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在香港電影的歷史上是一段承上啟下的時間,粵語片在六十年代末產(chǎn)量跌到零之后開始重新崛起,并逐漸擠占了國語片的空間。相比六十年代邵氏和國泰的兩強爭霸,七十年代的影壇競爭更加激烈,但又不像后來的八十年代那樣呈現(xiàn)去中心化的群雄逐鹿局面。 那時的香港電影界仍由垂直整合的邵氏公司主宰著,又因為競爭對手國泰的出局,邵氏安享了好幾年一家獨大的安穩(wěn)時光。 但是,邵氏的霸主地位很快受到來自嘉禾的挑戰(zhàn),嘉禾的主事者是邵逸夫一手提拔起來的鄒文懷,他邀請了很多昔日邵逸夫旗下的舊將助陣,連退出業(yè)界的國泰也慷慨提供了閑置的永華片廠襄助,讓嘉禾具備了和邵氏抗衡的實力。
但霸業(yè)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嘉禾一開始完全是模仿邵氏的管理制度和市場策略,走得舉步維艱,直到大膽簽下從美國回來的李小龍,嘉禾迎來了轉(zhuǎn)折點。 李小龍對嘉禾的意義,其實不在于他本身擁有的極大號召力,而是和李小龍的合作方式,讓鄒文懷意識到,必須實行外判制作模式,下放權(quán)力,扶持衛(wèi)星公司,引入分紅獎勵,才能顛覆邵氏的統(tǒng)治。
因此在李小龍驟然離世之后,嘉禾依靠許冠文、洪金寶、成龍,繼續(xù)圍剿邵氏,并逐漸占據(jù)了上風。
邵氏和嘉禾的競爭,很像好萊塢在五十年代從大片廠時期過渡到后大片廠時期時兩種制度的沖突,只不過發(fā)生在好萊塢的沖突更多是自己對自己的縱向更替,而香港版本的沖突是橫向的、同一時間的。這兩種制度的競爭,也對應(yīng)了兩種不同的明星制度。 邵氏的明星,幾乎都是公司「包養(yǎng)」的合約演員,一入行就踏進邵氏,接受公司的培訓(xùn),住在公司的宿舍,拿著比較固定的工資,一絲不茍地按照公司安排接戲。 而嘉禾的明星,多是已在江湖上摸爬滾打了一段時間,和嘉禾的關(guān)系更像是合伙人,一起承擔風險,一起分享果實。這兩種制度下的明星,在自身氣質(zhì)、能力和未來的命運上,的確也體現(xiàn)出了很大的差異。 嘉禾的明星,以上面提到的許冠文、洪金寶、成龍為代表,他們將成為香港影壇上的常青樹和中流砥柱,影響力直達今天。 而邵氏的明星,如王羽、李麗華、岳華、狄龍、姜大衛(wèi)、劉家輝等,在邵氏衰落之后,有的息影,有的移民,有的轉(zhuǎn)戰(zhàn)電視,完全將大銀幕讓給了新崛起的TVB藝訓(xùn)班一代。 李麗華 這里只說邵氏明星,七十年代的邵氏可說是男星的天下,張徹掀起的武俠陽剛革命,改變了此前陰盛陽衰的局面。1965年前的邵氏, 最紅的是林黛、李麗華、樂蒂、凌波這幾位女星,為他們配戲的男星,則是趙雷、關(guān)山這種英俊儒雅的傳統(tǒng)小生。 樂蒂、趙雷主演的《倩女幽魂》 武俠浪潮興起后,最受歡迎的男星變成王羽、狄龍、姜大衛(wèi)、陳觀泰、傅聲這樣的「打仔」,為他們配戲的女星也為之一變,從林黛、李麗華那種雍容華貴、傾國傾城的王妃公主,變成井莉、何莉莉、李菁這樣的小家碧玉和時髦女郎。
井莉是邵氏老演員井淼的女兒,井淼還是邵氏演員劇團的導(dǎo)師,因此井莉是不折不扣的「星二代」,這種情況在當時的香港電影界不足為奇。井莉還在讀大學(xué)時就加入了邵氏公司,處女作是根據(jù)瓊瑤小說改編的《船》。 《船》 要說井莉的氣質(zhì)并不適合古裝片或武俠片,但那是邵氏當時的主流類型,所以她也出現(xiàn)在了《十二金錢鏢》《馬永貞》《刺馬》這類影片里。 這么說的一部分原因是井莉繼承了她父親的方臉蛋,確實算不上人們理想中的傳統(tǒng)美女,而她本人也沒有鄭佩佩身上那種英武氣,若要當「打女」,也嫌說服力不足,所以她給人留下更多印象的是一些良家婦女類的角色。
井莉前期和張徹合作較多,后來也陸續(xù)和楚原合作。我認為《小樓殘夢》是井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這是一部典型的邵氏傷感文藝片,與井莉搭檔的是跟她合作過十多次的凌云。
用楚原的話說,這部影片只能找井莉來演,因為她身上有一種獨特的憂郁氣質(zhì),讓人一見之下便會產(chǎn)生憐惜之情。邵氏旗下女明星如云,比井莉漂亮的其實不少,但沒一個有她這種氣質(zhì)。 井莉在這部影片中根據(jù)角色所處狀態(tài)不同,頻繁改變發(fā)型和衣著,長發(fā)、短發(fā)、盤發(fā),風衣、喇叭褲、皮裘都一一嘗試,體現(xiàn)了她對人物外形和心理的出色把握能力。
生活中的井莉其實并不像楚原說的那樣憂郁惆悵,她落落大方,談吐得體,從不矯揉造作,又兼活潑俏皮,偶爾愛和人開玩笑。父親井淼都說摸不準女兒的脾氣。 井莉一開始演慣了武俠,后來古裝片衰落,她反而非常不習(xí)慣。因為按照邵氏的規(guī)矩,古裝片里演員的服裝由專門的服裝部打理,而時裝片須得自己挑衣服搭配,這讓井莉十分犯難。 若是把井莉換成何莉莉,那挑衣服就完全不是問題了。何莉莉是邵氏公認數(shù)一數(shù)二的大美女,因為外形條件太出色,身材高挑,臉型是標準的鵝蛋臉,她可以輕松駕馭時裝和古裝的不同類型。 何莉莉 生活中的何莉莉非常熱衷時尚,講究穿著,那時候香港的幾家頂級百貨商店要是進了什么歐洲的新款式時裝,會第一個打電話給何莉莉,讓她試穿。何莉莉在衣服上舍得花錢,一買就是好多件。她一年花在買衣服上的開銷就有20多萬。所以后來何莉莉開了家時裝店,估計也是為了方便自己吧。
何莉莉來自臺灣,《文素臣》和《船》讓她脫穎而出。盡管在時裝劇和古裝劇中都非常亮眼,但有人還是認為,何莉莉更適合演古裝,尤其是一身綾羅綢緞的古代名妓,她在《群英會》中是讓大盜羅烈不惜舍命一見的名妓石中玉,又在《北地胭脂》里演了讓岳華飾演的正德皇帝一見傾心的名妓佛動心。 《群英會》 《北地胭脂》 何莉莉也會反串,在《十四女英豪》中她演少年英雄楊文廣,一身緊身盔甲,英俊瀟灑,緊接著在《大軍閥》里再次女扮男裝。除了后來的林青霞,華語電影還沒有哪個演員能反串出她的風姿。 《十四女英豪》 《大軍閥》 何莉莉短暫的演藝生涯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應(yīng)該是《愛奴》了,也是由楚原執(zhí)導(dǎo),她演的依然是一位古代的妓女。何莉莉不俗的容貌自然無可挑剔,她還將剛烈和隱忍的個性融為一體。 《愛奴》 《愛奴》可能是香港最早的一部女同性戀題材影片了,何莉莉和貝蒂擁吻的場景,已經(jīng)定格為香港電影史上的經(jīng)典。
《愛奴》 井莉、何莉莉這批女明星,其演藝生涯不約而同地短暫,可能這就是香港娛樂圈無需言明一條公理——女明星最合適的歸宿是嫁入豪門,在八十年代之前更是如此,所以那一代明星中沒有人像張曼玉、劉嘉玲一樣長盛不衰。 井莉、李菁八十年代中期息影,當時不過三十出頭,何莉莉更早,二十八歲就告別了電影界,以武俠片成名的鄭佩佩也很早就急流勇退,結(jié)婚生子,只是她后來又復(fù)出了幾次。 李菁 韶華易逝,紅顏易老,不管當年是多么艷蓋眾生的紅星,今天在她們的鬢邊也已生出白發(fā),姿色、名氣、錢財來了又去,只有電影才能打敗時間并使自身成為時間的刻度,而一旦被刻下,就獲得了不朽,井莉、何莉莉們應(yīng)該會為此感到幸運。 |
|