世孫范隨,唐懿宗十一年(公元八七零年)調任浙江麗水縣丞,中原離亂不得北歸,隨定居蘇州吳縣,始有蘇派。始祖范隨、范隨的玄孫范仲淹(范文正)的四個兒子和五服之內(nèi)在朝居官的共十六人,遂分為十六房,各為房祖;“房”號以房祖的官職或謚號定名。1)、支使房始祖范鉅 2)、儒林房始祖范鈞,字君佐 3)、中舍房始祖范仲溫,字伯玉 4)、朝奉房始祖范純懿 5)、贊善房始祖范純古 6)、監(jiān)簿房始祖范純佑 7)、忠宣房始祖范純?nèi)?)、右丞房始祖范純禮 9)、侍郎房始祖范純粹 10)、宣義房始祖范幾道,字圣微 11)、秘丞房始祖范世京,字延祖 12)、大夫房始祖范世文,字光祖 13)、郎中房始祖范世延,字榮祖 14)、朝請房始祖范正倫 15)、司里房始祖范正邦 16)、駕部房始祖范直聞。此支范氏后裔眾多,分布海內(nèi)外。此支范氏簡稱十六房。 3、豐城范 履冰之子范冬昌,范冬昌之孫范平(唐憲宗元和賓貢)遷入江西豐城槎村,迄今已一千二百多年,為江西豐城范氏始祖。此次范氏眾多,以江南為主。此支范氏簡稱豐城范。 4、華陽范 唐相范履冰之子冬青公六世孫范隆遷居華陽(今四川成都),為華陽范氏始祖,著名的三范修史為華陽范氏范鎮(zhèn)、范祖禹、范沖三人。此支范氏后裔不知所蹤。此支范氏簡稱華陽范。 5、潮陽范 廣東潮陽范氏始祖范昌谷為東晉時入潮第一家。當時,他以晉朝朗官身份,來到海角的蠻荒潮陽地(尚未建縣),辟榛莽,歷艱辛。朝廷根據(jù)他的意見,于隆安年間創(chuàng)建潮陽縣,民間流傳俗語:“未有潮陽先有范”,距今一千五百多年,是最早遷入廣東的范氏。此支范氏簡稱潮陽范。 6、大田范 唐朝大將軍范希朝,字致君,唐河中虞鄉(xiāng)(今山西虞鄉(xiāng)縣)人,生年不詳,卒于元和九年(814年)。其后裔范元超,范子高從蘇州遷福建,為大田范氏始祖,迄今一千一百多年。此支范氏簡稱大田范。 7、峽陽范 范大三 河南光州固始縣人,為避戰(zhàn)亂隨節(jié)度使王審知唐光啟元年(885)入閩,卜居福建南平峽陽,為峽陽范氏始祖,迄今一千一百多年。此支范氏簡稱峽陽范。 8、建甌范 福建建州甌寧(今屬建甌)范氏,此支范氏始祖不詳,代表人物范積中、范汝為。范汝為南宋福建農(nóng)民起義軍首領,建炎四年(1130年)七月,范汝為在回源洞聚眾起義,福建饑民紛紛響應。紹興二年正月,范汝為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被韓世忠擊敗。其后裔隱姓埋名,不知所蹤。此支范氏簡稱建甌范。 9、范如節(jié)系 范如節(jié),生于宋仁宗寶元三年(1040年),入閩范氏始祖。由福建清流遷徙至寧化石碧村,生五子:長子范衡(號亙一郎);次子范徽(號亙二郎);三子范衍(號亙?nèi)桑凭訉幓诖甯鹛倏樱凰淖臃稕_(號亙四郎);五子范御(號亙五郎)。此支范氏是所知范氏后裔最多的一支,大部分分布在長江以南、港、臺、東南亞及海外。此支范氏簡稱范如節(jié)系又稱寧碧范。 10、范坤(堃)系 范堃,字評,唐僖宗元年(公元873年),因亂,攜家口18人徙至浙江杭州錢塘,后又遷福建南劍州(即今南平市)沙縣孟蘭峽,后又再遷汀州府寧化石礕村黃竹逕(即今大坊里)開基,生四子:春、夏、秋、冬。此支范氏簡稱范坤(堃)系。 11、天臺范 天臺范氏,南宋初宰相范宗尹后裔,范宗尹次子范公麟由臨海遷四明,遷寧海再遷天臺。此支范氏簡稱天臺范。 12、涼坑范 范宏,字開緒、號潛庵,世居順陽。會隋大業(yè)間,帝荒淫,怠于政治,順陽左右兵刃繹騷,公慨然嘆曰:“時勢不可為矣?!彼鞛楸芩鍟r亂世,舉家由順陽坎坷千里,隱跡天臺涼坑(即今范莊村)。發(fā)族散居在岙頭(即橋棚)、下徐、上塘、孟塘、黃家塘、桐橋、歧石山、前洋、潘岙及臨??h的前塘、東岙、白巖下、山頭王、安頭、雙港等地,至今已有55世,距今一千四百多年。此支范氏簡稱涼坑范。 13、香溪范 唐丞相履冰六世孫隋為麗水縣丞。時值中原離亂,遂留江南蘇州。隋生二子,長子夢齡,居蘇州,次子均,均子懷,徙居閩,又自閩出浙,居于蘭溪城南塢口。范懷是香溪范氏始祖。此支范氏簡稱香溪范。 14、鰲陽范 范積次子,諫議大夫范日耀因避女真之亂,于宋咸淳十年(1274),從河南汝寧光州固始縣美俊坊偕父入閩,遷居于建州政和里十三都螺山(也稱范家山,今大安),成為福建省寧德市壽寧螺山范氏始祖。二世祖肖七公于宋端宗二年(1278)遷茗溪,六世祖范福昌,于明嘉靖三年(1524)遷居壽邑南門。此支范氏簡稱鰲陽范。 15、梁村范 梁村范氏,廣東懷集梁村冷坑范氏始祖范德可,唐朝乾府年間(公元874~879年)避兵亂,自湖廣郴州筋竹巷遷至洊水縣(今廣東懷集縣西北)定居,距今一千一百多年。結伴同行者有姓梁、雷、馮、阮諸人,建有五氏祠堂。此支范氏簡稱梁村范。 16、石湖范 范成大:1126~1193年,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南宋詩人,平江吳郡(今江蘇蘇州)人。1154年中進士。任徽州司戶參軍,累遷禮部員外郎。后出知處州,減輕賦稅,興修水利,頗有政績。后歷任靜江、咸都、建康等地行政長官。淳熙時,官至參知政事。范成大與陸游、楊萬里、尤袤齊名,為南宋四大家之一。其后裔散布各地,有許多范譜把范成大掛為范仲淹后裔,這是錯誤的。此支范氏簡稱石湖范。 其它:越南范 越南范氏源于西南夷(今越南),出自晉朝末期林邑王范文,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晉朝時期,南蠻有林邑王(亦稱占城,今越南中南部)范文。秦、漢時期,林邑為象郡象林縣地。東漢末期,象林功曹之子區(qū)連殺了縣令自立為王,到公元八世紀后改稱環(huán)王,公元九世紀后期又改稱占城。其后王無嗣,由外孫范熊代立。范熊逝世后,其子范逸繼立,稱林邑王。范文,原來是日南西卷縣(今越南垣雍城)夷人首領菩跋摩的奴仆,為古安南土著夷族,原本不姓范。后來由范逸賜他名為范文,并將其故主人菩跋摩改稱為范椎。越南范氏與中原范氏不同宗源。 范 氏 歷 史 名 人 1、范武子 范武子,生于約公元前660,逝世于約公元前583年,范氏始祖。春秋時人。姓祁,名會,字季,以士為氏。因封邑于隨,稱隨會;后又封邑于范,稱范會,史稱范武子。士會出身官宦世家,年輕時即步入政壇,早年任晉國大夫,輔佐晉文公、晉襄公,后輔晉成公、晉景公,以軍功顯赫當時,是晉國稱霸中原的功臣之一,是活躍于春秋前期晉國政治舞臺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一位顯赫人物,也是劉姓、范姓、士姓、隨姓等中國姓氏共同的大顯祖。在發(fā)生于公元前633年的著名戰(zhàn)役——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代任戎右之職的士會勇猛奮戰(zhàn),終于使晉軍以弱勝強,大敗楚軍,從此奠定了他在晉國政治舞臺上的牢固地位。《國語·晉語》就記載說,“(士會)佐文、襄為諸侯,諸侯無二心”。在其蔭庇下,經(jīng)范文子(士燮)、范宣子(士訇),至春秋末與魏氏、智氏、中行氏、韓氏、趙氏共為六卿,把持國政。史稱士會:“輔成、景,軍無敗績,端刑法、輯訓典,國無奸民?!蓖醴凇稘摲蛘摗分蟹Q贊,“劉氏自唐以下,漢以上,德著于世,莫若范會之最盛也!”賜謚號為武子,因此史稱他為“范武子”或“隨武子”。為范氏始祖。 2、范宣子 范宣子,?~公元前547年,春秋時期晉國人,著名經(jīng)學家。本姓士氏,名丐(一作訇),因祖父輩受封于范地而改姓為范氏,名宣子。其祖父士會曾在晉成公時任上軍將,景公時任中軍將,執(zhí)掌國政。其父士燮(范文子)歷任上軍佐、上軍將、中軍佐。范宣子歷仕晉悼公、平公二世,終任中軍將,執(zhí)掌國政,為晉悼公恢復霸業(yè)做出了貢獻,同時在晉國刑法建設方面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 3、范蠡 范蠡,生卒不詳,字少伯,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春秋末期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也是經(jīng)商有術的大實業(yè)家,有“一代名相,千秋商祖”之美譽。是中國乃至世界公認的商業(yè)鼻祖,制陶制鹽的先師,度量衡桿秤的發(fā)明者。作為一代商圣,范蠡與智圣諸葛亮、醫(yī)圣張仲景、科圣張衡一起,并稱為“四圣”。曾助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刻苦圖強,滅亡吳國,成就霸業(yè)。后激流勇退,乘舟浮海到達齊國,定居于陶(今山東定陶縣),改稱鴟夷子皮,改名陶朱公。因為經(jīng)商有道,逐成巨富,民間有尊陶朱公為財神?!妒酚洝份d:“范蠡事越王勾踐,與勾踐深謀二十余年,竟滅吳,報會稽之恥”,后來范蠡以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且勾踐為人可與患難,難與同安樂”,遂“棄官經(jīng)商,定居于陶,卒老死于陶”。他的一生,真可以說是“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了。范蠡祠內(nèi)(位于今肥城市)有石柱楹聯(lián)曰“避君隱陶稱朱公留芳百世,聚財萬貫濟黎民功蓋千秋”。清代詩人徐公修寫七律詩《范蠡》贊曰:艷色吳王嗜好投,苧蘿村內(nèi)美人求。居陶業(yè)振工牟利,霸越功高早退休。兩國甘心拋相印,五湖浪跡泛扁舟。鑄金故主空摹象,鳳舉鴻冥不可留。 4、范雎 范雎,公元前?~公元前225年,戰(zhàn)國時秦昭王相,魏人,字叔。早年家境貧寒,后出使齊國為魏中大夫須賈所誣,歷經(jīng)磨難后輾轉入秦。公元前266年出任秦相,輔佐秦昭王。他上承孝公、商鞅變法圖強之志,下開秦皇、李斯統(tǒng)一帝業(yè),是秦國歷史上繼往開來的一代名相,也是我國古代在政治、外交等方面極有建樹的謀略家,歷史上最先正式提出“遠交近攻”的謀略。李斯在《諫逐客書》中曾高度評價范雎對秦國的建樹和貢獻:“昭王得范雎,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font> 5、范增 范增,公元前277~公元前204年,西漢居巢(今巢湖市人,一說桐城)人。好奇計。秦末勸項梁立楚王后裔為懷王。秦軍圍巨鹿,楚懷王派宋義、項羽等救趙,為末將。后為項羽重要謀士,輔佐項羽稱霸諸候,被尊為“亞父”。封歷陽候。屢勸項羽早除隱患,父掉劉邦,曾設“鴻門宴”,計不為項羽所用。后項羽中劉邦的反間計,疑增,削其權力,遂憤而離去,途中背發(fā)且疽病,至彭城而卒。今巢湖市有“亞父山”。 6、范冉 范冉,112年~185年,一作范丹,字史云。陳留外黃縣(今河南杞縣東)人,東漢學者,通五經(jīng)、尤深于《易》和《尚書》。桓帝時授萊蕪長。《後漢書·獨行傳·范冉》中有“甑中生塵范史云,釜中生魚范萊蕪”之語,后以“魚釜塵甑”謂貧窮得無糧可炊。被謚為“貞節(jié)先生”。 7、范滂 范滂,137年~169年,字孟博,東漢著名學者,汝南征羌(今河南偃城東南)人。他少年時便懷澄清天下之志。他疾惡如仇,為官清厲,任清詔史按察諸郡時,貪官污吏望風解印綬而逃。任汝南郡功曹時,抑制豪強,制裁不軌,結交士人,反對宦官。第一次黨錮之禍起,與李膺同時被捕,被釋還鄉(xiāng)時,迎接他的士大夫的車有數(shù)千輛。黨錮之禍再起,朝廷下令捉拿他,縣令郭揖欲棄官與他一起逃亡,他不肯連累別人,自己投案,死于獄中。蘇東坡的母親程夫人曾把《后漢書·范滂傳》讀給東坡兄弟聽,引導蘇東坡兄弟以范滂為榜樣,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攬轡澄清這個成語即源于范滂宋柳永《一寸金》中有句:“使?jié)h節(jié),攬轡澄清,高掩武侯勛業(yè),文翁風化?!鼻妪徸哉洹都汉ルs詩》中有句:“少年攬轡澄清意,倦矣應憐縮手時。”皆本此。意指刷新政治、澄清天下的抱負。范式:生卒年不詳,東漢名士,山東金鄉(xiāng)縣人。成為后世誠實守信的典范?!逗鬂h書》卷八十一《范式傳》就記載了“范式之約”的典故。年輕時在太學就讀,與張劭是好朋友。兩人一起告假省親,范式對張劭說:“我兩年以后回來,到時將去拜見你的雙親?!眱扇斯餐s定了時日。后來,約日將到,張劭請母親準備下酒飯等范式。張母說:“你們一別兩年,又相隔千里,你怎么知道他一定來呢?”張劭回答說:“范式是個講信用的人,他一定不會違約?!钡郊s定的那天,范式果然準時赴約。后世有許多歌頌“范式之約”的詩詞,如“千里途遙,隔年期遠,片首相許心無變。寧將信義托游魂,堂中雞黍空勞勸。月暗燈昏,淚痕如線,死生雖隔情何限。靈輀若候故人來,黃泉一笑重相見?!?/font> 8、范長生 范長生,?~318年,西晉(或者東漢末?)時生人。四川涪陵丹興人。(蜀)漢初,范長生族遷青城山。史載,范長生博聞強識,著《道德經(jīng)注》、《周易注》。家族世代掌部曲,及長生,為天師道教主,蜀人奉其如神?;蜓云渥詽h末及晉穆,百三十余歲而終。劉備請其參政,其堅辭,故封其道遙公,為其建長生宮于青城山。晉元康年間,巴氏族人李特領流民起義。適逢軍中饑荒,范長生資給糧資。李軍士氣大長,數(shù)月后攻占成都。李特"以范長生有名德,為蜀民所重,欲迎以為君而臣之"。范婉拒,勸李特自立。晉永興元年 (304)十月,李特受范擁戴,稱成都王。后稱帝,國號大成(后改為漢),以范為丞相,加號 "四時八節(jié)天地太師",尊為范賢,封西山侯。 9、范寧 范寧,生卒年不詳,東晉經(jīng)學家,字武子,順陽(今河南南陽淅川縣)人,范寧其父范汪,曾任庾亮平西參軍。范寧年少好學,通覽群書。為南北朝時著名史學家、文學家范曄的祖父,官至豫章太守。推崇儒學,曾作《王弼何晏罪深于桀紂論》,撻伐晉代玄學。在任余杭縣令期間,范寧興辦學校,培養(yǎng)生徒,潔己修禮,有志之士紛紛相從。房玄齡在《晉書·本傳》給予他高度評價:“自中興以來,崇學敦教,未有如寧者也?!?晚年遷居丹陽,潛心研究經(jīng)學。撰有《春秋谷梁傳集解》12卷,是今存最早的《谷梁傳》注解,被后人收入流傳最廣的《十三經(jīng)注疏》中。范泰:生卒年不詳,字伯倫,范寧之子,晉、宋二朝大臣,文學家。初為太學博士,后出任天門太守,因父憂而去職,襲爵陽遂鄉(xiāng)侯。劉裕即帝位后,因功加振武將軍,遷侍中,徒為太常,轉大司馬左長史、右衛(wèi)將軍,加散騎常侍,進位尚書兼司空,拜金紫光祿大夫。范泰嗜酒,不拘小節(jié),很得劉裕喜愛,但不善于管理,所以,不得居于施政辦事之官,遷護軍將軍,因公事去職。當時議事國學,范泰為國子祭酒,上《請建國學表》,闡明了他的教育思想。范泰認為,致學是安親光國的必由之路,應以“重寸陰而賤尺璧”的精神興辦學校。范泰博覽篇籍,好為文章,愛獎后生,孜孜不倦,曾撰《古今善言》24篇,旨在教育后生,但終因教育未興,晚年超世脫俗,潛心于佛教,頗為精通。 10、范曄 范曄;398年~445年,字蔚宗,為范寧孫。南朝宋順陽(今河南南陽淅川縣)人,南北朝時著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南朝劉宋時代,范曄始出仕,歷任宋武帝相國掾、荊州別駕從事史、秘書丞、司徒從事中郎、吏部尚書郎等??芍^官運亨通。死前累遷至左衛(wèi)將軍,太子詹事。其代表作《后漢書》作為“正史”,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四史”,被譽為古代史學名著之一,足見它巨大的史學、思想和文學價值。 11、范縝 范縝,約450年~515年,字子真,南朝齊梁時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無神論者,先后仕齊、梁,任尚書殿中郎、尚書左丞等職。綜合并發(fā)展了魏晉以來的無神論和神滅論思想,對佛教進行了尖銳的斗爭。發(fā)表《神滅論》,針對佛教宣揚的神不滅論,系統(tǒng)地闡述其無神論思想。 12、范云 范云,451年~503年,南朝齊、梁間詩人。字彥龍。祖籍南鄉(xiāng)舞陽(今河南泌陽)人。早年在南齊竟陵王蕭子良幕中,為“竟陵八友”之一。齊武帝永明十年(492),和蕭琛出使北魏,受到魏孝文帝的稱賞。從北魏還朝,遷零陵內(nèi)史,又為始興內(nèi)史、廣州刺史,皆有政績。蕭衍代齊建梁,任為侍中,遷散騎常侍、吏部尚書,再遷尚書右仆射,居官能直言勸諫。卒謚“文”。范云是當時文壇領袖之一,與沈約、王融等友善。他8歲時就能寫詩,稍長即善作文,文思敏捷,時人多疑為宿構。《文選》錄其《贈張徐州稷》、《古意贈王中書》、《效古》等五言詩3首?!对娖贰穼⑵淞兄谥衅罚u為“清便宛轉,如流風回雪”。他詩中的一些好句,如“草低金城霧,木下玉門風”(《別詩》),“江干遠樹浮,天末孤煙起。江天自如合,煙樹還相似”(《之零陵郡次新亭》),“積恨顏將老,相思心欲燃。幾回明月夜,飛夢到郎邊”(《閨思》)等,風格明凈,已經(jīng)可以看到唐音的前奏。《梁書·范云傳》記其有集30卷,至今文章已亡佚幾盡,詩尚存30余篇,收入今人逯欽立所輯《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中。 13、范履冰 范履冰,?年~689年,字不詳,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武陟)人。生年不詳,卒于唐武后載初元年。始為周王府戶曹參軍。武后諷召諸文士論撰禁中,履冰亦預其選,時號“北門學士”。凡二十余年。垂拱中,685年~688年,歷鸞臺、天官二侍郎。尋遷春宮尚書,同鳳閣鸞閣平章事(宰相),兼修國史。后坐舉逆人被殺。 14、范質 范質,911年~964年,五代后周和北宋初大臣。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威縣)范家營人。生于五代后梁乾化元年(911年),歷經(jīng)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北宋六朝,五朝為官,兩朝為相。 后唐明宗長興四年登進士第。授忠武軍節(jié)度推官,遷封丘令。后晉高祖天福間,宰相桑維翰奏為監(jiān)察御史,隨桑維翰為泰寧、晉昌節(jié)度從事。出帝天福八年三月,桑維翰入為侍中,薦其為主客員外郎、直史館。開運元年六月,為翰林學士。二年六月,加比部郎中、知制誥。后晉亡,為草降表。后漢初,加中書舍人。隱帝乾祐元年四月,為戶部侍郎。后周初為樞密副使。太祖廣順元年二月,為兵部侍郎。六月,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宰相)。后周時任宰相九年,先后進位左仆射、門下侍郎、司徒等。周世宗臨終時,受顧命輔佐恭帝。恭帝時,封肖國公。陳橋兵變后,率百僚降宋太祖。入宋仍為宰相。乾德二年正月,罷為太子太傅。九月,卒,年五十四。工詩文。 15、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其父范墉曾在徐州做官,后死于任上。其母謝氏隨帶仲淹改適當時任平江府(治所蘇州)推官的朱文翰,四歲隨繼父北歸山東省長山縣(現(xiàn)鄒平縣長山鎮(zhèn))河南村,少年范仲淹在那里一住就是12年,"畫粥斷齏",篤學不輟。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士及第。初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yǎng)。29歲,復范姓,改名仲淹。后歷任大理寺丞、秘閣校理、太常博士、右司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曾出任陜西宣撫史、陜西四路安撫史,戰(zhàn)功顯赫。西夏人說他“腹中自有數(shù)萬甲兵”。時人有“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之說。又曾做過泰州,楚州、陳州、睦州、饒州、潤州、越州、延州,耀州,彬州、鄧州、青州等地方官。范仲淹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shù)度被貶。1052 年5月20日病逝于徐州,終年64歲。是年12月葬于河南洛陽東南萬安山,謚文正,封楚國公、魏國公,有《范文正公集》傳世。南宋理學家朱熹稱贊他為“天地間第一流人物”。他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至今廣為傳誦。 16、范鎮(zhèn) 范鎮(zhèn),1007年~1087年,字景仁,四川華陽(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官至知通進銀臺司(掌管朝廷詔令和奏章出納官職),能體恤民情,通察世事,人品高,才氣俱富,詩文雙超,為我國北宋時期一位著名文學家。范鎮(zhèn)退居后但以賦詩飲酒度日,居家先由京城遷許昌,再于熙寧八年(1075)輾轉回到成都。其間,作《東齋紀事》筆記十卷,今存六卷,內(nèi)容述及宋初政事。范鎮(zhèn)居成都期間,曾東下長江,出三峽,游荊湘,直至京城汴梁,遍訪名山大川,作詩三百多首,佳作不乏如《游昭覺寺》等。元豐八年(1085)哲宗趙熙即位,廢新法,起用舊臣,拜范鎮(zhèn)端明殿學士,提舉中太一宮兼侍讀,他已年近八十,加以從孫范祖禹勸阻,未就職,遂改提舉崇福宮以銀青光祿大夫再次致仕,贈蜀郡公。范鎮(zhèn)生平扶危行義,以誠待人。與司馬光友情甚篤。其著作除詩歌外尚有《文集》一百卷、《內(nèi)制集》三十卷、《外制集》十卷、《諫垣集》十卷、《國朝事始》一卷、《刀筆》八卷、《正言》、《樂書》、《國朝韻對》各三卷。蘇軾《范景仁墓志銘》稱“其文清麗簡遠,學者以為師法。”又謂“臨大節(jié),決大議,色和而語壯,常欲繼之以死,雖在萬乘前,無所屈?!笨梢娖淦沸校诼鋭傊?,可謂中國知識分子的典型。謚忠文。 17、范祖禹 范祖禹,1041~1098年,字淳甫,一字夢得,宋代成都華陽(四川華陽)人。宋史卷三三七有傳。舉仁宗嘉佑八年(1063)進士,榮獲進士第一名。歷官右正言、著作郎、右諫議大夫,累遷給事中、禮部侍郎、翰林學士、侍講學士。被蘇軾譽為講官第一。1065年被司馬光看中,選進《資治通鑒》的寫作班子,他是其中最年輕的一個,主要編寫唐朝和五代史的草稿,通過編書,他積累了詳盡的資料,形成了獨到的見解,成為有名的唐吏專家。后來,他獨立寫出了《唐鑒》24卷、《仁皇政典》6卷、《帝學》8卷及《范太史集》55卷等著作。其中《唐鑒》對唐朝歷史作出了深入研究,總結了唐朝興衰的經(jīng)驗和教訓,被后人喻為“萬世君人者之金鏡”。范祖禹被人喻為“唐鑒公”。 18、范宗尹 范宗尹,字覺民,1100年-1136年,南宋初宰相。襄陽鄧城(今襄陽樊城區(qū))人,少年好學。宣和三年,上舍登進士第。累遷侍御史、右諫議大夫。建炎元年(1127年),出京擔任舒州知縣,因反對李綱為相,又被劾曾受張邦昌偽命,責鄂州(今湖北武昌)安置。召為中書舍人,遷御史中丞。三年,拜參知政事,四年,守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御營使,年僅30為丞相,顯赫一時。紹興元年二月辛巳,日有黑子,宗尹認為輔政無能,請求罷免,不許。晚年為秦檜所排擠,出京擔任溫州知州。紹興六年,退居天臺,不久卒。 19、范成大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南宋詩人,平江吳郡(今江蘇蘇州)人。1154年中進士。任徽州司戶參軍,累遷禮部員外郎。后出知處州,減輕賦稅,興修水利,頗有政績。后歷任靜江、咸都、建康等地行政長官。淳熙時,官至參知政事。范成大與陸游、楊萬里、尤袤齊名,為南宋四大家之一?!端臅r田園雜興》60首最能體現(xiàn)其詩歌特色。楊萬里曾在《范成大文集序》中說:“至于詩,清新嫵麗,奄有鮑謝,奔逸俊偉,勇追太白”。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等傳世。范?。悍稑?字亨父,一字德機,清江人,元代詩人。詩以沖淡閑遠著稱,且風格多樣。與楊載、虞集、揭傒斯并稱為元詩四大家。 20、范鐘 范鐘,1171年-1248年,字仲和,蘭溪純孝鄉(xiāng)(今屬蘭江街道)里范村人。嘉定二年(1209)舉進士。歷官武學博士、太平州通判、知徽州。嘉定二年,舉進士。歷官調武學博士,添差通判太平州,知徽州。召赴闕,遷刑部郎官,又遷尚右郎官兼崇政殿說書。進對,帝曰:“仁宗時甚多事?!辩妼υ唬骸叭首谑茧m多事,乃以憂勤致治?;兆谑茧m無事,余患至于今日。”帝悅。尋遷吏部郎中兼說書,又遷秘書少監(jiān)、國子司業(yè)兼國史編修、實祿檢討。拜起居郎兼祭酒,權兵部侍郎兼同修國史、實祿同修撰。遷兵部侍郎兼給事中,權兵部尚書兼侍講,尋兼侍讀。嘉熙三年,拜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四年,授參知政事。淳祐元年,乞歸田里,不許。四年,知樞密院事,乞歸田里。五年,特拜左丞相兼樞密使,封東陽郡公,再乞歸田里,不許。六年,復請,許之。加觀文殿大學士、醴泉觀使兼侍讀,辭不拜,以保晚節(jié),乃提舉洞霄宮。九年正月,薨。 鐘為相,直清守法,重惜名器,雖無赫赫可稱,而清德雅量,與杜范、李宗勉齊名。贈少師,謚文肅。所著書有《禮記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